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利用由世界经济论坛出版的2007—2010年全球性别差异指数报告(GGGI)的相关面板数据,着重分析了在收入维度的性别差异表现,并从宏观角度对可能影响收入性别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假设和验证。研究结论认为:对于所有国家来说,人均GDP、妇女平均结婚年龄和妇女生育孩子的数量等都是显著的影响变量;对于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来说,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但是经济发展水平是共同的影响因素。因此,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缩小收入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地方非税收入预决算偏离度过大意味着地方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准确性和预算执行的法制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为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必须降低预决算偏离度.数据显示,我国非税收入预决算偏离度超出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5%,2011年甚至超过35%.为了探究其影响因素,本文考察了政治激励和地方财力缺失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对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超计划GDP增长率、财政支出缺口率、地方政府任期均与非税收入预算偏离度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选取福建省1990-2008年的数据,分别基于相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建立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比较.结果表明,收入是消费支出的决定性因素,并且持久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程度高于当期绝对收入.对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而言,持久收入假说模型优于相对收入假说模型且解释力强;而对于农民消费行为而言,相对收入假说模型优于持久收入假说模型但解释作用有限,提示两种假说的结合可以弥补绝对收入假说的不足,从而有效解释农民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4.
代际收入流动衡量的是个人收入在多大程度上由其父辈的收入决定,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机会平等程度。教育是父辈对子辈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在代际收入流动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根据Becker模型计算了教育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我国的教育收益率和边际教育消费支出均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教育对收入代际转移的贡献率也更高,其政策涵义是提高政府投资在个体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比重,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梳理中国收入分配状况与居民健康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探讨与回应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现象,为提高该领域的研究质量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根据30篇主要文献的46份经验结果,运用Meta回归分析方法,从数据类型、样本特征、指标选取、理论框架、估计方法、控制变量、研究区域、时间跨度等方面检验了不同的研究特征对收入不平等与居民健康关系的实证结果的影响。结果/结论多数实证研究支持“收入不平等假说”,即收入不平等不利于人们的健康状况,考虑非线性关系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支持倒“U”型关系。同时,多项研究特征影响收入不平等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样本量、城乡差异、理论框架、估计方法、区域、时间跨度等特征因素。因此,相关政策的制定不仅需要更多经验证据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因时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6.
基于川渝四个国家级贫困县1985—2011的面板数据,文章实证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非农收入、农业收入均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面板协整关系,但是农村金融发展对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性,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非农收入的影响程度及显著性均强于农业收入,农村金融覆盖密度对非农收入影响显著性较强而对农业收入影响显著性较弱,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影响方向完全相反。  相似文献   

7.
基于耦合理论,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域2012年旅游环境和旅游收入数据,对各省域旅游环境和旅游收入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发现:1除极个别省份,多数省域的旅游环境与旅游收入具有较高的耦合度,旅游环境和旅游收入基本上处于同步发展状态;从空间视阈看,各省域旅游环境与旅游收入的耦合度与其所处地理位置关系不大。2大陆31省域的旅游环境与旅游收入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3处于耦合协调等级水平的省区,多数是旅游环境时滞于旅游收入,反映出旅游环境"投入-产出"的高效率;耦合协调度等级处于濒临失调或失调省区,其突出的特征是旅游收入都时滞于旅游环境,旅游环境的投入难以同幅度提升旅游收入。4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服务环境等要素对旅游环境和旅游收入的耦合协调度贡献存在差异,自然环境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社会环境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作用次之,服务环境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相对最小,经济环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建立跨省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考察各省制度质量对我国收入分配和收入不均的影响,发现我国制度质量与收入不均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当制度质量较低的时候,制度质量的提升会加大贫富差距,但当制度质量提升到一定程度,跨过一定的门槛值之后,会缩小贫富差距。我国制度质量尚处于较低阶段,因此近年来我国制度质量的提升,加剧了财富由低收入人群向高收入人群的转移,扩大了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9.
