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围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大了包括接收抵债资产在内的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力度,收回了大量不良贷款,资产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抵债资产接收、保管、处置和核算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检查情况看,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的管理现状,实际上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新的风险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村不少企业经营难以为继甚至关停破产,致使农村信用社无法收回贷款本息而被迫接收的抵债资产逐年大幅增加。某市农村信用社2002年末抵债资产同比净增4500万元,增长72个百分点。与其规模日趋庞大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抵债资产管理薄弱,处置不力,变现损失达到50%以上,造成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和资产效益流失,成为严重制约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隐性风险。重视并加强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的监管,督促其完善内控管理机制,规范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行为,加大变现减损力度,有效遏制抵债资产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监管工作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3.
●严格抵债资产回收。农村信用社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维护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保护信用社财产安全。对关、停、并、转和破产的企业要依靠法律部门进行清收.清收过程中,信用社要及时介入,防止抵债资产的转移或损害,对抵债资产要合理评估,公平公正,严格手续,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加强抵债资产管理,是保障信贷资产安全的可靠  相似文献   

4.
一、抵债资产“变质与贬值”的主要形式 1、抵债资产“变质”成长期的“非生息资金”,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大量资金的浪费。农村信用社收回的抵债资产大部分是荒山、荒滩、车辆、房地产等,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抵债资产变现市场十分狭窄,根本没有拍卖行等中介机构,使抵债资产的变现失去了客观基础。且乡村居民收入较低,消费水平也较低,缩小了抵债资产的变现市场。再加上这些物品的变现要经过林业、土地、房管、国资等政府部门的审批,变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为了最大限度地防范信贷风险,大量采用以清收抵债资产减少贷款损失的办法,使得抵债资产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抵债资产评估价虚高,接收手续不齐;过户费用高,产权证明不完备,无法顺利过户;管理成本高,贬值风险大,资产难以保全;由于产权不清晰、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待处理抵债资产管理、盘活、变现难度增大,造成了信用社资产的大量损失。为此,笔者对农村信用社待处理抵债资产的形成原因、管理、变现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抵债资产的妥善处置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为避免抵债资产的“冰棍效应”,去年以来,山东省日照市农改办将尽快处置变现抵债资产作为当务之急,按照市场化及“三公”原则,制定了《日照市抵债资产处置办法》,采取公开拍卖的手段,委托拍卖行对联社抵债资产进行了公开拍卖。虽然抵债资产处置领导小组经过近3个月的筹备,既有周密的组织,又有详尽的计划,进行了大力的宣传与多方的联系,但结果均告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拍卖难呢?(一)从拍卖市场看,整体市场小,难以形成竞买者之间有力的相互竞争,加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借款人或担保人无力以货币资金偿还贷款而以资产抵偿农信社贷款本息的情况大量增加,农村信用社取得的抵债资产也逐渐增多。如何加强抵债资产的经营和管理,提高其效益性,已成为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非信贷资产风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以资抵债是信用社对无法以货币资金收回的贷款,以信贷资产换取贷款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及无形资产,通过出售、转让所得价值或出租的租金收入抵偿贷款本息的一种方法。这是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以债权变产权来化解现存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是盘活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清收不良贷款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信用社将有更多的贷款企业的不良贷款进入以资抵债程序。因此,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的管理,规范以资抵债贷款的操作流程和提高抵债资产的变现能力,对促进信用社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贷管理工作的逐步加强,农村信用社担保贷款比例不断上升,借款人或担保人以非货币资产抵偿贷款本息的情况大量增加,这无疑在减少资产损失、降低信贷风险、增强社会信用观念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据最近对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情况的调查,当前农村信用社在抵债资产接收、过户、处置、管理等各环节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阻碍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提高变现率是改善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资产质量、防止形成新损失、彻底化解不良资产风险的关键,这是抵债资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农信社抵债资产处置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处置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总行和省行为了规范以资抵债资产操作程序,加强以资抵债资产的管理,相应制定了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规范和强化抵债资产的操作规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部分经营行抵债工作在接收、管理和处置过程中仍存在着接收不严、管理不善、处置不当等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银行资产的安全。因此,加强待处理抵债资产的接收、管理和处置,防范和化解风险,提高效益,减少和遏制银行资产的流失,是当前农业银行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以资抵债接收、管理和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不符合实施以资抵债的条件而接收抵债资产。按…  相似文献   

