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在妈祖研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妈祖的形象。在这个问题未解决之前,在研究中出现混乱是难以避免的:既然各位研究者心目中的妈祖各不相同,那么他们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会相去甚远。因此,对妈祖的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应当是妈祖研究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在这一种信仰的时空发展过程中,该信仰所敬奉的神抵的形象往往也要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化。这一情况,在神人关系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的中国传统信仰的发展中,尤为突出。从元至清,从辽东到广东,妈祖庙的修建者都一再强调说:"夫神无依,惟人是依"(刘基:《台州路重建天妃庙碑…  相似文献   

2.
妈祖信仰随着时空的发展,其神职与社会功能不断发生着变化.妈祖庙作为妈祖信仰的空间载体,也经历了相应的变迁,此种变迁是多种社会因素与历史事件作用的结果.本文以涵江霞徐天妃宫为考察对象,通过梳理该庙创立至今的命运谱系,总结出“护海神庙”、“南神北上”、“陆上航标”、“一器多用”和“文化标本、海洋基因”五个时期的社会历史功能,既体现了国家意识与民间需求的分分合合,也反映了人民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建构作用.这些都为当今海洋大开发背景下的本土资源利用提供了适当的思考范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奉祀的水神妈祖娘娘可谓人尽皆知,且奉祀该神祇的大大小小祠宇则至今依然香火鼎盛。国内外学术界对妈祖信仰这一民间祭祀现象也甚为关注,研究成果可谓连篇累牍,兹不赘述。然而对于另外一位遍祀于内河湖泊的水神萧公,学术界则尚未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无几。这固然是由于相关文献资料的缺失所造成。  相似文献   

4.
庄吉 《江南论坛》2011,(4):54-55
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仰类世界级遗产。近千年来,妈祖信俗从福建湄州妈祖庙传播至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球已拥有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5000多座,信众达2亿多人。2010年由昆山市台协会等发起募集建造的昆山慧聚寺天后宫迎来了妈祖,同时举行了隆重的安座祭典活动,昆山台协孙德聪会长说:"有了妈祖庙,这里(昆山)就是我们的家。"  相似文献   

5.
妈祖文化联结两岸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海峡两岸旅游交往中,妈祖文化具有某种核心的凝聚作用。大陆改革开放及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旅游政策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尽管发生诸多曲折,而以妈祖文化为纽带维系住的两岸人民的情缘始终绵绵不断,并且具有越来越大向心力。但台湾新领导人上台1年多来,台湾当局在加大政治“台独”图谋的同时,大肆怂恿岛内分裂势力在历史、文化、思想和教育等领域大搞“文化台独”,力图否定中国文化在台湾的地位,漠视台湾民间信仰源自祖国大陆的事实,甚至公然将台湾北港朝天宫称为“海内外各地妈祖的总庙”。这种“台独文化”的浊流对海峡两…  相似文献   

6.
闽南粤东妈祖信仰与经济文化的互动:历史和现状的考察陈衍德闽南、粤东为分属福建和广东的相邻地区。二者在经济文化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均为沿海平原,农工商发达,但人口密集、土地狭迫,人们以海为田,同时大批移居海外。两地区的方言同属闽南语系,历史上在吸收中原文...  相似文献   

