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愿意尝试分析张爱玲的一花一沙,并以此证明张爱玲的成功绝非偶然的昙花一现,沉下去的是三十年前的月亮,而不是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张爱玲的人物过时了,死去了,那些人物的灵魂却继续存在,幽幽地,在夜的窗外窥视我们文明的浮华和升华。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浮华和升华终将过去,张爱玲的世界将常在常青。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认为月亮是中国文人酷爱的意象之一,在文章中频频出现,而尤以<金锁记>里的月亮最为出色.其中凭借着作者独特的心路历程和女性视角,既有对中国传统神韵的传承,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给予月亮以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使她既成为传统月亮意象的继承者,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资料、专家访问、调查问卷等方法研究宜春市月亮文化节"火龙追月"活动对宜春市舞龙运动发展的影响,从实际出发,分析利弊,为宜春市月亮文化"火龙追月"活动与宜春市舞龙运动更加完美的整合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谭书琼 《魅力中国》2013,(25):362-362,361
每个人都有他对明月的解释,也都有他对明月的企盼。明月的这种和谐、宁静、婉约、朦胧、淡泊,所有的这些特质不仅仅是审美的,更重要的,他是你一个心灵的映像。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爱写明月诗。人的诗往往写出来的时候,需要找到一个寄托,正因为月华有象,所以他就在这个上面寄托了他所有的向往。只有在这一轮中国诗坛的明月前.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能够被明亮地照射出来。  相似文献   

5.
薛蕾 《魅力中国》2010,(8):70-71
《月亮颂》是一首抒情咏叹调,本文以解析《月亮颂》的情感表达为重点,对如何以情带声发挥作品的感染力进行了分析。希望能通过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结构、演唱风格的分析,为声乐学生今后欣赏外国作品、了解外国歌剧的演唱特点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的意义也十分丰富,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写月写得最多的是李白,在他现存的千余首诗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亮;写月写得最好的也还是李白,他笔下的明月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无尽的光彩。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一年四季,都有月圆之时,人们何以偏在中秋之夜赏月呢?唐代诗人张祜在他的《中秋月》一诗中给了我们答案:“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因为中秋夜的月色在一年中是最好的。秋高气爽、夜空如洗。家人团聚,最宜赏月。难怪司空图在《中秋夜》中写遣“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她在小说中对生活、对人性残酷地剖析,创造了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在张爱玲笔下,人物与意象是高度结合的。在张爱玲的世界中,"月亮"的每一次升起都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月亮"不断地浮现在张爱玲的世界中,变成了"张爱玲的月亮",寒冷的、朦胧的、无情的、伤感的、残缺的……从"月亮"这一典型意象分析其作品的虚无与荒凉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0.
孔明明 《新财经》2007,(3):24-26
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中资银行或许并不感冒,甚至相当反感,这也是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后,便获得了满堂彩的原因。大家都希望,外资银行能够给我们的理财生活带来全新的感受,给我们带来“上帝”的感觉。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由于文化的差异、网点数量的劣势以及市场环境的不同,外资银行目前还很难走进千家万户,也很难完全适应中国市场。不过,这并不影响中国消费者对它的热情,这种热情出于一种期盼,更出于对中资银行的意冷心灰。一方面,我们期望中资银行能从消费者对外资银行的热情中,感觉到刺痛,感觉到孤立无援,继而“痛改前非”,挽救那一点点或许有的、可怜的信任。否则,待外资银行的“月亮”真的“圆”了,中资银行将变得黯淡无光。另一方面,也希望外资银行“本土化”后,莫要被中资银行同化——橘生淮北别为枳!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雪”这一自然现象蕴涵了人类的文化情感,因此“雪”具有了一定的原型意义,并成为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我国诗词中“雪”意象的营构方法主要是赋、比、兴,而在外国诗歌中,主要是比喻还有借代。在各个不同的时代,“雪”意象又有不同的含义,作者寄予不同的情感,表达了真实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2012年3月,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评选,用以表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坚力量的“销毓冠军大奖”颁布,旋月亮洗衣液以远高于第二、三、四名市场占有率总和的绝对优势,三度蝉联“洗衣液销城冠军大奖”。  相似文献   

13.
2012年3月,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评选,用以表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坚力量的“销毓冠军大奖”颁布,旋月亮洗衣液以远高于第二、三、四名市场占有率总和的绝对优势,三度蝉联“洗衣液销城冠军大奖”。  相似文献   

14.
金钰 《魅力中国》2014,(27):55-56
自古诗人都喜吟咏月与酒。但像太白那样执着、彻底地热爱月与酒的却不多。综观李白一生,酒﹑月及其相关的诗几乎囊括了其创作全部。“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似乎清楚太白的绣口中蕴含着怎样的天地,也懂得太白对月与酒寄予着怎样的深情。在太白心中,月与酒不仅是天上的光芒、口中的芳香,更是生命中永恒的陪伴。通过对月与酒的反复吟咏,太白的内在心象得到完整、完美的诠释与展现。而酒豪、月柔也使其笔中饱含侠气与仙气,将他的诗情幻化成盛唐里最美好的模样。太白寄情素月流光,写意诗酒年华,把那段只属于他的不羁传奇铸就成时光的宝藏。  相似文献   

15.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现象中,尤其在诗歌中更为常见。诗歌与隐喻紧密相连,隐喻是诗歌构成的基本要素。诗人常常通过隐喻来使内心的感情图像化,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现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丁尼生的诗歌《橡树》中的隐喻。通过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诗中的隐喻特征和内涵,旨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相似文献   

16.
棕禾 《当代陕西》2010,(7):53-53
在六月阳光照耀的键盘上 我们用颤抖的手指点击 点击绚烂的回忆 点击艳丽的欣喜 在那些看似枯燥的一串串数字里 折射着心血的历程 辉映着汗水的足迹  相似文献   

17.
正《论语》中有27个思字,主要讲思与做人做事的关系。【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想学好却没有学习的行动就会懒惰。(殆通怠,懈怠;懒惰)【解读】学习主要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  相似文献   

18.
诗歌中隐喻性意象广泛存在。广义上的隐喻具有多样性、模糊性等基本语义特征,诗歌隐喻性意象在译文中对等传达的同时,更应注重诗歌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走向世界》2010,(14):21-21
展馆形似一艘高悬于空中的"月亮船",在地面和屋顶栽种枣椰树,形成一个树影婆娑、沙漠风情浓郁的空中花园.馆内介绍沙特阿拉伯地理、人口、历史、政治等内容,重点展示四种类型的城市:能源之城、绿之城、文化古城、新经济之城,揭示水、石油和知识是沙特阿拉伯城市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  相似文献   

20.
王丽莎 《理论观察》2013,(1):106-107
欧内斯特.海明威被学者们赞誉为象征主义大师,《白象似的群山》(HillsLike WhiteElephants)堪称海明威短篇小说的经典。在整部小说中,海明威运用了种种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其中“酒”有着丰富的意象。通过对“酒”的描述与运用,海明威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时代及人物特点,并揭示人物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