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沿革及其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是影响农民占有和利用土地关系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传统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正日益暴露出它的问题和不足,影响并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本文从介绍我国自土地改革以来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沿革入手,分析其制度绩效和弊端,进而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期为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喻晶  陈晋 《农业经济》2013,(1):84-86
当前我国的土地改革已陷入瓶颈,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集体土地所有权被"虚化",具体表现为:在实践中,农民对土地所有权认识模糊,大多数集体土地所有权没有登记,行政权力严重侵蚀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应变革现行土地政策,恢复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收益权能,真正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有两种实现路径:第一,收取土地承包经营费,第二,建立新型统一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土地资源的稀缺,现如今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也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土地的需求在与日俱增,因此土地供需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缺口。这也激发了政府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而牟取巨额利益的冲动,使得土地征收项目越来越频繁,而这期间呈现出来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突显出了传统的关于土地的法律法规面对与目前的土地改革形势的不适应和消极制约,因此只有修改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相关法律制度,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土地征收过程中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经济的起伏变化,总是与土地制度的变迁有关。土地制度是土地所有关系的总和,它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的管理制度。我国的土地制度已经历了多次深刻的变迁:建国初期,我国广大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土地改革以后农村经过农业合作化,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逐步归集体所有,实行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改革已成为土地制度变迁的焦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了创新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积极政策信号。全会《决定》明确,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在此总体目标要求下,农村土地改革将是未来十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土地金融创新面临巨大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简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从未停止 ,但真正称得上产权制度变革的只有三次 :第一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发生在建国后不久 ,其标志是中央人民政府于 1 950年 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指出 :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在土地分配上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这一土地产权制度安排有两个要点 ,一是废…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历史变迁,每一次土地制度的改革变迁,都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具有特殊优越性:一方面集体土地产权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是农村长期得以稳定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改革的探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解决"三农"问题等几个因素综合考虑: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并完善农地集钵所有制,不要在农村集体土她所有权的改革上大动干戈.事实上,对市场经济而言,对农业经济效率直接相关的,不是土地的所有权机制而是良性的土地产权机制.所以,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可以考虑在明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主体的基础上,变农村集体曩地的使用权为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9.
赵明 《农村经济》2005,(5):20-22
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的问题在于农村。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的两种公有制形式,有其历史的原因。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实际上并不独立享有处分权。在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的过程中,现行规定使农民并未得到足够的补偿。为解决此问题,笔者提出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途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总结我国1998~2016年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历程及成效,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我国1998年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及其成就,以此探讨未来的改革方向.[结果]将我国1998~2016年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分为3个阶段:允许土地使用权转让阶段,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阶段,以及允许土地经营权抵押、 实行三权分置阶段,并总结各个阶段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以及学术界的观点;分析改革成效主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得到法律保护、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得到长远发展、 三权分置放活土地经营权;探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三向发展、"三权分置".[结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国有化,是我国在现有制度基础上最现实的选择.中央提出"三权分置"是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本土地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新形势下协调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这一举措必将使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制度问题是治国安邦之本,关系国家长期稳定和人民福祉。土地制度改革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国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及补偿问题。已有研究关注土地制度演变纵向的、历史视角的全面分析较少。本文以全面的、历史的视角系统梳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前世今生",根据土地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将土地制度分为旧时候皇权统治下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新时期人民当家作主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前者,农民遭受政治和经济双重压迫,长期处于温饱和贫困的双陷阱;后者,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对土地剩余的索取权,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土地产权的演变贯穿于土地制度变迁之中,衍生出不同的土地经营制度形式。政权更迭是土地制度变迁的原始动力,农产品需求压力是农地经营形式变革的基本原因,农村土地征用行为衍生于土地产权的原始来源性质。国家和农民的"双需"决定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主体地位,过分追求公平和效率会使两者均不可得。人地矛盾依然存在,土地产权制度建设需要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支撑,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制度创新仍在路上。  相似文献   

12.
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多样化”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对待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问题的一般观点集体土地所有制是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曾对我国重工业格局的初步形成、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安置和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集体土地所有制中隐含着的固有问题开始显现 ,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 ,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都从不同的视角 ,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观点就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论”。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 :我国现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征地制度变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定时期的土地制度总是与其同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紧密相关,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也要求社会建立与其相顺应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有两种,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城镇国有土地所有权,国家可以通过土地征用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由于这种流动的单向和不可逆性,现阶段土地征用制度成为我国土地所有权流动的唯一方式。因此,考察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发展历程,对把握征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对整个国民经济中国土地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950年~19…  相似文献   

14.
<正>1.土地改革法为巩固革命成果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归农民的所有制。之后土地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该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农民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发展而相伴相生、与时俱增的长久期盼。回顾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四个阶段。还田于民、当家作主阶段(1949—1953年)。这个阶段是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以农民翻身当家作主为根本目标。1949年10月,建立新中国,广大农民除在政治上得到翻身以外,还从封建地主阶级手中夺回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获得了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这个时期农民对新生活的憧憬。土地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料和生…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 ,我国农地产权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波动的发展变化过程。 5 0年代初土地改革到 195 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成立 ,农地产权基本上归属于农民个体所有 ;195 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到 196 2年 3年经济困难时期 ,农村土地小集体所有向公社大集体所有过渡 ,农民丧失了土地的所有权与独立的使用权 ;196 3年到上世纪 80年代初 ,实行生产队小集体土地所有制 ,农民小集体有了自由经营权 (尽管不完全 ) ;从上世纪 80年代初开始 ,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 ,虽然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 ,但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分离 ,农民以户为单位在承包期内对所…  相似文献   

17.
建国五十年来,农村经营制度进行了五次变革,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其震动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一、土地改革后农户家庭经营体制从1950年底开始到1953年春季,全国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农民普遍采用了家庭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生产项目由家庭决定,劳动力以家庭成员为主,土地产出由家庭支配。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再加上政府的扶助,使得战乱后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二、农业互助合作时期的集体统一经营体制五十年代前期,我国农村部分互助组和初级社采用了集体统一经营体制,它是我国农村经营制度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一次创新。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到1956年4月,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农民的土地以及牲畜、大农具等生产资料入社,所有权属于个人,由集体统一经营。初级社自主经营,按照制定的生产计划统一安排生产活动。社员进行有组织的共同劳动,以劳动日作为计算单位,实行评工计分,按劳动日付给报酬;社员私有公用的土地、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都要获取一定的报酬。初级社的统一经营体制,保留农民对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它不仅适合于农民私有的心理要求,易于调动他们  相似文献   

18.
研究阐述了当前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法律制度改革的成因和意义;从行政权力干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行权能力受制约,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客体确权工作滞后及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侵占农民合法利益等角度揭示当前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法律制度体系的问题;给出规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中的行政权力,增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行权能力,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客体的确权工作及丰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内容以保障农民利益等重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法律制度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这个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总体上可分为私有和公有两种,但演化为三种具体形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在封建立地所有制下,又存在封建国家隍家)所有和封建地主私有及农民私有的区别。其共同特征是私有,虽然前者在历史上也曾被认为是一种“公有”(即官田),而其实质不过是皇家私有;就农民土地私有而言已延续整个封建社会。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以后,又可分为农民土地所有与国家所有,其各有私有和公有的特征;经过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建…  相似文献   

20.
制约农村经济、农业发展的基本制度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农村土地制度。其主要核心就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的合理直接影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本文通过对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分析,展开经济学视角下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