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打破农业领域中的“大锅饭”,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农村经济有着明显的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联产承包制也日益暴露出了其弊端。我们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创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2.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大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六,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们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人均指标还相当靠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又很低,13亿人口中9亿是农民,因此可以说,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很突出,并将长期存在下去的情况下,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最大的问题则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在我国,土地不仅是农民从事业生产的资料。而且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初期确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曾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城市化、现代化的今天,这种“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日益暴露其弊端,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行的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金星 《现代乡镇》2008,(10):39-42
目前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中存在的土地产权不明确、不完善的弊端已严重制约了农户对土地的长期性投入和土地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5.
发展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只是解决了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要想使更多的农民致富,还必须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经营。而这首先需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本文就此方面分析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及如何使之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现行的土地运作制度,该制度产权不明晰,所有权主体虚位和易位,所有权残缺,经营效益低下。基本的思考是应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化,变“承包经营权”为“土地使用权”,统一城乡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划拨制度,实行土地产权管理目标责任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八十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形式为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此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民公社时期有名无实、残缺不全的农地产权关系,是农地产权制度的一种创新和集体所有制的复归。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着重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了调整.不可能深入地涉及农用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问题.因此与城镇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相比.农用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不规范、不系统、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8.
9.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地区农民不再以土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来源。随着外出打工、经商农民的增加,土地流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土地流转一方面提高了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较好地解决了土地抛荒和粗放经营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侵犯承包户利益、掠夺式土地经营等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近30年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土地制度实现形式,理论上也有大量的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讨。笔者认为,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在维持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坚持市场化、综合配套和尊重农民选择的原则,并因地制宜地进行。  相似文献   

11.
张健 《特区经济》2008,(3):200-201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对健全完善重庆土地制度有着重要意义。当前重庆农地流转呈现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和流转形式与流转主体多样化的特点。与此同时,重庆农地流转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问题,文章提出应在农地流转市场主体的培育、健全农地流转市场机制以及改善政府职能、建立中介组织等方面加强改革力度,从而加快重庆农地制度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曹依扬 《特区经济》2005,(12):133-134
从1978年到2000年,人均农业生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例由83%下降到30.4%,城乡收入比例由1.71:1上升到2.80: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是不争的事实。“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土地制度是“三农”问题制度安排的核心。本文基于对佃农理论对土地制度分析框架的研究,剖析我国现存土地制度的特点,提出土地制度安排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长博 《特区经济》2008,235(8):172-173
农村土地证券化作为一项农村土地和金融制度创新,对于克服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诸多障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农村土地证券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农村土地证券化的实施策略,指出了我国农村土地证券化的阻碍因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友谊 《特区经济》2006,(5):289-290
我国现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存在不少弊端和缺陷,这些问题只有靠制度改革且制度必须法律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改革农村集体土地制度,需要从基本原则入手,以科学确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并健全其治理机构为核心,全面革新和完善包括配套法律制度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德玲 《特区经济》2010,(9):252-255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意义重大,我们应超越个人利益、阶层利益的局限,站在时代、历史、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来看待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助于公民法制意识的强化,有利于促进社会正义,加快农村的民主法治进程;有助于社会不同阶层间的交流,尤其是加强群众与政府的交流,加强民主管理;有助于保持农村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法律援助制度是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司法保障。因此深入分析农村实施法律援助制度以来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对策建议很有必要。总体来说,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尚处于初建阶段,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法律援助制度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养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云 《特区经济》2009,(7):159-16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举措,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新农村建设,核心在于培养新型农民。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面对着对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农民的需求,探讨当前农民的素质现状以及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农民就成为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邹宏霞 《特区经济》2009,(5):155-156
新休假制度将引发我国旅游市场结构、旅游者消费观念以及旅游产品功能等方面的改变,也给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剖析,提出新休假制度下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晨 《特区经济》2008,(2):166-167
本文从回顾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分析其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涛 《特区经济》2008,(9):157-159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任务艰巨,在试点建设中存在诸如缺乏法律保障、资金不足、保障对象和标准确定困难等问题,需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