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已经上升为“十二五”时期的国家战略。在经济、技术、资金、资源、创新集聚发展中如何实现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重大。建设中原经济区,体现了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是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决,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开局之年,认清资源产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分析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厘清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不仅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而且对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北环抱京津,紧邻渤海湾,相对复杂的区域空间结构导致其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也产生不协调性,更缺乏区内产业协作与联系.处于区域中心地带的京津经济发达,然而对周边河北地市并未产生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经济鸿沟随之产生,这种独特的"空心"结构.复杂化了该地区的区域生产力布局.本文将梯度推移理论引进河北区位优势分析,提出河北现已形成四阶梯度结构和南北经济区分裂,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及该地区区域经济战略的制定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已形成了"三大增长极",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京津冀经济圈,无论从经济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还是从产业规模、利用外资总额来说,上述三个经济区被认为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最好、周边经济带动能力最强的三大经济区。这意味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成渝经济区的建立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  相似文献   

4.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潜力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凤君  刘鹤  王岱  许旭 《经济地理》2011,31(12):1988-1994
成渝经济区作为我国区域总体战略的重要指向区域,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基于全国战略视角,从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城镇分布、交通体系、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经济区内部空间的发展潜力,提出了成渝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的是为成渝经济区更好的贯彻国家区域总体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中原经济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是中原崛起的重要一极。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关系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中部地区发展甚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明确了十大支撑体系,其中“构筑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居于首位,充分说明了产业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规模明显增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2.29万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2293.37亿元,均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6.
江西是一次能源严重匮乏的省份,也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随着江西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趋旺盛,随之带来的能源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适应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能源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江西能源供求平衡及江西新能源产业发展潜能进行分析,提出江西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于推进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相似文献   

7.
傅钰  任旭  郭丹华 《时代经贸》2012,(2):137-138
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十二五期间,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中原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现存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和与其他经济区的比较,寻找加快中原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途径,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东北三省和蒙东地区所组成的东北经济区,是我国最早形成并在结构上相对完整的大经济区,有着跨省区合作的天然条件与坚实基础。加强四省区区域一体化建设是实施东北振兴的核心与重点,而东北地区城镇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空间表现形式,因此加强东北地区城镇一体化建设将有利于东北经济区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进而带动区域城镇群体产业空间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9.
随着珠三角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圈战略应运而生。泛珠三角经济圈战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区域经济战略,它的实施必须遵循区域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初期应选择那些与珠三角经济区经济位势差相对较小,更有利于其经济力辐射和扩散的邻近省区作为合作对象,建立规范有序的区域共同市场,扩大产业经济合作。因此,加强粤湘产业经济合作在泛珠三角经济圈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地都应此做出真诚的努力,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陆桥视野》2011,(11):82-82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相似文献   

11.
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海经济区是由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城市组成的民间区域性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淮海经济区成立20多年来,各成员地市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和加强区域经济联合,促进经济社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因基础较差,实力较弱,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目前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区域,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城市之间经济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2.
川渝经济区开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渝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中国家重点建设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主体,是西部三大经济带(区)中西北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西南南贵昆经济区的重要衔接区和战略接替区,在中国西部地区与长江流域经济开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地位.本文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川渝经济开发建设的发展基础、障碍因素和战略思路,提出全面推进川渝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赵慧 《发展研究》2007,(8):60-62
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依托,而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支撑.大企业、大集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是现代经济中最具规模效益和效率最高的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之间与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大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要通过大企业体现出来.因此,加快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培育与发展一批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对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福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区是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的区域增长带动作用功不可没。密切的区内经济联系有助于中心城市增长极的扩散和经济辐射。市场一体化水平决定区内经济辐射的有效性。周边城市在接受中心城市产业辐射的同时,更多的是利用中心城市吸收外来资本的优势,创造自身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条件,凭借地理、开放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的有利条件,提高接受辐射的能力,弱化中心城市对其资源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中部地区东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东部地区,西濒我国资源充裕经济贫困的西部地区,是连接我国东西部地区,对建立我国区域间良好的产业合作交流机制和实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的核心枢纽要地。对于中部地区来说,如何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来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对于加快区内经济的发展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利用研制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从实证角度研究中部与各区域的经济关系,对中部的崛起问题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吴元兴 《发展研究》2004,(12):23-26
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提出要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时,把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经济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体系。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项目带动战略的具体举措,是新形势下福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福建发展产业集群经济,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分类发展、分层面推进、分层次管理、分阶段实施和分区域布局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冀东经济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承德三市,唐秦承地域相连,产业相通,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毗邻京津,是最具条件率先成为参与京津冀合作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冀东经济区,也是为了融入京津区域,实现自身更好更快发展.冀东经济区与京津相比,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产业发展阶段上的相对差别,由于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京津和冀东经济区间的梯度转移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济空间格局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个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可见,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布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格局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如何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从而推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缩小其与全国差距。研究结果建议,在未来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开发中,继续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战略,重点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黔经济区、呼包鄂榆经济区、天山北坡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昆明—瑞丽国际通道。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产业转移与金融服务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宝熙 《发展研究》2009,(11):41-43
产业转移作为产业在地区间流动的经济现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全面推进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打造,福建省在进行产业转出与承接产业转移时,必然带来大规模的项目融资及其他新的金融需求。为此应抓住海西建设契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闽台金融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地市场效应指的是,如果本地市场规模较大,产业会受到市场引力的影响,更倾向定位于本地,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本文以成都经济区为例,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度量了产业集聚状况,使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区内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和影响规模,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成都经济区明显存在,并且对产业分布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认为,现阶段成都经济区内集聚力大于扩散力,成都正处于集聚发展的关键期,要顺应这一趋势,引导产业在区内合理分布,促进成都经济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