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曼 《经济导刊》1998,(6):67-70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重组上市已是国企改革一条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我国的国有企业重组上市主要有4种模式:整体重组上市、分拆重组上市、聚合重组上市和买壳上市。其中,整体重组上市和分拆重组上市是较为基础的“造壳”上市模式,早期的国有企业上...  相似文献   

2.
张传英 《时代经贸》2012,(24):184-185
本文结合江中集团买亮上市的案例,分析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置换模式:民营企业可通过资产置换,使上市公司实现清壳,非上市公司实现注壳,并对买壳上市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其现实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可采取的相应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企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要促使其真正转机换制,重组上市是一条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我国的企业重组上市主要有四种模式:整体重组上市。分拆重组上市、聚合重组上市和买壳上市。其中,整体重组上市和分拆重组上市是较为基础的“造壳”上市模式,而聚合重组上市和买壳上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壳”上市模式。一、整体重组上市整体重组上市是较为简单的重组上市模式,指将被改组企业的全部资产投入到股份有限公司(原续整体重组)或吸收其它权益作为共同发起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整体重组),然后以之为股本,再增资扩股,…  相似文献   

4.
王朋  程雪 《经济论坛》1996,(12):8-9
“买壳上市”异想天开吗?王朋程雪“买壳上市”是中国企业海外融资、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一种新途径。笔者在阐述其涵义、积极作用后提出几点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并勾勒出“买壳上市”的运作全过程,供有关人士参考。“中策现象”留给国人的思考是深刻的。我们的企业被外商...  相似文献   

5.
孙军  刘莉 《经济导刊》2008,(6):53-53
近些年来,不少公司通过买壳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我国的民营企业热衷于买壳上市,买壳上市与发行上市相比,无须经过企业改制和辅导期的漫长过程,通过购买合适的壳企业之后加以资产置换,  相似文献   

6.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赴美买壳上市,但是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本文概括了赴美买壳上市的风险,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包括中美两国制度差异以及赴美上市公司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目的是对赴美买壳上市的企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章和杰 《经济学家》2004,(1):117-119
1.分拆上市遭遇的悖论从目前被媒体披露的种种迹象来看,先分拆重组后上市发行仍然被作为标准模式被正在准备上市的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所采纳。这一方面的确反映了资产规模庞大但质量欠佳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现阶段实现整体上市还是具有相当的难度,另一方面或许是前些年国企改制上市经验下不可避免的思维惯性作用。不过分拆上市这种模式,虽然是迄今为止国企上市的重要实践成果之一,但是否能很好地适用于商业银行这样的大型国有金融企业的改制工作,恐怕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至少有两大问题困扰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使它们分拆上市成为一个悖…  相似文献   

8.
<正> 在二级市场购并中,非上市公司(购并公司)购买上市公司(目标公司)的股份,从而达到控股上市公司的目的,被称作买壳上市或借壳上市。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市场规模不大,因此上市额度和上市节奏受到政府的控制。作为一条捷径,买壳上市就成为企业资本经营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买壳上市并非都能获得成功。有些企业花了不小成本,却未能买壳成功;有的企业即使买壳成功,收益  相似文献   

9.
创业板的推出为我国上市公司分拆上市提供了可能,分拆上市对证券市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潜在的风险.借鉴境外分拆上市的监管经验,提出了我国创业板分拆上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1996~2001年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评估了民营企业在上市前后2年的绩效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上市后收益指标、实际销售、财务状况都有明显提高,只有收益率指标有所降低.此外,通过对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两种上市方式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民营企业IPO上市的绩效略优于买壳上市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后融资环境变得更为有利.这与企业的民营性质和中国的政策环境是有关系的.因此我们认为民营企业上市效应是积极的,中国的经济转轨是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分拆上市的目标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国秋  吕斌 《资本市场》2000,(10):27-31
<正> 目前所研讨的分拆上市是指已在主板上市的公司将其现有的资产分拆,或对其以风险投资形式控股的企业进行改造,实现在即将开设的二板市场上市的资本运作方式。它更多地表现为以资产剥离(或称存续分立)方式进行,即已上市公司企业分拆部分资产和业务设立新的公司(子公司或控股公司或参股公司),再将新成立的公司在二板市场上上市。公司分拆原则上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分拆上市在我国属于合法的企业行为,是不应禁止的。但在现实操作中,分拆上市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如分拆上市的目标市场的设计等。  相似文献   

