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值 ,而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先验的数值 ,而是系统决定的综合结果。建立了一个适度人口规模的概念性框架 ,即EFL模型 ,就是说合理和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与之相联系的资源环境因素、功能和经济方式、空间区位状态共同决定的结果。生态系统的变动 ,综合决定了一定时期、一定标准下的城市人口适度规模 ,并决定了这一适度规模的变化趋势。基于这一思路 ,讨论了影响上海人口规模变动的积极因素和阻碍因素 ,从资源环境变化、城市功能变化和城市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对上海适度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作了基本判断 ,提出上海人口规模将出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根据动态适度人口规模的观点 ,对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和城市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GIS支持下,从用地空间、可供水量、绿地指标、生态足迹和生态敏感性分区5个方面测算了兰州市的生态适度人口与最大人口规模.兰州市生态适度人口规模为249.46万-432.82万,生态环境和用地空间对兰州市人口容量规模的限制作用较其它因素强烈,2010年市域总人口已超过适度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3.
以2009-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多目标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情景分析法、GM-BiLSTM神经网络等方法对城市群人口承载力展开预测,并以所测算的人口承载力作为基础,对2030年城市群适度人口规模进行科学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体来看,2030年城市群常住人口规模约为17998.592万人,适度人口规模约为16158.401万人,常住人口规模超过适度人口规模,城市群人口仍然相对过多。(2)从各系统承载人口来看,城市群2030年经济系统可承载人口最高,约为27715.323万人;资源系统可承载人口最少,约为7151.659万人,资源成为制约城市群未来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3)203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各城市人口发展状态可划分为拥挤型、稠密型、分散型三类。拥挤型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口过度集中且适度人口远超可承载人口规模;稠密型城市人口密度较大,人口较为集中,即使部分城市适度人口规模超出最大人口承载力,但是缺口处于可控制范围内;分散型城市人口密度较小,人口扩散程度高,除镇江外的所有城市适度人口规模在最大可承载人口规模以内。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的有效控制和空间的合理布局,对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当前京津冀人口规模巨大且增速较快,人口的均衡发展面临人口空间极化现象严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和中心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应该加强顶层设计,编制京津冀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实施京津冀人口总量有序管理;合理引导北京人口疏解,形成京津冀人口多中心分布格局;优化区域产业功能布局,助推京津冀人口均衡发展;挖掘资源环境发展潜力,拓展京津冀人口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5.
王庆 《市场论坛》2014,(5):29-30
文章利用近10年的人口数据,对重庆市人口空间变动情况分2003~2007年、2008~2012年两个时段进行了分析。表明,重庆市2003~2007年中心区人口增长速度大于近、远郊区,处于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第三个阶段,即相对集中阶段,2008~2012年中心区人口增长变慢,近郊区人口增长迅速,处于相对集中向相对分散的过渡阶段。进一步剖析了人口空间变动因素,并对重庆市人口空间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学龄人口的变动将对教育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教育的规划应基于人口规模的扩张或缩减。本文根据北京市人口调查数据分析北京市小学学龄人口的变动情况,并结合当前北京城市的最新发展状况及最新政策对小学学龄人口进行了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人口的变动特点,并对未来三十年我国及省际人口的变动趋势作了预测,论述了我国未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特点.  相似文献   

8.
对适度人口作了全方位的阐明,分别包括三级内容(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三个方向(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生态和人口与社会)和三个阶段(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人口),确定适度人口的方法,应是动态、优化和和逆向的综合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了上海户籍人口、外来流动人口的发展特点和变动趋势,详细论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上海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巫锡炜  毕忠鹏 《人口与发展》2022,28(1):127-139,15
依托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结合以往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人口规模增长变动、增速变化、地区分布等方面考察和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和占比持续增长,但增长趋势地区差异明显;少数民族人口增速减缓,各地区增速分化差异大;少数民族人口离散趋势不断增强,"大杂居"基本格局未变,西东中的梯度分布格局进一步强化;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是引起少数民族人口地区增长变动和分布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城镇化水平和流动人口能见度更高的东部地区成为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的重地。东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动态变化过程,既是少数民族人口参与城市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力体现,也是各地区民族人口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的重要表征。未来应深度开发普查数据,加强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持续关注少数民族人口高质量发展,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剪子湾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移民村庄,分析其人口变迁的过程,可为观察与研究城郊农村社会转型尤其是20世纪以来农村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标本。采用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和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对剪子湾遗留的地契、清队登记表、口述资料展开了历史考察与成因解释,其中晚清至民国期间的人口发展与变迁是这一考察的核心。剪子湾的人口变迁由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诸多因素构成,是一个时间和空间上逐渐变化的过程。在来自不同方向的推力和拉力的综合作用下,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剪子湾,并由此形成了剪子湾独特的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12.
