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曹小林 《时代经贸》2010,(12):109-110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有意以获得自身最大利益为目的,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在合理的会计政策和合法的会计原则范围内进行的,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但是近年来,无论我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出现了很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除了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相当大的一部分也是由盈余管理所造成。因此,盈余管理这个概念辩证的来看有利也有弊。  相似文献   

2.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寻求对自己有利的财务结果.  相似文献   

3.
<正> 目前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利用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的情况。所谓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和自身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利润操纵行为。美国前证监会主席Arthur.Levitt在1998年的著名演讲《数字游戏》中指出,盈余管理已成为美国证券市场上司空见惯却无人挑战的习惯,它已演化成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违背市场原则的游戏,给财务报告系统造成很坏的影响。Levitt的讲话真可谓是字字千金,2001年濒于破产  相似文献   

4.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有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自由时,在合法的前提下选择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是企业作为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只有对盈余管理理性对待与恰当运用,才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实现效益最大化。随着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发展,盈余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升级。本文分析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并提出了解决盈余管理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蒋冰丛 《时代经贸》2013,(20):14-14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有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自由时,在合法的前提下选择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是企业作为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只有对盈余管理理性对待与恰当运用,才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实现效益最大化。随着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发展,盈余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升级。本文分析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并提出了解决盈余管理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盈余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些观点认为适度的盈余管理体现了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会采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另一些观点则认为盈余管理使盈利信息成为数字游戏,使会计信息失真,应加以限制和防范。本文拟从盈余管理的动因、手段和特征等方面着手,对如何判断和规范盈余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在公认会计准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财务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规范企业盈余管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投资者利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8.
叶敏 《经济师》2004,(12):265-265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 ,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 ,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 ,实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盈余管理是指当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正因为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也不同于超出制度许可范围的盈余操纵,盈余管理问题已成为西方国家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试图对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务件及动机作出解释,接着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并提出了有效规制盈余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的。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得到一种令企业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因此,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来多计或少计收益、少计或多计费用与成本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了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互分离,实际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管理层并不拥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由于自身利益的驱使,最终导致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无形资产、债务重组、借款费用资本化等准则的新规定中,给了企业管理当局更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以及一些会计事项的处理更多地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为一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更大的空间的同时,也给盈余管理的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在公认会计准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财务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规范企业盈余管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投资者利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盈余管理视角下的新会计准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晓妮 《经济师》2010,(9):178-179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手段人为影响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盈余的行为。过度盈余管理将给企业、投资者、社会资源配置带来不利影响。会计准则是治理盈余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文章着重从盈余管理的视角对新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旨在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完善会计准则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追求利润最大化、节约税收和管理者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积极影响相比,盈余管理更多地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消极影响.为了引导企业进行正确的盈余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加快会计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通过改变审计委托人来调整盈余管理的博弈方,以强化审计监督.  相似文献   

15.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以使报告盈利达到期望水平.近年来,有关实证会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因此,采取相应措施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规范盈余管理行为,尽可能减少盈余管理负面影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浅议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常常利用计提或者转回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活动,以达到自身的目的。通过研究中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历史,试图证明准则制定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朱其俊  崔利华 《当代经济》2009,(23):134-135
随着独立审计在证券市场的地位日益突出,审计意见类型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我国学者的兴趣.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它会平滑扭曲企业的赢利状况,使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不公允,从而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盈余管理影响审计报告的类型,进而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本文就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盈余管理,也就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依据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充分利用企业对外的财会报告中的会计收益信息,对企业予以调整和控制,以实现企业自身效益最大化目标的经济管理活动。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加以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盈余管理常用的手段有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这两种手段的实现方法并不一样。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从企业正常活动出发改变企业真实交易决策,从而进行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是通过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在我国,医药制造业是最常见使用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所以,以HR公司医药为例,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及研发投入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研究,对企业有关财务指标进行汇总及计算,从而分析得出HR公司改变会计政策的原因及盈余管理动机,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20.
盈余管理是一种企业行为。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是,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损害到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需要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