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承担起了媒体的某些功能。美国电影学会对纪录片的定义是"一部非虚构的,对文化,艺术,经济或其他题材有创意处理的影片,电影可以拍摄真实出现的事物,或者其中部分用动画,单格拍摄或其他技术,但重点一定是有事实依据的内容,而非虚构的东西。"美国电影史学家埃里克.巴尔诺认为"纪录片作者是通过对自己所发现的东西进行选择和并列而表现自己。"这里特别强调纪录片创作者在作品中必须表达自己的观念,即责任感的体现。从弗拉哈迪创作出《北方的纳努克》开始,社会责任感就始终伴随着纪录片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历经百年积淀的纪录片,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和创作理念。纪录片创作中运用情景再现、摆拍补拍、动画特效等故事化的拍摄手法,已经成为当今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共识,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一种普遍思路,即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3.
从百余年前的第一部纪录片,即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诞生至今,在世界范围内,纪录片的发展方兴未艾。我国在建国后也曾迎来一段电影纪录片的辉煌创作时期,进入80年代特别是随着电视的普及,纪录片在电视领域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90年代后,伴随着电视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娱乐化走势,纪录片的身影逐渐淡出了主流。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对纪录片创作又有了重新的认识。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电视产业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电视工作今后在纪录片创作道路上该如何去把握呢?本有如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范生根  李帆  刘剑 《新西部(上)》2013,(10):96-96,101
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微电影作品的题材内容,探讨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责任及对大学生的引导方向。指出大学生微电影作品题材包括校园爱情、友情、亲情、日常生活、梦想与成长、公益等几大类。这些作品都能够反映出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也是洞悉大学生的另外一个窗口。教育工作者要合理利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姚松涛 《魅力中国》2009,(20):44-44
对于电视纪录片创作本身来说,画面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相对画面而言,声音就不像画面那样被人肯定。纪录片的创作中对声音的争论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纪录片的声音大体可以分为音响、音乐和解说词,解说词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所谓纪录片就是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它具有极强的真实性。纪录片大师伊文思说过:“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从这一含义上说,纪录片又具有很强的文献性。这种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影视节目有着永恒的魅力。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和形式。它是对社会及自然事物进行纪录报道的非虚构的录像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影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目前国内纪录片创作…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新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人类生活的表现.以纪录片栏目为代表的电视纪实风潮曾经波及各个领域,在我国电视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直到现在,纪录片仍然是衡量一个电视台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电视纪录片与纪录片栏目之间明显存在着差异性. 电视纪录片与纪录片栏目的共同点是:纪录片既是一种节目形态,又是一种创作形态.电视纪录片是一种选择的艺术.选择体现了编导者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和运用电视纪实手法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聂雪冰 《魅力中国》2014,(20):286-286
2008年,纪录片《美丽中国》上映了。虽然到现在已经隔了有好几个年头,但如今看来,对于当下的电视纪录片来说,它依旧值得我们再次深入思考。大型纪录片历时长达4年的拍摄。使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航拍、红外、高速、延时、热敏摄像技术和水下摄影技术,记录了大量珍贵、精彩的画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角度.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独特魅力。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真实性和纪实性是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它要向人们展现最真实的世界,这是一部记录片的基础。而更加重要的是.纪录片向我们呈现出的思维型和审美性.这是纪录片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什么是纪录片的“真实”、纪录片距离真实有多远、纪录片能够达到怎样的真实程度等问题的阐述,表明了纪录片的纪实与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一定的距离;同时引发有关纪录片创作问题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0.
阎卓群 《魅力中国》2014,(12):87-87
大型文献纪录片《延安延安》一经播出,受到了来自观众和学术界的讨论,怎样将历史题材搬上荧屏,既不失艺术性,又兼顾思想性,是文献纪录片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纪录片《延安延安》的美学价值,来进一步探讨文献纪录片创作的要领。  相似文献   

11.
王彩霞 《魅力中国》2011,(11):230-230
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拍摄手法也愈加多样化。作为新生代导演领军人物的贾樟柯作品《二十四城记》定位则游离于我们通常认知下的故事片与纪录片之间。本文将以此部电影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剥离出它其中作为故事片和纪录片时的相似及不同之处,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故事片和纪录片在视听语言风格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独立纪录片在中国发展起来,这就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介绍了中国独立纪录片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情况,然后论证了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的特点:创作上的自主意识和资金的自行筹措。文章主要采用了例证法、对比法。  相似文献   

