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09年,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石油需求量估计比2008年下降了150万桶/日;而炼油能力增长了160万桶/日以上;炼油能力过剩状况更加严重,导致炼油装置利用率连续第四年下降。全球主要油品的需求总量继续下降至7317万桶/日,同比减少1.75%;油品供应总量为7627万桶/日,下降1.0%,全球油品供需不平衡的态势日益凸显。由于馏分油库存趋于饱和,加之需求疲软,导致2009年炼油毛利继续走低。低硫和超低硫已成为未来清洁油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亚太地区炼油工业前景及其对石油市场和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个年代末开始,亚太地区的炼油业进入了又一个低利时期。虽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增加了炼油业的困难,但近几年石油加工能力的扩张是造成区域性炼油毛利下降的主因。通过增加转化和裂化装置,亚太地区的炼油厂增强了对原料的适应能力,更多的炼油厂转向炼制便宜的原油,包括重质高硫原油甚至高酸原油。预计从2011到2013年,亚太地区石油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将超过炼油产能的增加,给一些遭受重创的炼油厂带来短暂的休整机会。但是,随着中东地区新一轮炼油能力扩张的到来,亚太地区炼油业将陷入新的低迷期。亚太地区炼油产能的过剩从2008年的198万桶/日增加至2009年的383万桶/日,2010年将维持这一水平,2015年产能过剩将下降到22477桶/日,2020年又将增加至2467)-桶/日。预计亚太地区将成为所有交通燃料的净过剩地区,炼油商不仅将竞争本国和地区的市场份额,还要到亚太地区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洲和美国去竞争。  相似文献   

3.
亚太地区炼油工业正在放缓加工能力的扩张。截至2014年初,亚太地区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213万桶/日,比2013年初增加67万桶/日。未来几年,亚太地区的二次加工能力将继续增长。尽管未来几年新增需求大于新增炼油产能,但亚太地区仍将面临运输燃料(汽、煤、柴油)的过剩。目前亚太地区的产能过剩接近300万桶/日,但这明显低于五年前的400万桶/日。到2020年,亚洲将继续保持液化石油气、石脑油和燃料油的缺口状态。预计亚太地区石油产品净进口量将从2015年的258万桶/日增加到2020年达的292万桶/日。长远看,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需要继续控制一次加工能力,增强二次加工能力尤其是生产高品质清洁燃料的能力,提高特殊原油处理能力和炼油化工一体化程度,进而提高炼厂收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4.
2006年,世界炼油一次加工能力为8724万桶/日,比2005年增长1.5%,高于过去10年年均增长1.2%的水平.2007-2011年,全球炼油能力呈快速增长态势,如果各地区炼油项目都能够如期投产,全球新增炼油能力将达到1130万桶/日,将对全球炼油加工企业的收益带来挑战.2010年和2011年将是全球炼油新增能力的投产高峰期.亚太地区的新建、扩建炼油项目数量最多,炼油能力增长最大;中东地区次之;欧洲最少.预计未来美、欧地区炼油能力不足的状况将依然存在,炼油能力快速增长的中东、亚太和非洲地区则可能出现产能过剩局面.亚洲作为未来5年世界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地区,将对本地区乃至全球跨区油品贸易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虽然中东地区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动乱,但廉价的能源推动了该地区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东地区的石油需求从1995年的300万桶/日增长到2005年的490万桶/日,预计2010年需求将达到610万桶/日.其中,汽油等轻质油和中间馏分油需求增长迅速.为了满足国内外石油市场的需求,中东各国的炼油能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提高和扩建,已从1980年的270万桶/日增长到目前的640多万桶/日,其中一半以上在沙特阿拉伯和伊朗,预计到2010年炼油能力会再增加180万桶/日.轻质油和中间馏分油的净出口量将显著增长,而燃料油的出口量将逐渐减少.中东地区炼油能力的扩建有助于该地区在2008年实现供需平衡,并有望在2010年实现汽油净出口.然而在短期内,该地区对于缓解本地汽油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仍然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亚太地区主要石油产品供需基本平衡,其中汽油、煤油、柴油呈净出口状态,主要进口油品为石脑油、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亚太地区乙烯工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石脑油需求的增长.2006年亚太地区的石脑油进口量约为90万桶/日,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石脑油进口量将分别接近120万桶/日和超过140万桶/日.2006年亚太地区燃料油的进口量约为65万桶/日,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将分别达到85万桶/日和120万桶/日.2015年前,亚太地区的石油产品需求年增长量将基本维持在75万桶/日左右.随着中国、印度等国家炼油能力的不断扩大,2015年亚太地区的石油产品供需将基本平衡,其中,汽煤柴油的供应仍将大于需求,部分需要出口到欧洲和北美等地区,液化石油气、石脑油和燃料油等产品需要从中东等地区进口.未来几年,中东地区炼油能力的扩大将使该地区的石油产品出口量不断增长,从而使亚太地区的炼油业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7.
亚洲经济将在5年内恢复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并进到持续增长。随着各国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重点,石油需求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逐渐减小,单位产值能耗将减少。所以,从总体看,亚洲石油需求将增加,但是增长率将低于危机之前的水平。在1999~2005年计划新增的360万桶/日的炼油能力当中、估计将有50~60万桶/日推迟到2005年之后建设。1999~2010年南亚和中国柴油供需存在缺口,其他地区总体上是供过于求。亚洲各地区汽油生产能力相对充裕,东亚地区2007年之后将出现供不应求。中国的燃料油缺口将不断增加,由于韩国到2008年将不再有过剩的燃料油,因此,中国需要考虑料进口来源的多样化。2003年或2004年之前亚洲的炼油利润很难高于每桶3美元,此后,假如石油需求保持稳定增长,炼油利润将提高到每桶4美元。  相似文献   

