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浪潮,由此产生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对西方各国政府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行政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内容与特征入手,分析了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西方公共行政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思潮,反映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新公共管理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行政改革有重要启示,对于推进我国的行政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新公共管理”产生的背景、模式、主要内容和观点,最后提出关于我国行政改革的几点建设性意见,旨在有力推动我国行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新公共管理打破了旧公共行政由等级制的官僚组织形式所支配的局面,有其显著的进步性。但新公共管理作为当今行政改革的主流思想体系,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局限性。从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看,“新公共服务”将是一种新型公共管理模式,因为它具有不同于旧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新公共管理是在西方特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已在相当程度上改进了西方公共管理的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公共服务的要求。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如何管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已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迫切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的西方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而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公共管理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强调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西方国家广泛进行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主张政府运用企业的管理理念,推动管理方式创新,并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具体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启示我们,在行政改革过程中,公共产品领域也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管理活动的重点倾向于实际的工作绩效;合理借鉴企业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增强政府服务中的顾客意识。  相似文献   

6.
王广辉  张小雪 《新智慧》2006,(10):17-18
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和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它的资金来源基本上是国家财政拨款。建立科学、规范的行政单位会计模式,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使行政单位会计能够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需改革与完善的方面较多,当前最突出的是经费支出的管理与核算问题。本对构建经费支出账户体系及改进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7.
行政改革理论是行政改革的先导,科学的行政改革理论是行政改革成功的必备前提。从行政改革的性质、行政改革的原则、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及行政改革的动力四个方面对行政改革进行哲学分析和探讨,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行政改革,并科学把握行政改革的性质、原则、动力和方式等基本理论问题,用以指导我国当前的行政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8.
如何根据世贸规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行政审批改革的经验,认识和分析我国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出改革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有利措施并构建我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审批制度,是公共行政学理论研究和政府管理实践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公共管理理论将更多地服务于国家行政领域。本文从公共服务变革的角度,讨论并分析了民营资本进入国内环保行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阐明了民营资本合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政治与行政分离是否可能:基于中国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一直都是行政学领域中的核心议题。自威尔逊提出,至古德诺完善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曾经占据过主导地位。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后,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观点在理论上受到了质疑,但英国等国家的改革实践却又有明显的政治与行政分离特征。而在我国,无论是从机构的性质,还是从行政活动的内容来看,都不具备政治与行政分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表明,单纯从产权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是有很大缺陷的,需要从新的视角去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之所以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国有企业问题,是因为国有企业或多或少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态度及其行为反映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国有企业改革所引起的福利改变。  相似文献   

12.
反思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在评述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总结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绩与问题,并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来解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问题与困境。  相似文献   

13.
近代公民社会概念出现于17~19世纪之间,其理论基础是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它是欧美国家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武器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源于社会需求,公民社会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再度流行。公共领域是公民社会的四大结构性要素之一①,是一种非官方的,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民个人以公众身份就社会公共事务展开自由的、公开的和理性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产生公共意见。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在当代中国,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方面看,1980年代以后,经济改革最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主体发生重大变化,公共管理已由传统的公共行政逐步向公共服务转变,因而我国目前的行政主体理论已难以有效回应公共行政改革的需要,其弊端不断显现。本文通过对行政主体概念和范围的新的界定,并对行政主体分类进行尝试性分析,试图为重新构建行政主体理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兴起于西方社会的公共治理理论对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国家治理”热的现象就是其影响的一种折射.但“国家治理”热并不能说明公共治理在中国是适用的.公共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还存在着争议.对公共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持否定观点的学者给出的理由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公共治理所要解决的对象,中国没有发达的公民社会和公民理性参与的能力等实施公共治理的条件,以及中国政治权威对公共治理的排斥.事实上,中国已经出现了有利于实施公共治理的条件,公共治理在中国是具有适用性的,然而公共治理的实践范围和实践价值是有局限性的,它并不能成功地解决所有的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外学者和政治家一直致力于从统治和新公共管理外的第三条道路——公共治理,去寻求解决公共事务的途径。在此基础上,试图运用公共治理的逻辑分析框架破解政治发展和行政改革领域遭遇的理论和实践困境。本文首要意旨在于理清公共治理理论发展路径,其脉络及纹理则可从公共治理的产生背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研究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四个方面研判。通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做专题梳理,适时提出新的研究内容和思路,以期进一步拓展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7.
2008年9月第三次明诺布鲁克会议召开,新公共行政学已经把关注的重点从公平与效率的争论转向讨论全球公共行政的走向以及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理论进行有益的替代。与此同时,国内关于公平与正义的争论却方兴未艾,公平优先的论调逐渐占据上风,因此主张公平正义的新公共新政学重新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中国行政改革所要处理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只是20世纪60年代新公共行政学诞生之初所着重讨论的,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公共行政学派的理论已经有兼容并包的趋势,中国行政改革中也出现的民营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超前的理论,但是这些实践所面临的瓶颈却告诉我们不明晰中国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理论阶段,超前亦或滞后的理论都无助于公平正义的重塑,新公共行政学的公平正义论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模式的改革,公共财政理论相对于国家分配论已在理论界占了主要地位,而公共支出则是公共财政理论的核心。我国古代财政思想是较为丰富和成熟的,本分析了这些财政思想中蕴涵着的公共支出思想。  相似文献   

19.
1999年开始的中国公共预算改革对进一步深化中国行政改革、提升政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预算改革对中国行政改革的重大促进作用,然后通过分析公共预算的功能与政府职能的联系,指出公共预算是实现政府职能的基础,随后从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论述了公共预算改革对中国行政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研究“决策的政治本质如何影响政策选择,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结果”为研究对象的新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公共物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将公共物品纳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拓展和深化了对公共物品的理论分析,这些分析进一步厘清了公共物品的范围和类别,阐明了混合经济需要公共物品的理由以及公共物品供给中市场失灵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物品供给的政治决策机制以及考察了官僚机构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行为。这些分析所形成的一些理论观点,对于我们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