13.
吴迪 《魅力中国》2013,(11):325-326
纪录片一直以其对“真善美”的不懈追寻与探索.以客观的态度、独立的精神和冷峻的目光,纪录着人类的生存现状,显示出真实与思想的力量。本文以《WhereintheWorldisOsamaBinLaden)与《InsideLife》两部纪录片为对象,通过对两部纪录片从美学特征、思想特征、视听语言等角度的比较分析,对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嬗变特征以及新趋势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综现今天中国的电视屏幕,可以说是热闹非凡,滚动播出的新闻,不同档的电视连续剧,群星荟萃的电影,花团锦簇的综艺节目……还有电视纪录片。中国电视纪录片自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它的第一个高峰已经完成,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观众和国家电视台的纪录片制作人,更催生了一系列优秀的纪录片栏目,像《生活空间》、《纪录片编辑室》等。然而1996年以后,这一发展从高峰走向低谷,当年的火爆场景大势已去,收视率逐渐走低。虽然在世界范围内,纪录片的收视率普遍比较低,但是从高到低这样一个转变还是值得纪录片理论工作者深思的。 本文试图对目前我国电视栏目纪录片在题材选择、叙事风格、社会属性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国电视栏目纪录片这种杂糅的新型节目形态的特性进行探讨阐述。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就是原生态记录生活的电视片,它是通过记录一个个原生态的生活片段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具有很强的粗糙感和个性特质。一部好的纪录片,要求创作者从画面的拍摄、解说词的撰写以及片子的结构、音乐的配等方面融汇、和谐,继而得到某种升华。  相似文献   

16.
陈瑜东 《魅力中国》2011,(7):256-257
纪录片栏目化是电视媒体在发展进程中创新的一种节目形式,也是国内纪录片在大众传播时代发展产生的特有生存方式。纪录片栏目化具有栏目定位明确、制播周期固定、播出时间连续、收视群体集中等优点。特别是节目本土化的特色和故事性强的优势,更容易在观众的心理产生共鸣,形成固定的收视习惯.当前地市级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主要是以体制内的创作为主要形态。从目前纪录片栏目化的运营体系发展趋势看来,纪录片栏目走商业化的道路是正确的。一些地市级电视台在纪录片栏目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单一的商业模式或纯纪录片的模式,长远看来,这些运营方式并不适合地市级电视台的运作,只有将节目的艺术性和栏目的商业化相结合,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纪录片栏目的运营体系,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本文对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栏目化运营体系的现状和困境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主要以清远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化运营实况为例,从当前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栏目化运营体系的现状入手.对今后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栏目化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孙蕊 《魅力中国》2014,(23):293-293
纪录片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数量和影响力依然不足。本文就这一现象,思考在跨文化传播视野中,如何制作优秀的国产纪录片作品以及建构正确的中国国家形象,并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8.
秦建钢 《西部大开发》2010,(2):205-205,214
中国电视纪录片火爆场景大势已去,收视率逐渐走低。从高到低这样一个转变还是值得纪录片理论工作者深思的。本文试图对目前我国电视栏目纪录片在题材选择、叙事风格、社会属性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国电视栏目纪录片这种杂糅的新型节目形态的特性进行探讨阐述。  相似文献   

19.
侯青青  张充吕 《魅力中国》2014,(24):107-107
齐白石是近现代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拥有高超的绘画技术。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具有独创性的风格,并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他将民间的绘画艺术融入文人画中,表现出“俗”与“雅”的特点,深受人们所喜爱。本文首先对“俗”与“雅”的哲学渊源进行了阐释,其次对齐白石绘画作品中“俗”与“雅”体现进行了说明,最后叙述了齐白石绘画作品中“俗”与“雅”的特点对于我们今天绘画创作的启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纪录片在中外人民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大,但有一些我们中国人认为很好的纪录片,许多外国人却看不懂或不喜欢看.这就需要我们在创作纪录片时加强外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