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物价水平也在逐步走高,在此压力下,央行对货币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加息就是其对策之一。今年以来央行已经进行了三次加息,本文以这几次加息为背景,详细阐述了央行加息对我国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琳 《光彩》2011,(8):10-11
7月6日,在2011年6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发布之前,央行突然宣布,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今年以来第3次加息,也是自去年10月加息周期启动后的第5次加启。分析人士指出,在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央行宣布再次加息,凸显出政府坚决抑制通胀的决心。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从3月18日起上调,其中,一年期以上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加息缘由:把握经济金融运行趋势的预调 2月份的经济金融数据刚一披露,央行就亮出了加息之剑。加息,是为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4.
2004年10月28日,在一直为人民币升值和加息传闻辟谣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突练决定,从10月29日起,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上调0.27%。本文解析了2004年央行加息的主要影响,分析2005年利率与汇率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5.
一个月内第二次加息 此轮利率调整是今年8月22日第四次加息以来一个月内第二次加息,期间只隔25天,创央行历次利率调整间隔最短记录。央行表示,此番加息旨在加强货币信贷调控,引导投资合理增长,稳定通货膨胀预期。8月份国内CPI延续前6个月不断攀升趋势,同比上涨幅度高达6.5%,为今年月度最高涨幅,央行加息也成为市场普遍预期。  相似文献   

6.
《财经界(学术)》2004,(7):90-90
进入6月份以来,随着CPI数据公布,加息问题又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业界人士对是否加息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从目前央行态度和主流观点来看,近期内.央行暂时不会采取加息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7.
高善文 《新财富》2010,(11):28-29
实体经济持续表现强劲,通胀高企,在2010年9月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前夕,加息如约而至。从大行对9月宏观经济数据和货币政策的解读看,央行近三年以来酋次加息这一收紧货币政策信号,似乎并未改变大行对中国经济的谨慎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8.
温泉 《财经界(学术)》2011,(8):34-35,37
为了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央行在兔年伊始便采取了加息的措施。通过上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来遏制CPI的上升。然而加息其实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担忧通胀,即“负利率”;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国际热钱的忧虑,以及经济增长的信心。文从央行此次加息对抑制通胀、对楼市以及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几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了息的利弊及其能否根治通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日前央行突然宣布加息,这次加息行动是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央行刚刚宣布实施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后采取的相反行动,显得很不寻常,因为这预示着宽松的刺激性宏观政策开始退出,反映出中国宏观调控当局对目前与未来国际、国内的经济走势判断,如果不是乐观,至少也是积极的。然而,这种对于宏观经济大趋势的判断正确吗?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物价水平逐步走高的压力下,央行不断地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实行了一系列的加息对策。进入2011年,又再次分别于2月以及4月实施了两次加息,如此频繁的加息浪潮对于全国经济不能不产生比较大的冲击,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自然逃不掉。关于"央行加息对房地产业影响",传统观点认为其对楼市的影响较微弱,但本文认为在限价、限购,以及保障性住房的配合下,加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必然呈现出较大的势头。  相似文献   

11.
最近的加息,令人感到特别意外和突然,一是前不久央行行长周小川对外明确表示,中国在今年年内不会加息;二是面对欧美各国依旧坚守的低利率政策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却突然宣布加息,令人震撼。这是继印度、巴西等国之后,又一个在金融危机之后进入加息周期的大国,也是自2007年以来,34个月央行第一次加息,其象征意义和折射出的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基于市场流动性过剩和通货预期,央行坚持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央行累计6次加息,10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年初的6.12%上调至年底的7.47%,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的9%上调到14.5%。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融资规模受限,融资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陶冬 《新财富》2009,(7):45-45
央行在流动性回笼问题上很可能一拖再拖,直至通胀之火烧到门口,才会在短期内大幅加息。这势必给经济带来冲击,甚至不排除二次探底。  相似文献   

14.
邹毅 《国际市场》2007,(5):61-61
又见央行加息。这是继2004年10月以来的第五次央行加息。仔细分析加息因素:CPI指数走高、对外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等一系列最新的宏观经济数据是直接的导火索。同时,关注国际证券市场的人也都不会忘记,近期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波引发美股大跌,从而在全球资本市场上产生蝴蝶效应。  相似文献   

15.
这次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是优化投资结构,是一种“点刹车”,而加息则是全面收缩的做法,这使得央行对加息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0月28日,在一直为人民币升值和加息传闻辟谣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决定,从10月29日起,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上调0.27%。本文解析了2004年央行加息的主要影响,分析2005年利率与汇率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7.
汪涛 《新财富》2011,(8):27-28
实体经济活动在2011年二季度进一步放缓,预计三季度增长将出现环比反弹。CPI通胀应在6—7月见顶,与此同时央行加息1次。整体流动性预计将保持充裕。  相似文献   

18.
从来没有一个专业分析师好意思说,“央行可能加息,可能降息,也可能不变。”这等于说央行在掷骰子制定严肃的利率政策。  相似文献   

19.
央行决定,今天起,一年期存贷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利率也相应调整。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加息。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0月28日,在一直为人民币升值和加息传闻辟谣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决定,从10月29日起,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上调0.27%.本文解析了2004年央行加息的主要影响,分析2005年利率与汇率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