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经济密度有助于测度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集聚程度,同时也为制定协调区域发展的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因此,本文在回顾国内相关文献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经济密度的空间和时间格局演化,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对于今后的经济密度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8-2005年间27个省区和4个直辖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据,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与人口、交通区位、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并选择了天津市、辽宁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6个典型地区,试探性地应用库兹涅茨曲线模拟了土地经济密度的变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规律.研究表明:①土地经济密度与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交通区位、科技进步等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②土地经济密度的变化率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呈现类库兹涅茨曲线形态.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部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关于长三角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婷婷 《江南论坛》2006,(11):19-20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区域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雄厚.各大中城市物流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物流业发展水准在中国已处于领先水平。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物流整合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各省市间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如何构建长三角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到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创新力。  相似文献   

4.
韦胜  王磊  曹珺涵 《经济地理》2020,40(8):36-42
针对长三角地区"双创"投资机构和"双创"平台,以地级市为基本统计单元,进行了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发现:①长三角地区两类"双创"机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是布局在区域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并且以"上海—杭州"为核心形成了创新连绵区。②"双创"投资机构相对于"双创"平台而言,分布更加集中,体现了市场选择和政府推动两种运行机制在"双创"机构空间分布影响上的差异性。③两类"双创"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最为密切相关。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的"双创"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基础性影响要素的优化布局,并从差异化发展途径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分析长三角地区宏观经济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计算出各省的投入冗余度和产出不足率,并指出DEA无效的原因:一方面是对资源的不合理运用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重复建设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梁芷铭 《生产力研究》2011,(9):36-37,172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选择。海洋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碳汇能力,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文章分析了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论述了长三角地区海洋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低碳背景,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探讨了长三角地区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并认为高度的产业同构将导致区域内的恶性竞争。然而,长三角地区大多数产业并没有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相反,该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与高速增长现象始终相伴相随,尤以制造业为甚,从而产生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的"悖论"。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认识,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文章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悖论"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位于“长三角”的上海市、江苏、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位列全国前茅。“长三角”县域经济的发展轨迹和成功经验,可对河北省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关系探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从要素、产业和产出(与生计)三个层面对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要素的差异可以在建立共同市场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产业差异的存在如果是以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就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在产出(与生计)层面上,适度的差异对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实现,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协调发展的表现形式和重要手段。当然,如果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反过来也能够促进要素更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分工、地区优势互补;进一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因此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相互的。  相似文献   

10.
郭湖斌 《经济前沿》2008,(12):27-29
文章通过对“长三角”1990-2006年各个城市货运量的分析,探讨“长三角”经济圈货运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以此来推断“长三角”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水运经济延续了去年较快增长的势头,各项运输指标继续在高位运行。港口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依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生产指标均取得突破性进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990—2007年的长三角各个城市市区、辖县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统计数据,运用GeoDA及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一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且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而相对差异则呈现剧烈波动,相关性不显著。上海仍是长三角的绝对中心,多极带动的格局尚不明显;在经济空间演变的过程中,除地理因素外,行政因素如国家战略的实施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3.
曹宇 《经济研究导刊》2010,(15):146-147
地区专业化对经济增长有着怎样的影响?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对此问题的研究.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例、选取了1997-2007年11年的面板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专业化程度普遍在提高,且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快地区专业化进程可以实现长三角地区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孙勇  樊杰  刘汉初  赵腾宇 《经济地理》2022,42(2):124-133
数字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的发展核心驱动力,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创新的区域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有助于推动地区数字经济布局及其高质量发展。基于数字经济与专利国际分类号的对应关系获取了2003—2018年数字经济的专利产出数据,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创新规模和活力呈现明显空间分异特征,在上海市、江苏南部、浙江东北部、安徽中部形成集聚分布的格局,集聚程度呈降低趋势。(2)莫兰指数及空间计量的结果均显示长三角地区的数字技术创新规模和活力具有较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3)结果证实经济发展、人力资本、资本富集、数字接入、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污染有显著负向影响。数字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转变为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赶超机会,未来相对落后地区高质量发展还要更多关注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石天琦  蒋涛 《生产力研究》2020,(9):102-106+110
近年来,中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使大部分城市面临经济增长和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的困境。水体污染,臭氧空洞等问题日益突出。以2006—2017年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了绿色创新效率,并使用更多与空间计量经济学相关的模型来研究相关影响因素。实证表明:(1)大部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有提高的趋势,差异有减小的趋势。(2)经济发展水平,污染控制效率,外资利用水平,政府资助水平以及城市教育水平都对效率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效率水平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长三角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其空间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二者指数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并形成倒U型空间分布格局。然而,两指数空间重心呈现反向演进态势,且重心偏离度持续扩大。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全域上的低水平空间集聚特征与局域上的非典型空间分布格局。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发展加速与经济增长放缓形成了鲜明对比,二者的空间匹配程度与空间相关性减弱,应当警惕金融资源游离实体经济,形成经济的"脱实向虚"。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港口体系主要货类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桥  陈琼 《经济地理》2015,35(3):108-114
以长三角地区19个主要港口为研究对象,运用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分析2004—2012年主要货类吞吐量的集中度变化趋势,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主要货类吞吐量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2年煤炭、石油以及集装箱的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煤炭吞吐量出现空间分散格局向空间集聚演变的趋势,但集聚效应不显著;石油吞吐量出现空间相关性增加的趋势;集装箱吞吐量未出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或分散效应。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经济格局的演变关系,以期为京津冀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个区县,采用人口、经济不均衡指数、地理集中度及一致性系数等分析方法,探讨了1990—2020年间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等要素的内部流动及时空演变配置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在0.44-1.03之间,表明人口与经济分布均呈现出比较显著的不均衡状态,同时人口与经济分布演变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2)研究区整体人口地理集中度逐年下降,而经济地理集中度则在波动中缓慢增长。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市区,而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偏远县域,表现出典型的“核心-外围”分布特征。(3)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的区域范围基本保持稳定,而人口集聚远高于经济集聚的区县数量大幅度增加。重要城市的区县人口及经济集中度增强,偏远地区的区县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趋势明显。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政策的主导下,应该优化人口分布、经济结构及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协调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苏北地区,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五个省辖市,共26个县(市)和14个市辖区,土地面积5.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1.1%。由于资本投入低、高质量人力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条件差以及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本上仍处于工业化初期。目前,苏北地区的人口约为江苏省的1/2,GDP却不及全省的1/4。加快苏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是拓展长三角地区发展空间的需要,同时也是江苏省全面贯彻十六大会议精神,实现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人均、地均指标构成的经济密度综合指数,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密度2005年之前缓慢增长,2005年之后快速提升;省域经济密度呈现“河南湖北争先,山西湖南安徽力争第三,江西垫底”的局面;市域经济密度格局整体较稳,局部变动明显.总结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经济密度的变化特点及成因,提出“一个支撑点,十个增长点、一个成长片区、两大增长带”的空间发展格局,并得出中部经济密度格局变化中自然基础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起了重要作用,且社会服务因素作用日益强化,自然基础作用日益弱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