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福建金融》1989年第10期刊载了李春生、吴文锦同志撰写的《贷款利息计收方法与营运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货文”)。笔者对“货文”作者所持的某些观点不敢苟同。现提出三个问题与李春生、吴文锦同志商榷。其一,收取的贷款利息转入营业收入科目后,是否列入了信贷计划?“贷文”认为:“收取的货款利息转入营业收入科目后,就被视为‘禁区’”.事实上,自1985年初开始实行“实贷实存”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后,资金管理体制就由原来的“存贷挂钩,差额控制”改为“收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银行计收工商企业贷款利息办法和营运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弊端:一是银行每季度只向工商企业计收一次贷款利息,这种过长的间隔时间,造成应收利息被企业无偿占用,从加强经济核算角度来看,银行毫无经济收益可言。二是银行按季收取的利息,作为银行的收益被束之高阁,挂在“营业收入”帐户上,直到年末才作为利润逐级上划,开户银行由于无权运用这笔资金,无形之中缩减了银行资金来源,使为 相似文献
3.
<正>《福建金融》1987年第3期刊登了林希平、赵荣两同志《对计收粮食贷款利息的一点看法》(下称《看法》)的文章.读后对当前计息中存在的问题深有体会.但对文中所提看法认为也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为此,也谈些肤浅的看法,和广大同行共同研究.一、粮食贷款管理问题.粮食经营单位多为平、议价混营企业,又经常发生平议互相划转,所以,如何划分平、议价贷款,尽量合理计收利息,已成为粮食贷款管理中的根本问题.我 相似文献
4.
5.
6.
近阅《上海会计》1992年第11期《银行专项贷款年息计算之我见》一文,文中称作者在工作中发现银行在计收专项贷款利息时,因计息方法与常规方法有异,造成多收企业利息之现象,由此产生了“银行若都采用此种方法,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年息计算差异将会达好几千万”的忧虑。 相似文献
7.
《上海会计》1992年第4期刊登了李玉生同志《我国贷款利息支出渠道亟待改变》一文(以下简称《李文》)。文章认为“将利息计入企业产品成本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原理的”“改变企业利息支付的渠道,有必要把利息从计入成本改为在企业税后留利中支出”。笔者认为这一见解,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值得商榷的。谈点刍荛之见,与作者及同仁切磋。 一、利息计入产品成本是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依据的。 《李文》认为企业把利息计入成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和利息理论不符”。笔者认为这一见解没有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8.
贵刊1997年第7期载马晓芳同志《建立“职工权益”会计要素,体现社会主义会计特色》一文(以下简称《建》文),对“职工权益”的核算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有一定新意,也很有现实意义。但其中某些具体观点和提法,笔者认为欠妥,值得商榷。(一)《建》文提出... 相似文献
9.
《上海会计》1992年第1期刊载了徐立东同志的《浅议“合理”与“合法”》一文,看后深受启发。该文指出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在受理、审查财务支出时应当注意合法而不合理的财务支出,确是十分必要、非常正确的。但该文在论述合理而不合法的财务支出时认为:对“确实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或者避免了财产损失”的,“应当酌情通融处理”;“对超过了开支标准和扩大了开支范围,但确实是合情合理的,应予支持”。笔者不敢苟同。现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读了《中国金融》第六期发表的吴言涛同志《试谈银行的记帐方法》的文章以后,我认为吴言涛同志主张把现行的资金收付记帐法改为借贷记帐法的理由是不够充足的。一、借贷与收付的概念,哪个更为明确?大家知道,借贷和收付都是资金运动矛盾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13日《世界经济导报》发表了张学军等四同志合写的《我国经济形势的主流是好的》一文(以下简称《主流》),读后颇受启发,其中有些观点我是同意的,有些观点则有不同看法。现将不同看法提出来就教于《主流》的作者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2.