12.
涂颖  白婷  丁棠丽 《时代经贸》2012,(14):216-216
在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中,作为金融创新工具,分拆上市巳成为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继整体上市成为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后,分拆子公司上市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看好一条融的资新渠道。本文就分拆上市引发的相关财务效应进行了浅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蒋叶琴 《经济视角》2012,(5):62-63,61
随着上市公司业务发展的多元化,将部分业务分拆上市做大做强成为上市公司的需求所在。本文从相关政策解读、路径优劣对比两方面,对境内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3种路径进行分析,以便从分析中得到启示,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上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的方式中,兼并—收购的形式相对多一些,但对于分拆还比较陌生,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分拆上市在国内市场尚无先例。因此,上市公司如何利用分拆进行再融资目前只能进行理论探讨。而在国外,分拆的运用非常普遍,它不仅流行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而且也盛行于香港等一些新兴而又逐步步人成熟的资本市场。香港证券市场上企业的分拆活动一直比较活跃。1996年,香港证券市场增加上市公司49家,其中有10家就是通过分拆形成的。分拆形成的上市公司,由于能够分享母公司现成的信誉,获得较高的发行价与上市市盈率,所以其筹集资金额通常要高于普通的新上市公司。因此,分拆能否成为继配股、增发、可转换债券之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又一重要手段呢?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头两年香港股市上的红筹股主角毫无疑问是中信泰富,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全资控股的"中信香港"对"泰富发展"进行股权收购作为起点,通过一系列的配股、收购和置换等方式将"中信香港"原有资产注入了"泰富发展",同时获得资本市场资金回流,最终实现了"中信香港"的买壳上市。现在"中信泰富"按市价总值计算1996年已经是香港股市前十位的上市公司之一,股价从1991年的1.3元/股增加到1996年底的44.9元/股。中信泰富的买壳上市是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的经典力作。这一并购重组案例也是华资在香港股市最富影响力的"买壳上市"案,为中国内地大型集团利用香港证券市场资本运营提供了借鉴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6.
目前,民营企业以改组上市和买壳上市的方式开拓融资渠道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资本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壳公司”的选择一直是上市公司所关注的问题,针对“壳公司”特性,主要从股权结构、股价变化及业绩变化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简要的统计分析,旨在为民营企业提出融资上市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整体上市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整体上市”是相对于“分拆上市”而言的,股权分置改革后整体上市将积极推进。本文着重论述整体上市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以期对整体上市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许金峰 《经济》2007,(11):30-31
在当前证券市场上,"整体上市"正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焦点.所谓"整体上市"即一家公司将其主要资产和业务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进行上市的做法,这里的"整体"相对于"分拆上市"中的"分拆"而言,并不意味着公司所有资产都上市才叫整体上市.  相似文献   

19.
陈品亮 《经济论坛》1999,(24):20-21
所谓“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控股权,然后以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的有关业务及资产,从而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大量企业谋求上市筹资。但由于拟上市的公司数量众多,管理层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有限及为保证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对企业上市严格控制。按照现行“额度管理、限报家数”的原则,每年新上市的公司不过200多家,这就造成有上市要求的企业与能够上市的企业之间存在极大的缺口,上市资格成为稀缺资源。另一方面,经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有许多上市公司败下阵来,沦为“空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深入探讨了公司分拆上市的经济动机,并以此来分析“同仁堂”分拆其子公司的经济动机,进而探究这些假说是否能解释我国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真实动因。本文认为,解决投融资不足以及激励管理层是该公司分拆上市的主要动因;其次,在董事会决议公告期,同仁堂流通股股东获得了显著的、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25.61%),而在后两次公告期间,也获得了正的但统计上不显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再次,同仁堂的同业竞争者在董事会公告期都获得了显著的、负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从而支持了资产剥离利得假说.同仁堂科技的同业竞争者在公告期也获得了显著的、负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也支持了资产剥离利得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