收入结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结果,通过收入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晰地判断收入差距产生的根源。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发现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存在不断扩大的事实。本文利用1983-2008较长时期的数据分析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从收入结构视角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实证分析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是差异递增的,是目前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最重要的原因,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则起着差异减低的作用,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较高,但是由于其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很低,对总的收入不平等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7—2012年的统计数据,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财产性收入基数小且增幅波动大,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低但稳中有升;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拉大,但是并未表现出财富集中的趋势;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始终低于城镇居民,两者差距的相对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扩大;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速总体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及其占比低于京、津、沪,且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及其差异性取决于其初始资源禀赋状况和体制与制度因素,应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的土地财富效益,并不断提升农村居民获取财产性收入的机会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2005—2012年度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化水平显著正相关,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各项收入构成加速增长,但是作用大小与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以及城镇化的空间组织模式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由农业发展与农业部门生产率提高所推动的城镇化,以及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产生的正向作用相对更大。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村居民增收,当前不仅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还要在重视工业化的同时重视农业现代化,在大力发展省会和大城市的同时切实加强中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就地城镇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3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影响收入分配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人均GNP、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占比、农业人口占比、失业率、人口负担系数对收入分配有较大影响,但对新兴市场国家、转轨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影响不同。投资率、对外依存度和通货膨胀率与基尼系数的关系在转轨国家较为显著,在其他类型国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CFPS(2010)数据,实证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和RIF回归分解法测度了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子代收入的提高,且对城镇的收入边际效应大于农村;(2)政策允许家庭生育数量越多,越不利于农村家庭子代收入的提高,家庭一旦超生则会显著降低子代收入,而且相对于农村家庭子代而言,城镇家庭超生对子代收入的负向影响更大;(3)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力呈现出U型特征,对低、高收入群体的影响较大,而对中等收入人群的城乡收入差距贡献相对较小,其中政策允许生育胎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计划生育政策应统筹全局、因地制宜、奖惩兼施,以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子女的教育质量,促使城乡居民生育率和人力资本水平趋同。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城乡收入差距分解为四项结构性收入差距,即工资性收入差距、经营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和转移性收入差距。各项结构性收入差距对城乡总收入差距有不同贡献和作用。研究表明:不同财政支出项目对城乡总收入差距的影响是通过作用于不同结构性收入差距实现的。财政科教文卫支出主要通过拉大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从而对城乡总收入差距产生扩大作用;财政支持农业支出主要作用于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从而缩小城乡总收入差距;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结构性收入差距均表现为扩大效应,但统计上不显著;财政公共安全支出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然而这种影响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数据的计量研究收入、收入不平等分配与储蓄率的相关关系.得出结论,即随着收入的提高,收入对储蓄率的贡献明显变小,而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收入不平等分配对收入有一定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从无到有、由少变多的转变,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财产性收入对总收入基尼系数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将租金收入纳入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征收范畴,发现财产性收入的集中率降低;通过对财产性收入中各分项收入的分解测算发现,租金收入纳入综合所得计征个税后,对财产性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显著下降,对财产性收入差距的缓解作用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负债、金融知识水平和投资风险偏好是扩大财产性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改变财产性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需要培养投资理财意识,同时优化个人所得税税制结构,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2000--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PMG面板误差修正方法对城乡收入差距与分项消费的示范效应进行了细致的计量分析,并由此得出结论:(1)农村总消费受到的来自城市的示范效应相当显著,在分项消费上示范效应存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其次是医疗保健支出、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而食品支出以及衣着支出的城乡联动机制并不明显,居住支出的相关性甚至为负,并且在长短期效应上存在差异;(2)城乡收入差距对总消费水平的示范效应起反向作用,但是对食品、交通通讯支出具有微弱的正向作用。最后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员工过劳问题在我国企业发展中日益凸显,需要予以重视和解决。基于个体与组织互动角度,通过对338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分析职业延迟满足和职业成长机会对员工过劳的影响,并检验职业成长机会对职业延迟满足影响员工过劳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职业延迟满足的两个维度(工作延迟满足和职业生涯延迟满足)均对员工过劳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职业成长机会对员工过劳有显著负向影响;职业成长机会对职业延迟满足影响员工过劳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职业成长机会越大,职业延迟满足与员工过劳的正向关系越弱。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合理引导和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多元化发展通道,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员工过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