《上海会计》1998年第1期刊登了陶如和等同志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的若干问题》(以下简称《陶文》)一文。文章的作者对建设单位执行新会计制度以来谈了四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笔者不敢苟同。为此,结合自己从事基建会计工作的体会,谈谈自己对这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信用社体制改革建立经济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时,竞究提“权、责、利”相结合好,还是提“责、权、利”相结合好?从表面上看只是“权、责”两字位置先后问题,没多大意思,实际上能有个准确的提法,并能理解其意义,对于搞好责任制是有益处的。自拜读《农村金融研究》83年增刊第2期封底刊登的张根学同志《关于“权、责、利”的提法小议》一文后,更感到弄清这一提法的重要性。现谈点粗浅的看法,兼与张根学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4.
贵刊1993年第3期刊登罗勇同志的《无形资产不是固定资产》一文,(以下简称“罗文”)读后颇受启发,但笔者对此文不敢苟同,特提出商榷如下: 1.罗文在论述无形资产不是固定资产时,把特征和条件混为一谈,罗文在第二、三自然段分别论述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特征,并没有指出固定资产的基本条件,而在第四自然段却总结说:“无形 相似文献
15.
贵刊1984年第11期邵汉瑾同志的“关于产品成本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关于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问题,本人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邵文认为由于生产方法的改进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引起原有固定资产价值相应降低,造成了分别采用新、老设备的企业的产品成本的不可比,提出按重置价值计提折旧,并把原始价值和重置价值的差异冲减固产资金的办法。对此,我认为: 相似文献
16.
《上海会计》1987年第5期刊登了叶一宽同志写的《浅谈借贷记帐法中的“多借多贷”与“同借同贷”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叶文”),文章对“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问题提出了很有见解的看法。“叶文”的中心思想是:遇到复杂一点的经济事项,如拘泥于“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原则,会把一个完整的经济事项予以肢解,使它变成不伦不类的东西,或使本来就复杂的经济业务更加复杂化,因而只有采用“多借多贷”、“同借同贷”的分录方法才能“顺理成章”。在借贷记帐法中,到底是采用“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原则好呢,还是采用“多借多贷”、“同借同贷”好?我们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想与叶一宽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7.
韦浩 《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86,(3)
对发表在《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85年第十期《关于商业贷款经济效益的考核》(以下简称《考核》)一文,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很值得与作者商榷.首先,在《考核》一文中,作者提出:“考核商业贷款的经济效益,广义上应从企业的效益、银行的效益和社会的效益三个方面去考核,侧重点是考核企业和银行的经济效益……”.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够恰当的.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经济的含义广泛,考核的难度大, 相似文献
18.
贵刊1999年第9期刊登了夏宇同志《浅谈现金折扣的会计处理》一文(以下简称《夏文》) ,读后很有启发 ,但又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现探讨如下。一、关于现金折扣的实质笔者认为 ,现金折扣是对赊销所引起的应收帐款所给予的折扣 ,目的是促使付款人早日偿付帐款 ,所以 ,其实质是应收帐款的减收优惠。《夏文》认为现金折扣是卖方给予的价格优惠 ,此说法似值得斟酌。我们不妨从现金折扣的成因加以分析。现金折扣的根源在于商品的赊销方式。当赊销商品时 ,通常要规定清偿帐款的期限 ,也称“信用期限”。卖方为了鼓励买方尽早偿付帐款 ,就要… 相似文献
19.
20.
《上海会计》 2000年第 7期刊登吴婧同志的《浅议视同销售业务的所得税处理》一文 (以下简称《吴文》 ),读后很有启发,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关于视同销售业务应纳所得税的帐务处理。《吴文》认为,视同销售的应纳所得税会计处理,应区别情况,分别借记“所得税”、“在建工程”、“长期投资”、“应付福利费”等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欠妥。由于视同销售业务是税法与会计规定不一致,而导致应纳税所得与会计所得的差异,这种差异一般是永久性差异,不会在以后会计期间内自行转回,根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