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农村劳动力输出能力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积极探索解决提升农村劳动力输出能力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村劳动力输出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政府服务与市场机制并举,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和建设农村信息化体系,不失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输出产业化发展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3.
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互动影响,也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流动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促进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东莞市农民工就业情况、农民工对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发现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竞争力偏低,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不理想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需要增加内部人力资本储备,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稳定就业关系,为员工提供理想的工作环境与合理的福利保障,防止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对企业发展乃至产业转型升级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6.
输出、转移就业是调整农民就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四川丘陵地区农业资源匮乏、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方法]文章以丘陵低山区遂宁市为例,从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遂宁市大部分地区很难通过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解放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且外出人口众多;第二产业在增加遂宁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同时也有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未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潜力较大。[结论]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造第一产业结构,挖掘劳动力就业潜力;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展劳动力吸纳空间,实现三产互动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然而大规模的转移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诸如土地利用率低、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农业从业劳动力不足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发展负面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是 ,以自发转移为主 ;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转移层次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转移地区由周边向全国甚至国外拓展。政府部门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是 ,加强培训和为劳务输出提供服务等。目前 ,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培训资金不足、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盲目性等问题。针对劳动力转移情况 ,本文建议 ,政府应处理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农民增收与繁荣农村经济、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三种关系 ,对农民培训要与产业发展要求相结合 ,对进城务工农民要与城市就业人员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对安徽霍山县和山东牟平县农户的调查资料 ,就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及其对家庭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相对发达地区 ,农户的外出打工和非农业经营相得益彰 ,推动农户家庭总收入提高 ;而在相对落后地区 ,外出打工只是农户非农业经营欠缺的一种替代 ,对提高农户家庭收入优势并不明显。在相对落后地区 ,农民外出打工对提高农户低层次水平内的人均消费水平影响明显 ;农户的基本消费 (吃、穿、行 )随着家庭打工人数增加而比例下降。因此 ,农户外出打工人数的多少对提高农村家庭消费层次影响更大。流动人口外出就业对促进农村消费水平 ,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民跨省务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对农民工跨省流动对输入地和输出地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农村劳动力输出对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有积极作用 ,但是 ,这种只有就业转移而无人口迁移的制度安排 ,不仅使矛盾更加突出 ,而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不利。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产业集群的成长为浙江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 ,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相应的人口空间聚集效应 ,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 ,进而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本文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从农村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空间转移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 ,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通过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成为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城镇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开始快速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好时机,通过实施优先向人投资的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贵州毕节试验区高山杜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发展主题,保护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发展高山杜鹃产业,构建"花卉产业、旅游、生态建设"三位一体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我国西南山区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从总体上看,一方面,这种转移给农民工的父母的养老保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诸如繁重的农业劳动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经济上拮据,生病得不到及时周到的照料,文化生活方面供给薄弱,等等。另一方面,受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农民工对就业地区的文明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的经济能力的增强与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愿望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未来(近10年左右)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这双重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与农民外出动力:理论分析和模型实证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劳动力是农民的重要资源。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不仅包括直接成本,而且包括机会成本。在郑州务工的河南籍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收益大于成本,收益率为15.6%左右。这说明,农民外出就业有利可图。模型分析表明,工资收入、各类成本、劳动力的性别和文化程度等对外出就业收益率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经济势差与农村劳动力流向——以四川省绵阳市调查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世纪 80年代早期 ,小城镇建设被我国学者认为是“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 ,“是农村日益增加的过剩人口和剩余劳动力的去处” ,是“城乡间的人口蓄水库”(费孝通 ,1 983,1 984)。目前 ,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李宝库 ,1 997) ;“小城镇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人员 ,避免盲目流入大城市”(董鉴泓 ,1 999) ;“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客观要求”(高红贵 ,2 0 0 1 )。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 :“小城镇真的就是农民的乐土吗”(孙庆瑞 ,2 0 0 0 ) ?还有学者认为 ,从…  相似文献   

20.
The issue of rural poverty continues to shape critical academic and policy discourses in the global South. In such discourses, some scholars and policy‐makers highlight non‐agrarian pathways leading to prosperity, while others continue to emphasize the significance of land and farming for poverty reduction. However, such analyses tend not only to obscure strong linkages between agriculture, migration and rural labour, but also stay silent on how rural people interpret changes or continuities in their livelihoods. In this paper, I focus on the case of rural Nepal to unfold how some rural people, but not others, improve their livelihoods through international labour migration, farming and rural labour.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many poor people have experienced improved livelihoods pursuing a diverse portfolio of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cluding labour migration. However, the dispossession of poor people from land and their adverse incorporation into the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labour markets continue to perpetuate chronic pover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