13.
抵债资产是指银行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对抵债资产进行有效确认和取得是处置好抵债资产、防范风险及减少损失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联社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引导辖内农信社树立主动营销意识,推进资产处置的市场化、公开化,提升抵债资产潜在价值。他们采取的抵债资产推介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抵债资产是银行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的权利,它的标志是银行有使用和处置资产的权力,由暂时让渡使用权的信贷资产变为银行有使用处置资产权力的“自有资产”。如何管理和处置好这部分“自有资产”给经营行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针对抵债资产的处置,首先应从尽量减少损失、或者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增值这两方面考虑,笔者认为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一、要把握住接收环节,严禁接收不易变现的资产,正确处理好抵债价值与变现价值相等或接近相等的关系。接收抵债资产基本上有两条途径:一是协议接收。这种接收要注意人为因素,要注意和杜绝将低…  相似文献   

16.
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对抵债资产的处置正逐步规范化,然而抵债资产在保管环节上仍很薄弱,如某农信社在2000年接收了一辆摩托车,但由于保管不善,导致摩托车被盗。为此,各级农信社对抵债资产保管应引起重视。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农信社对抵债资产保管上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陈强 《农金纵横》2003,(2):52-53
以资抵债作为清收不良资产、控制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受到各家银行的重视。然而据调查,基层银行在接受、持有、处置抵债资产过程中存在三大风险,使抵债资产不断贬值,应予高度重视。一是评估价格偏高使抵债资产面临市场风险。主要是一些社会中介评估机构评估时谨慎性原则体现不够,或人为高估抵债资产价值,或评估时过于偏重测算资产的账面货币价值,较少考虑企业资产的市场变化情况,使抵债资产的评估价格与市场价值之间存在较大“价差”。如某企业几年前以厂房、土地、设备等固定资产作抵押,向四川省广安市某国有商业银行贷款400万元,当…  相似文献   

18.
农村信用社在加强抵债资产的管理方面,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建立资产转化机制。一是出售。出售是使资产变现最简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处理抵债资产的首选方式。出售的方式可通过拍卖,也可通过中介市场。为减少信贷资金的损失,对收到的以物抵贷资产要抓紧拍卖。如果抵物放置时间过长,不仅加大了仓储和管理费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的陈旧程度和性能老化将逐渐暴露出来。在处置过程中,信用社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高资产处理透明度,遵循市场规律,全面推行“公开拍卖”的处理方式。在拍卖前,信用社确定抵…  相似文献   

19.
抵债资产管理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降低信贷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手段与办法。然而由于抵债资产变现时间长、费用高、损失大,如若不能很好地管理,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形成新的风险。如何加强对抵债资产的管理,更好地处置、消化抵债资产,防范风险,这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期组稿从抵债资产的确认和取得、保管、处置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期望对相关业务部门的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中的绝大部分,为各类企业历年沉淀下来的不良贷款,而清收盘活该类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是以资抵贷。然而受市场、法律、政策以及农村信用社自身等诸多环境因素制约,农村信用社近年来收回的许多抵贷资产变现率极低,部分抵贷资产还呈加速贬值现象,就如同冰棍一样,放在保温箱中融化较慢,而一旦拿在手中,如不及时处理,就会迅速融化。抵贷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这种“冰棍效应”,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抵贷资产加速贬值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抵贷资产管理不善。目前,农村信用社收回的抵贷资产种类繁多,几乎涉及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