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内部人基于分散财富风险进行交易的动机,并在HHW的理论模型框架内分析了预售公告制度下的市场均衡和社会福利变化。结论表明预售公告制度下存在稳健的市场均衡,社会总福利得到提高;而且,在预售公告制度下,内部人更倾向于接受透明的会计披露制度。本文的结论对深化股改全流通具有一定的启示,建议决策层考虑预售公告制度,以减少限售股大量上市造成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以2009~2012年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内部人违规交易比率、内部人敏感期交易比率和内部人延迟披露比率作为内部人违规交易行为的替代变量,考察了内部控制对内部人违规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内部人违规交易比率和内部人敏感期交易比率显著负相关,与内部人延迟披露比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内部人违规交易行为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内部人交易的合法合规性。  相似文献   

3.
杨慧 《时代金融》2014,(8Z):30-30
本文从内部人及内部人交易的概念入手,对内部人交易收益的国外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内部人交易获得超额收益、内部人交易获利原因方面的国外研究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内部人及内部人交易的概念入手,对内部人交易收益的国外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内部人交易获得超额收益、内部人交易获利原因方面的国外研究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股改完成后内部人交易日益常态化,内部人交易受到监管层和市场各方的关注。为了降低事后被查处的可能性,发生内部人交易的财务困境类上市公司可能会要求审计师签发更好的审计意见。基于2007至2013年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数据,研究发现:财务困境类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审计师对上市公司经济依赖的程度越高,内部人卖出交易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负相关关系越显著。更进一步地,内部人交易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负相关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股权制衡度较低、分析师跟进数量较少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的上市公司,表明上述公司治理机制有效地遏制了财务困境类上市公司发生内部人交易后胁迫审计师签发干净审计报告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的《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禁止内部人短线交易,并设置了内部人禁止股票买卖的敏感期,但内部人亲属不受此限制。本文对深圳证券交易所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的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数据分析发现:(1)上市公司的内部人亲属对内部人任职企业的股票交易次数已经远远多于内部人自身的交易次数;(2)内部人亲属的交易存在很多的短线交易行为与敏感期交易行为;(3)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整体而言能够获得超额收益;(4)短线交易与敏感期交易有助于内部人亲属获得超额收益;(5)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亲属获得的收益比其他内部人亲属更高。据此,本文认为证券交易监管机构需要关注内部人亲属股票交易行为,尤其警惕内部人亲属交易可能成为规避内部人交易管制的替代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机构投资者共同持股对内部人交易收益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共同持股可以通过降低企业内部人员信息优势、强化外部监督以及降低股价波动风险对企业内部人交易行为产生治理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投资者关注度较低以及内部人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当中,机构投资者共同持股对内部人交易收益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
9.
曾庆生 《金融研究》2008,(10):117-135
本文以内部人卖出股票的交易为对象,研究发现从短窗口来看,上市公司内部人卖出本公司股票时表现出很强的时机把握能力。回归分析发现,在卖出股票时,除董事长和总经理外的内部董事和经理的超常回报显著高于监事和独立董事,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超常回报可能低于监事和独立董事;内部人本人交易的超常回报显著高于内部人直系亲属;小规模公司内部人的超常回报显著高于大规模公司内部人;国有控股公司内部人的超常回报可能高于其他公司内部人。本文经验证据表明,内部人的时机选择能力可能来自于其掌握的非公开信息,且受公司信息透明度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善民  杨楠  黄志宏 《金融研究》2023,511(1):169-187
并购重组中基于内幕信息的知情交易行为既是监管重点,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2006—2020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事件为样本,考察并购重组前的知情交易行为对并购公告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并购重组前的知情交易行为引发了主并公司股价的提前反应,从而降低了并购公告时的市场反应,这一现象是由内幕信息泄露引起,且内幕信息主要来源于包括员工在内的公司内部人,而非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分析表明,改善信息环境可以有效缓解并购重组的信息泄露问题,体现为知情购买交易的信息泄露效应受到分析师跟踪、审计质量和问询函制度的有效制约。本文研究深化了现有的并购重组内幕交易行为研究,为实施精准监管和防范内幕交易等政策提供了一定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建国 《新金融》2000,(9):35-37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80年代末期,投资基金开始进入我国,90年代初期我国曾出现过投资基金的发展热潮。1997年11月,在《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后,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到1999年底,全国已有10家基金管理公司,共发行20家新基金,资产总规模达到507亿元。由于尚处于发展初期。  相似文献   

12.
财务独立董事的公司绩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锐 《证券市场导报》2008,(8):59-64,72
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外关于财务专家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并以我国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在对财务独立董事分类评分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财务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会计专家型财务独立董事和金融型财务独立董事能够显著地促进公司绩效,而会计型财务独立董事和监管型财务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内幕交易行政处罚公告为数据来源,从数量和主导者结构上分析我国股市内幕交易行为的现状,并从伦理、制度和监管三个层面分析内幕交易行为,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小亮 《云南金融》2011,(6X):149-149
本文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内幕交易行政处罚公告为数据来源,从数量和主导者结构上分析我国股市内幕交易行为的现状,并从伦理、制度和监管三个层面分析内幕交易行为,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卓思  高峰  祁斌 《金融研究》2008,(4):122-130
本文通过研究股票收益变化和机构持股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高机构持股股票,过去表现较好的股票会吸引机构增加持仓,且机构增持的股票相对减持的股票的后续表现又更好,而低机构持股股票则不然。这表明机构投资者整体上是采用正反馈即惯性交易策略的,而个体投资者的行为则较为随机。对于缺乏投资经验的个体投资者而言,论文结果意味着他们应当委托机构进行理财如投资于基金。  相似文献   

16.
董国升 《济南金融》2006,(4):101-102
我国保险产权制度的变迁给保险市场和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改善,但是企业产权不清晰、公司治理失灵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保险交易行为低效率的关键原因。完善产权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股权多元化,加强保险公司治理,维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成为解决我国保险交易行为低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保险产权制度的变迁给保险市场和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改善,但是企业产权不清晰、公司治理失灵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保险交易行为低效率的关键原因.完善产权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股权多元化,加强保险公司治理,维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成为解决我国保险交易行为低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段时期以来,证券监管机构加强了对证券异常交易的监管力度,市场对此议论纷纷.通常情况下,证券交易价格突然表现出的异常波动,如果缺乏基本面和政策变化因素的影响,则往往是由特定参与主体的异常交易行为导致的.由证券交易所对证券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交易行为,履行一线监管职责,是较为通行的做法.通过对证券异常交易行为特征和产生原因的梳理,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公平角度、秩序角度还是从稳定角度而言,对证券异常交易行为实施监管,可以有效防范交易主体实施具有欺诈性质的操纵及其他不公平交易行为,防止可能出现的明显不符合市场供需情况的异常价格波动,进而发挥交易所集中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摆脱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股市迎来阶段性的反弹,基金市场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壮大,基金投资者规模日益济增。在投资过程中,基金投资者如何对基金进行选择投资、以及基金投资者的申购行为受到哪些基金财务因子的影响等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本文对基金投资者申购行为与其关键财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君  罗毅 《武汉金融》2006,(3):43-4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而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所有者缺位”而引发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本文重点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