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近几年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不断警示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2.
李瑞永 《魅力中国》2014,(15):19-19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如何懈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通过长期的调研、学习和思考,特别是10年来领导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我感觉到,合作社制度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个有效机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借《新农村合作经济知识丛书》“编辑出版的机会,谈一些看法,与农民朋友交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通过长期的调研、学习和思考,特别是十年来领导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我感觉到,合作社制度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个有效机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借《新农村合作经济知识丛书》编辑出版的机会,谈一些看法,与农民朋友交流。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是我党执政后高度重视的问题。农业经济体制决定着农村、农民问题的性质和变化。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通过农业经济体制来实现。在纪念建国60周年的时候,研究农业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将对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民族的绿色“心脏”,是人类的哺乳业,农业是定天下的全社会产业.农字号问题是天字号问题,任何时候不能放松农业,勿忘农业。实践证明: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没有农业,便没有发展的一条硬道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90%的国上面积在农村,80%以上的人口是祖居农村的农民,农村人口占全世界农村人口的1/4多。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9亿多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的三个基本手段(种植业、养植业、乡镇企业和劳务输出),缺一不可,这是我国的国情、农情,也正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障碍性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分析,认为在发展战略的高度必须真正地把农业提高到与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在认识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关键的同时,本文强调农民问题的本质是持久性地提高农民收入,立足于农村发展, 着眼于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苏维埃俄国成立之初,经济文化落后,是主要依靠农业和农民的小农国家,所以农民问题也是制约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列宁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列宁农民问题理论成熟的标志就是列宁决定苏俄政策由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认真研究列宁农民问题理论对解决我国的农业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一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六大勾画了我国本世纪前20年的宏伟蓝图,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解决农民问题不是第一次,但是,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一个战略思路提出来,则是第一次。它反映了我国新形势下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规律性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历史性飞跃。紧紧把握“统筹”二字,做好“统筹”文章,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问题路在何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截至2001年底,12亿多人口,8亿在农村:7.3亿从业人员,还有50%在从事第一产业。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说,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源于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农业面临着严峻  相似文献   

11.
取消农业税是解决“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基础产业部门,是国家独立、社会安定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建国后实行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化道路,使得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把发展农业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现阶段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阶段面临的所谓“三农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即如何提高现在农村人口的收入,使之走上富裕之路的问题。而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现状是:在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由于人口基数大,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和农业比较收益下降等原因.农业部门出觋了数以千万计的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低下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3.
杨晓辉 《魅力中国》2009,(27):126-12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实现着从传统农业向以特色经济为主的质量效益型农业的转变,由一般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品种转变,由单一粮食种植向多种经营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提高效益转变。  相似文献   

14.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三农"问题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最主要的核心是农民的问题。中国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特点,决定了农业是一个特定的生产产业,农村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农民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从事这种特定产业的特定人群,农民的处境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的处境。农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农民因其视野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杨晓辉 《魅力中国》2009,(18):182-18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实现着从传统农业向以特色经济为主的质量效益型农业的转变,由一般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品种转变,由单一粮食种植向多种经营转变,由注重数量向  相似文献   

16.
朱智文 《西部论丛》2005,(12):29-31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且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的国家,“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非常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西部地区正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阶段,“三农“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更为缓慢,农村发展更为滞后,农民生活更为贫困。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相似文献   

17.
朱敏 《魅力中国》2010,(3):361-361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相似文献   

18.
积极兴办农民合作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依靠广大农民,实行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解放后,由于农村支援城市,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大批资金,据估计,大约有6000亿——8000亿元(1949年——1978年)。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并未根本改变,依然是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  相似文献   

19.
张志暹  李爱萍 《发展》2005,(6):18-19
民为国之本,农为民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去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两年都以农业和农民增收为主题下发了一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甘肃省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的农业省份,“三农”问题尤为突出,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其关键是防范农业风险,发展农村保障体系,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惟有农民的腰包鼓了,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甘肃省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现状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2.9%,…  相似文献   

20.
张硕  王曼 《北方经济》2009,(13):71-72
一、"三农"问题的本质 温铁军教授于1995年提出以"三农问题"取代"农业问题"的政策建议,并在1996年发表的<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全面阐述"三农"这一概念及其内涵."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是产业的问题、农村是聚落的问题、农民是"人"的问题.尽管学者们对"三农"问题的成因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但是在"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的问题.而农民问题,其实质就是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