7.
旅游形象的提升和宣传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形象的构成和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形象的传播意义,分析了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形象的传播现状与存在问题,最后从传播媒介、传播者和受众三个角度提出提升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专家访谈、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等方式对高校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与引导问题进行深入调研。针对现阶段部分大学生信仰偏失的原因,提出高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的教改方案。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研究主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学的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作为切入点,从信仰的角度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探索和理论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资讯快递     
《新经济》2012,(4):6-7
>>广州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12日揭幕活动持续五天2012广州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于4月12日在南沙大天后宫揭幕,吸引两岸四地妈祖信众慕名前来。据该区旅游局负责人透露,今年是妈祖诞辰1052年,为了通过该活动联系两岸四地的妈祖信众,扩大两岸四地民间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合作,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还邀请了来自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调查形式对当代大学的道德信仰状况作详实的调查,经过定量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经过调查,大学生道德信仰状况总体还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道德信仰缺失的现象。为此,文章对这种道德信仰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建提出了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1.
人们都知道,妈祖为中国沿海,特别是闽台地区的重要神祠崇拜.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同事王贵民研究员治先秦史,无疑是位有造诣的、功底扎实严谨的学者.他有一次来电话,向我询问宋代的妈祖有无史料.我只是将“妈祖”一词输入古籍电脑软件,就给他回覆,说找不到.不久,他就给我转赠了林庆昌先生所著《妈祖真迹》一书,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我翻阅後,就感到宋代史料虽似无“妈祖”一词,而尚非无蛛丝马迹可寻.  相似文献   

12.
李志  王睿倬 《时代经贸》2013,(22):245-246
后来逐渐发展为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对人们有着巨大的精神指引作用。本文通过对某高校2013级新生进行的信仰状况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青年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状况与态度,并总结问题提出解决方式,为高校引领青年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赵树冈 《开放时代》2012,(12):130-145
17世纪初,菲律宾吕宋岛南端,现今描东岸省的达社小镇渔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海中捞获一尊木刻雕像.西班牙堂区神父初见神像的当下就认定,这尊雕像是西班牙船只上的天主教圣者,为了平息风暴而被掷入海中.但华人迄今却一直将其视为“妈祖”.南吕宋几个华人聚集的“社”,于1975年建立天后宫,在供奉复制雕像以前,每年都向教堂借出神像轮流奉祀,有关神明的灵验事迹至今仍广泛流传.本文将指出,这类信仰似乎呈现出族群或文化融合的表象,然而从历史与社会情境而言,这尊菲律宾天主教徒称之为凯萨赛圣母,或华人眼中的“妈祖”,实际上是不同族群透过对立诠释而操弄的符号.杂糅的外在仪式表现,反映当地华人在不同的历史场域,与近代文化认同危机中,藉由神明创生神话及仪式庆典,建构我群的认同,而神明传说的不同文本则反映了当地族群互动的历史隐喻.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可信与确信的统一。根据确信与可信的不同地位,可以把信仰分为宗教信仰与科学信仰。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存在着一种信仰危机,重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是社会转型时期党在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可以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新常态发展时期,大学生信仰在政治、道德、科学方面表现出三大特征,究其原因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网络以及个人能力等内外因素。虽然存在信仰缺失,但整体理性积极,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引领大学生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树立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16.
超自然信仰在华人企业家决策中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具有重要影响的现象,并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管理学界新的华人企业家研究范式。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民族文化、不确定性、群体压力、寻求心理抚慰、归因理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是超自然信仰在企业家决策中应用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综合来看,超自然信仰是企业家基于外在文化和内在经验共同影响的,对未经证实的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相信。它是企业家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决策辅助机制。  相似文献   

17.
信仰的确立是个体对其所遇到的各种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认识和选择的过程。面对着我国目前信仰态势的特点,我们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系统的学习、严格的党内生活和长期的社会实践锻炼等方面下大功夫,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8.
国民的信仰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转型期背景下,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淡化和弱化现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之不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多元文化的消极作用以及马克主义信仰教育的误区是导致转型期人们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主要因素。冷静分析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背后归因,对于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燕玲 《新经济》2013,(17):97-98
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状况,提出了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再认识,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着教育内容枯燥无味,教育教条化,与现实脱离,并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侵蚀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我们应该在教育内容上,改革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在教育方式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网络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信仰问题;在教育环境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切实搞好反腐倡廉,及时遏制社会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保生大帝的个案来反思学界有关妈祖进香仪式研究上的不足,强调进香仪式的研究要注意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结合,不仅要剖析"香火"带有的文化象征意义,还要进一步考察由进香仪式建构起的香火网络,以及由这一网络关系生发出的权力与利益的再生产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入理解闽台民间进香仪式长盛不衰的原因以及这一仪式存在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