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奥 《魅力中国》2014,(10):274-274,280
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语系及印欧语系,二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英汉语言在主语层面上的差异十分值得我们关注。而本文从英汉思想文化差异出发,进一步分析英汉语言在主语层面的差异,尤其关注英语的“it形式主语”以及汉语的“无主句”,并且就此提供相应的翻译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姣 《魅力中国》2014,(22):232-234
“相”字是一个复杂而且特殊的字。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兼词,兼有名词、动词、指代性副词等多种词性和用法;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作为副词。不仅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双方,表示“互相”的意思,而且还经常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可代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指代多种人和事物。“相”字的用法复杂且多变,在中学教学和学习中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本文试从通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大量例证分析“相”字的本艾、引申义及“相”字的古今演变过程,拟以系统的脉络为读者的研究学习提供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3.
张春华 《魅力中国》2014,(21):219-219
被动句是日语的常见句式,被动是指主语处于承受动作的立场,相当于汉语的“被”“挨”“受”等意思。但是被动句并不完全表示受害或者遭受损失。  相似文献   

4.
前些年,美国方言学会曾经攀行过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结果出人意料:“她”以绝对优势战胜“科学”等候选字,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人们也许忘记了,“她”,曾经是一个多么微不足道的字眼。在12世纪之前,英文字典里还没有“她”(she)字,“她”进入汉语字典更是不过百年历史。直到1917年,现代诗人刘半农才创造了新字“她”.使“她”字广泛启用和流传,并得以正式编入汉语字典之中。“她”字入选“世纪之字”,似乎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5.
来稿须知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本刊严格执行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订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敬请作者来稿时遵照以下格式:1.篇名 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副题除外),并译成英文。 2.作者 姓名、单位 作者姓名、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邮政编码。 3.摘要 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为主语),不超过200字。 4.关键 词3-8个,以分号相隔。 5.基金项目 获得基金赞助的论文应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置…  相似文献   

6.
韩非 《魅力中国》2014,(16):102-102
“老师”作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称谓词,其产生和发展演变过程仍值得探讨。本文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分别从“老”字和“老师”一词的历时演变来讨论其演化过程,并试图探究这种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来稿须知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本刊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订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敬请作者来稿时遵照以下格式:1.篇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副题除外),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单位作者姓名、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邮政编码。3.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为主语),不超过200字。4.关键词3~8个,以分号相隔。5.基金项目获得基金赞助的论文应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置于首页页脚。6.文内标题要简洁…  相似文献   

8.
来稿须知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本刊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订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敬请作者来稿时遵照以下格式:1.篇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副题除外),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单位作者姓名、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邮政编码。3.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为主语),不超过200字。4.关键词3~8个,以分号相隔。5.基金项目获得基金赞助的论文应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置于首页页脚。6.文内标题要简洁…  相似文献   

9.
来稿须知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12):F0003-F0003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本刊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订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敬请作者来稿时遵照以下格式:1.篇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副题除外),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单位作者姓名、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邮政编码。3.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为主语),不超过200字。4.关键词3~8个,以分号相隔。5.基金项目获得基金赞助的论文应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置于首页页脚。6.文内标题要简洁…  相似文献   

10.
《走向世界》2011,(10):86-86
“我觉得学中文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我常去中国,我很想与我的朋友、对手交流.我蟛刚印慕中国文化,”德国乒坛名将波尔对新华社记者如是说。今年1月,波尔开始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他说:“我希望经过一两年的汉语学习,能够和中国人聊天,这是我的目标。“波尔对中国文字也非常感兴趣,希望有朝一日能写出一手漂亮的中国字。  相似文献   

11.
“岜沙”系苗语地名。这里的“岜”只是汉语的一个代表字,其实它的苗语发音为“bia”。“岜”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巴茅草多”,“沙”是“杉树多”之意。因为初建村时这里巴茅草和杉树多,故名“岜沙”,据传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人由黎平迁居而来,故苗语又称“分送”。“分”是苗语的村寨,“送”是黎平。  相似文献   

12.
姬丽娜 《魅力中国》2011,(20):291-291
中国传统的演唱从“以言为本”的美学原则出发,非常讲究汉语的语言特点,重视歌唱艺术中的语音因素,以语音为基础,声乐美基于语音美,腔由字生,“字正”而“腔圆”,这是声乐演唱艺术的最基本要求。字正指的是歌唱艺术中发音吐字的准确、真切、纯正;腔圆是指演唱中声音的圆润,行腔的流畅、贯通、婉转。明代的昆腔大师魏良辅在《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字正腔圆”:吐字真切、行腔润婉、字声相谐。  相似文献   

13.
于维华 《魅力中国》2010,(14):68-69
人物”由“人”和“物”这两个语素的主要意义互相补充构成,后来主要侧重于用以指人了。同样的演变情况可见于“事情”一词。但“事情”在现代汉语中,除个别情况外,都可以与它主要意义的承担者“事”字互换使用。而“人物”却不能用“人”替换,因为“人物”一词后来除了“人”的意义外,中加入了“杰出、有地位、有代表性”的意义特征。原因何在呢?可与“物”字的意义有关?  相似文献   

14.
3月8日是女人的节日。这个节日其社会意义和人权象征已经超过了节庆本身,表达了女性的觉醒、努力和抗争,映射了女性对社会的认知和自我定位。美国方言学会曾进行过一次评选,“她”字被推选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份文献这样描写“她”字的来历: 12世纪之前,英文字典里还没有“她”(SHE)字,古代汉语字典里没有“她”字,诗词、歌赋、小说中的第三人称代词男女不分,一律写成“他”。直到1917年,现代诗人刘半农首创“她”字,并于1920年写出脍炙人口的诗歌《叫我如何不想她》,此后,“她”字正式启用。社会学家海伦·费希称:“女人将是21世纪的‘第一性’!”更有人惊呼: 21世纪是“她”世纪!  相似文献   

15.
孙梅 《发展》2008,(7):74-74
“汉语热”正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三千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在海内外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汉语是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桥梁”,汉语的国际推广是一种客观必然。甘肃省汉语教学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国家汉语推广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汉语的国际推广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叶俐丹 《魅力中国》2014,(23):247-247
“使”字句使用频率高、运用普遍,是现代汉语中最典型的致使句,其构成部分在句法上表现相当复杂。文章从致事、役事和结果三个部分对“使”字致使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人称代词在日语的发展历史中经过了反复的变迁,但是作为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僕”是从汉语的“僕”演变而来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汉语和日语中“僕“的用法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林冰 《魅力中国》2010,(26):227-227,226
“青”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之一。从“青”字创字开始,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演变之后,“青”字的内涵已经越来越丰富,甚至衍生出许多新的含义。另一方面,“青”字与我国的文化联系密切,它并不仅仅代表着一种颜色,更多的是作为某种寓意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将从“青”字的创字源头开始,一步步解析其发展情况,并进一步阐释“青”字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我国由于受到老庄孔孟思想的影响,在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色彩,人称主语句在汉语中成为主要表达方式,而且经常出现省略主语的现象,着重从中西方思维差异对英汉主语影响的角度分析探讨英译的人称主语。西方人在说和写时,除人称可以作主语外,非人称的一切事物,都可占主语之位。因此,很多汉语的人称主语句会译成英语的非人称主语句。  相似文献   

20.
“脸”和“面”在现代汉语中都指头的前部,且所指部位相同。但这二字历史上所指并不是一直相同的。基于前人研究,结合北大语料库,通过共时和历时比较法,较全面地分析“脸”与“面”在词义演变过程中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