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料     
新闻图片说明:①2月14日至20日,深受全市人民关注的宁波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相继隆重召开。会议期间,代表委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使“十一五”的发展蓝图更为充实、完善。(刘波摄)②2月23日下午,英国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等一行15人,在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浙江省和宁波市领导陪同下,参加了宁波诺丁汉大学校园落成暨研究中心奠基典礼。(龚国荣摄)③2月23日至25日,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我市考察自主创新工作。他强调指出,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浙江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努力建设科技强省。图为市领导汇报宁波市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工作情况。(杨亮摄)构建和谐社会六大走向“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这些是中央正在召开两会的代表委员谈论最多的话题。让社会更加和谐,不仅反映百姓心声,而且为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勾勒了美好蓝图。和谐社会的构想让我们看到了当今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六大走向  相似文献   

2.
系统理论可以应用到思想领域,用业探讨使人的内心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个人应该通过修身使内心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政府,政府也要“修身”。政府应当坚持“无为而治”,以“无我”的心态,行“无为”之事,按照社会的客观规律,引导社会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3.
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一个关键词,一个充满温馨、具有亲和力的词语。“和谐”这一颇具东方智慧的词语进入了中国执政党的重要文件。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同时,“和谐”将对政府公共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乃是幸福之源。“和谐”有望成为2005年中国社会的流行词语。  相似文献   

4.
廉政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构的关系并非单方向的,而是双向作用的机制。一方面,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更好地走向和谐;另一方面,和谐的社会氛围反过来又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廉政文化建设起着逆向加强的作用。二者互涵互动、相得益彰,二者的关系可以形象地称为“共振”效应。“共振”之为“共振”,从根本上讲,乃在于二者是“同频”的,“同频”方能“共振”。正是因为二者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精神内核、追求目标是根本一致的,二者才能朝一个方向使劲,相互促进、相互加强,产生巨大的“合力”,这才是二者互涵互动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5.
政治伦理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儒家讲礼治、法家讲法治不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否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使整个社会及其生活体系走向和谐发展。因此,作者认为道家政治伦理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在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发挥好自身优势,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应尽的责任。笔者认为,“通过加强社区建设,进而引领社会走向和谐”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新象山”是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衍生和延伸,既包含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还具有依赖象山滨海特色的内涵特征。从广义上讲,“和谐新象山”应具有经济发展、社会有序、生态良好之义,涵纳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生态三层含义。狭义上讲,“和谐新象山”仅指和谐社会,应理解为全县人民各尽所能、充满活力的象山,各得其所、公正公平的象山,和睦相处、安定有序的象山,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象山。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和谐,是贯穿于人类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不同时代、不同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社会的一条轴线。和谐,是形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的基础,是实践、积累的过程,是发展的过程,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融合的社会形态和理想境界。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文章提出,要爱护和谐这一贯穿古今中外的促进发展进步的永恒的生命线;要加深认识,和谐是个科学的实践过程;走向和谐,最重要的首先是提倡和实行公平正义;走向和谐,要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走向和谐,走向大同,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相似文献   

9.
政商放和谐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一时间,“和谐”成为一个充满温馨、具有亲和力的、被频频提及的关键词。“和谐社会”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种期盼,构建“和谐社会”则成为社会各方面工作的目标之一。“和谐社会”是国人的一种愿景和期盼,有着格外丰富的内涵。2005年元月,本刊邀请沧州市运河区区长田金昌先生,沧州市天然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春岭先生,—位学以致用的政府官员,—位很有建树的企业家,从社会和企业两个不同的层面共话“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王平 《乡镇经济》2006,(11):16-18
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提出了全面建立和谐社会目标。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问题,“三农”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以和谐为基本出发点,全面论述了和谐“三农”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最后探讨了构建和谐“三农”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充分说明我们党正在塑造一个兼顾各方利益、社会成员合理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机制。宿迁市是江苏经济最为薄弱的省辖市,“和谐江苏”最大的和谐就在于苏北特别是宿迁的快速崛起。对于宿迁而言,加快建设和谐社会,重点是要构建六个方面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马丽伟 《理论观察》2005,(4):169-170
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社会也一定存在和谐。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平等,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庭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我国在“两会”上第一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  相似文献   

13.
王焕平 《魅力中国》2010,(17):46-47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字义上看,“和”字为象形字,最早的意思是一个人在庄稼边奏乐看书;反映出历经战乱的人们对于社会稳定、悠闲自得的追求。“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既有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仰慕的“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也有以后“盛世”的和谐社会。当然,传统的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洽、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有着诸多的不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具有独特的时代意蕴,它历史地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深刻挖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实现和谐社会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谐社会 必须重视社会心理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晓  刘乾坤 《中国西部》2007,(9):176-179
社会主人和谐社会不仅是指物质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人的心理以及精神层面的和谐,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就是强调了和谐社会心理的建设。这既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规,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在新世纪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被党和政府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并确立为重要的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政府转型”,核心是“公共财政”。政府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管理者,代表着社会普遍的公平与正义,能否在公共财政的安排方面做到和谐,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社会、经济、自然的和谐。目前我国在“公共财政”支出方面存在“越位”和“缺位”的不合理现象,应当调整公共财政政策,使其真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争取最小熵值、最大负墒值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方程,正是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程。一个和谐社会,它必须首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数量维”。其次,建设和谐社会也应该注重”质量维”,也正是一个社会的“协调度”。再次.一个社会的和谐状态.应该“持续长”建设和谐社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不但是正相关的.在标准尺度的度量上甚至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17.
苏全水 《广西经济》2005,(12):26-27
一、建设平安广西迫切要求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平安广西”是“和谐广西”的显著标志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无“平安”便无“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改革和完善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达 《中国经贸》2009,(12):149-149
“和谐社会”是一个古而有之、东西横贯的理念。自古以来,实现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追求,从中国古代的“明教化、息讼端”,到世纪之初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热爱和平、崇尚诚信、追求和谐的优良美德。  相似文献   

19.
《上海集体经济》2005,(3):48-48,F003
晓鹰在3月17日《中国财经报》上撰文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建设的战略思想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然而,我们也听到了借“构建和谐社会”之名,行不和谐之实的杂音。杂音之一就是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错误地理解为建立健全福利社会。  相似文献   

20.
《北方经济》2006,(12):15-15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做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更加紧迫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