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的流动性问题一直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主要的市场压力.控制流动性是危机中各国央行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宏观调控的目标.本文主要从利率、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个方面分析在此次危机中各国央行增加流动性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2.
龙华根 《大众商务》2010,(6):107-107
市场的流动性问题一直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主要的市场压力。控制流动性是危机中各国央行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宏观调控的目标。本文主要从利率、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个方面分析在此次危机中各国央行增加流动性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3.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将其资产负债表成功地打造成一项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使得央行在短期名义利率达到下限时,仍能继续为经济和金融体系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和刺激.对一些国家或地区而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使用经历了从被动资产负债表政策向主动资产负债表政策的转变.如何有效地制定和实施资产负债表政策,完善央行的危机管理框架,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是全球各国央行面临的一项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席卷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抵押贷款公司纷纷倒闭,银行等金融机构蒙受巨大损失,各国流动性受到冲击,各大央行纷纷注资以稳定投资者信心。本文着重分析了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并对中国如何应对次级债危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期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所引发的欧关金融危机在一个接一个的金融市场中深化和扩散.首先冲击的是信贷市场,紧接着证券市场,随后是外汇市场,最后又进一步加深了信贷危机.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可以看出,在不断变革的国际金融体系中,金融市场运行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各国经济关联程度不断增强.一国的经济波动和危机很容易向其他国家蔓延,央行政策措施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不确定.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外央行干预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的金融体系都有着内生的流动性创造机制,但在特定条件下会被破坏而导致流动性供给的缺乏,这需要央行进行干预,而国外央行的干预一般有一定的原则和相关措施。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国外央行在沿袭以往的干预经验和工具的同时,也创新性地实施了新的工具和新的政策操作理念,尤其是美联储,实行了流动性工具的创新、注资范围的延伸等举措。这些举措对我国央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2006年8月15日至2007年12月25日间,央行为了控制"流动性过剩"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年12月21日央行再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上调0.27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央行年内第六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时间,流动性过剩问题成为热门话题,由此引发的原因猜测也众说纷纭.在日前召开的"2007年上市公司百强论坛"上,央行行长助理易纲认为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国际收支不平衡所致,关键在于人民币汇率上升浮动造成.  相似文献   

8.
一、证券市场流动性问题 1958年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首先提出了金融资产流动性的概念.他指出,如果卖方希望立即出售其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卖方可能损失的程度就代表该资产流动性好坏.目前,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日益重视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研究.许多研究表明,证券市场流动性与市场微观结构有关.证券市场微观结构是指证券市场中的微观因素对证券交易价格的形成过程的影响和证券市场运作机制.证券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微观因素,包括交易品种、证券市场参与者构成、交易场所构成以及参与者行为所遵循的交易制度结构等.PaganoM和Roell A(1996)的研究认为,加强对已完成交易的有关信息的披露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性,降低流动性交易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的流动性.Chowdhry和Nanda(1991)的研究认为,做市商主动披露有关交易信息可以减少他的交易对手中知情交易者的比例,降低逆向选择风险,进而降低报价差,吸引更多的流动性交易者与之进行交易,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在1987年美国股市的剧烈波动以及在1998年亚洲和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中,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问题.纵观世界各国证券公司发展历史,建立流动性好的市场是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及其对交易者行为的影响,加强对市场流动性的评估,防范流动性风险,适时运用市场手段增加市场流动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元的持续走软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各国不同程度的货币危机,实践证明这种危机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当局采用一种或一系列措施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必须依靠国际合作的力量来解决.20世纪7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创特别提款权时的国际局势与今天极为相似,能否再次采取设立替代账户的做法解决当今的货币危机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银行流动性的特点、次贷危机的风险蔓延途径,并对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开展的成员国流动性管理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了综述.文章指出银行流动性与资本存在紧密联系,金融市场可能失灵.因此中国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应该从次贷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大流动性风险监测,完善流动性管理与监测架构.  相似文献   

11.
如何应对实施流动性覆盖率的冲击是各国央行比较关心的问题。基于现有模型,并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可以考察中国实施的常备借贷便利货币政策能否缓冲实施流动性覆盖率的冲击。结果表明,常备借贷便利能有效缓冲其冲击,而且可以精确控制无风险利率的变化;但常备借贷便利产生缓冲效果的成本过高。因此,中央银行需要制定成本合适的政策组合,对缓冲效果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尽可能快地应对流动性覆盖率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在其他条件不发生大的变化的前提下,人民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然存在小幅度的升值空间,且波动幅度会呈现日益增大的趋势.基于套利、套汇的虚假贸易将导致大量热钱流入,外汇占款上升,基础货币被动投放,致使央行流动性管理效率大打折扣,对金融和经济平稳运行造成影响.因此,银行、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应多方联合解决虚假贸易问题,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采用新策略进一步加强央行流动性管理,降低虚假贸易对汇率和央行流动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三原则之一,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我国9家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2007年年报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13.0软件对其展开分析,结论是: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都处于央行额定范围以内,流动性性状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隐患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徐栋 《西部金融》2001,(3):10-12
健全与完善的货币市场体系不仅是传导央行货币政策意图有效的市场载体,而且也为各商业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提供了调节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资产流动性的市场手段及工具,更为重要的是,高效、均衡的货币市场体系是强化货币政策主观意图与客观经济增长发展的政策相关度,在激发金融业的创新意识和确保其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有效发挥金融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发展的支持力度的市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探究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入手分析其形成原因,理清次贷危机被过度放大的环节所在,进而认为近期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不足主要是市场的恐慌情绪和投资者避险行为的结果,最后指出了次贷危机对我国房贷市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钱荒真相     
虽然中国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都"不差钱",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贷需求,资金难以配置到生产领域。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流动性过剩。在国际收支双顺差和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扩张的主渠道。为控制货币供给量,央行主要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来抵消基础货币扩张。此次银行间市场突现出现流动性短缺,谁是第一个振动翅膀的那只"蝴蝶"?舆论普遍认为,国际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近来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应该从探究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入手分析其形成原因,理清次贷危机被过度放大的环节所在。近期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不足主要是市场的恐慌情绪和投资者避险行为的结果,次贷危机在政策、宏观调控、法律制定等方面对中国房贷市场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8.
货币市场基金从2003年底上市以来,经历了狂飙式的发展,由于其流动性类似于活期存款.随着规模迅速增大,其必然会对货币供应量造成一定影响。从货币供应量的供给主体、层次结构、供给乘数模型、以及央行对其控制等几个方面来看,发现货币市场基金都带来一定影响,建议央行早作打算。考虑将货币市场基金纳入№统计范围。  相似文献   

19.
<正>过去几年,亚洲央行始终面临一个难题:是把利率保持在创纪录低点、吹起可能导致危险的信贷泡沫,还是要提高利率、任由热钱流入推升货币汇率?在危机期间,部分央行曾被迫做出选择。2013年底,在市场出现美国加息预期、资金大举外流之际,为避免货币崩溃,印度央行和印尼央行都曾推出紧急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外汇占款与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外汇占款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从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等理论层面入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外汇占款与流动性过剩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基于对当前央行所经常采取的一系列对冲政策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流动性过剩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