剪子湾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移民村庄,分析其人口变迁的过程,可为观察与研究城郊农村社会转型尤其是20世纪以来农村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标本.采用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和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对剪子湾遗留的地契、清队登记表、口述资料展开了历史考察与成因解释,其中晚清至民国期间的人口发展与变迁是这一考察的核心.剪子湾的人口变迁由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诸多因素构成,是一个时间和空间上逐渐变化的过程.在来自不同方向的推力和拉力的综合作用下,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剪子湾,并由此形成了剪子湾独特的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13.
结构问题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认为数量问题是 2 0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关键 ,其标志是决定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生育率和死亡率都在 2 0世纪经历了以人口转变为重要概括的历史性转折。虽然人口数量问题并没有随人口转变的完成退出历史舞台 ,但其地位已发生改变。在 2 1世纪结构问题将成为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 ,并且分别表现在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地域结构以及人口性别结构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傅京燕  周浩 《财贸研究》2011,22(2):8-14
采用1998—2006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空气、水体和固体废物中六类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来度量中国的区域环境质量。在回归模型中,同时考虑环境规制效应和要素禀赋效应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贸易开放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变量,贸易开放本身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外贸易引致的污染避难所效应成立,要素禀赋效应不成立,不同的环境质量度量指标所得的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数量控制:21世纪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导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综述理论界讨论的基础上 ,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 ,说明调高总和生育率水平解决不了我国人口的结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后 ,我们不仅不能对过去的生育政策进行微调 ,而且还要继续把城乡的生育率水平拉到一对夫妇一个孩子这一底线 ,由此产生的人口自然结构问题可以通过调整优化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人口安全的概念.回顾了人类历史上的人口发展过程与人口安全,讨论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人口安全方面的问题,诸如人口过多、人口总体素质不够高、艾滋病的威胁、出生性别比偏高、老龄化问题和就业问题等.给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框架下,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安全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关注人口安全促进协调发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提出了人口安全的概念.回顾了人类历史上的人口发展过程与人口安全,讨论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人口安全方面的问题,诸如人口过多、人口总体素质不够高、艾滋病的威胁、出生性别比偏高、老龄化问题和就业问题等.给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框架下,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安全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城市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动力变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盲日、严格的控制流动人口的数量是不科学的,将导致基础设施的浪费,阻碍经济的发展;当城市常住人口对流动人口的承载能力低下时,盲目的增加常住人口对基础设施的消耗,将使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下降;只有在减少流动人口和城市常住人口的竞争,而把他们的关系由竞争转化为相互促进、互补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达到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的目的,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正面临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但既有研究大多基于现状老年人口分布,具有一定局限性.需对未来老年人口空间分布进行预测.采用年龄移算法预测了2020年北京市乡镇(街道)尺度下的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基于2000-2010年数据的方法有效性检验说明了该方法的预测精度较高,且反映出2000-2010年期间北京市老年人口的市内迁移主要表现在由核心区(东城区和西城区)向4个近郊区(昌平区、大兴区、通州区和丰台区)的迁移.对2020年老年人口多情景预测表明,在人口自然增长状态下202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总量在427-448万之间,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是北京市老年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口死亡率的影响较小且对各区县的影响差异很小.在2010-2020年期间,近郊区域是北京市老年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区域,应作为在未来北京市养老政策制定尤其是养老资源空间配置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