8.
正国际能源署(IEA)在最近的月度报告中称,2019年将是自1970年代以来世界新建炼油能力投产最多的一年,新增能力将达到1.3亿吨/年。IEA预计今年全球炼油产能将日增260万桶,而全球成品油需求将日增110万桶。需求增长只利用了新增产能的一半,如果调整后的原油价格能够支撑炼油利润,那么产能利用率将不会下降,产品库存将增加。IEA称,今年全球炼油厂的原油日加工量将达到8340万桶,高于去年的8220万桶。如果平均原油价格连续第三年走高,炼油利润率可能降至迫使一些炼油地区生产放缓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吴康 《国际石油经济》2012,20(5):1-6,109
截至2011年底,亚太地区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047万桶/日,其中中国的炼油能力达到1186万桶/日,居于榜首.一些规模巨大、现代化程度高、技术复杂的炼油项目正在世界新兴市场地区建设,亚洲正在成为未来全球的炼油中心,中国和印度引领亚太炼油能力的扩大.2012年,苏伊士以东地区的炼油能力的增加略大于需求,炼油毛利和2011年相比将有所回落,但幅度可能不大;2013年和2014年炼油毛利将面临下降压力;从2015年开始,随着大量新增炼油能力进入市场,炼油毛利将出现较大下滑.在产能扩张的同时,亚太炼油工业还在进行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持续升级.2012-2015年,除中国地方炼油厂外,预计亚太地区将关闭78.2万桶/日的产能,另有31.6万桶/日的产能可能被关闭.2020年之前,亚太地区将继续是交通燃料(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油)的净出口地区,以及液化石油气、石脑油、燃料油和沥青、石油焦、润滑油等石油产品的净进口地区.  相似文献   

10.
IEA2002年世界能源展望预测,今后30年,世界石油净出口(扣除再出口和区域内贸易)将翻一番以上,由2000年的3200万桶/日,提高到2010年的4200万桶/日和2030年的6600万桶/日。增长基本反映了主要消费国需求和国内生产之间缺口扩大。正是中东  相似文献   

11.
魏方  丁世强  苏穗燕 《国际石油经济》2011,19(9):36-41,109,110
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油气价格大幅上涨,2010年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业绩大幅提升。除BP公司因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出现亏损以外,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和道达尔4家公司合计净利润为836.2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家公司合计油气产量为1652.5万桶油当量/日,同比增长4.6%,天然气产量增长成为带动油气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多数公司原油加工量和油品销量有所增加,抵消了下游资产重组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大石油公司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方式,不再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和快速发展,更加注重股东价值的长期增长;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上游投资比例;积极构建新的油气战略接替,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将资源接替的重点转向非常规油气资源项目;加大资产管理力度,优化资源配置,释放资产潜在价值;有选择地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业务。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润滑油基础油市场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2008年,世界润滑油总消费量为3800万吨/年左右.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全球润滑油消费量明显下降,但亚太地区仍为润滑油消费的热点地区.预计全球润滑油需求从2010年后开始反弹.2008年底全球润滑油基础油产能为5000万吨/年,基础油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2010年产能将过剩约20%.近期全球基础油加氢工艺生产的Ⅱ/Ⅲ类基础油比例不断上升;基础油竞争的焦点继续集中在亚太地区;基础油开始走品牌发展道路;废油回收加工基础油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中国润滑油消费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进口基础油资源不断增加."十二五"期间,预计润滑油基础油年进口量仍将超过100万吨.中国在适时建设基础油生产装置的同时,也应适当利用进口资源,避免大量建设带来的区域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应积极开展废油回收业务,为国家的环保和节能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中国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表观消费量达到2.46亿吨,同比增长11.8,高于过去10年8的年均增长率。分品种看,汽油消费量为7118万吨,同比增长7.4;柴油消费量为15729万吨,同比增长13,为近5年最高增速;煤油消费大幅增长17。国内成品油市场供需宽平衡,地方炼厂竞争力继续增强,成品油产量显著增加。2011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速略有放缓。预计全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将达到2.64亿吨,同比增长7.5。其中,汽油消费增长9.3,柴油消费增长6.6,煤油需求增长8.7。全年替代燃料替代汽柴油量将达到930万~940万吨,较上年增加近200万吨。国内一次加工能力将新增约4000万吨/年,达到6.6亿吨/年,成品油产量达到2.63亿吨,市场将略呈供需紧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4.
徐海丰  陈华国  石卫 《国际石油经济》2011,19(5):48-56,112,113
2010年,全球炼油能力比2009年增加约5030万吨,增速放缓。亚太地区占世界炼油总能力的比例从2009年的27%增至2010年的28.2%,欧美等发达地区炼油业在复苏中继续调整,西欧地区炼油能力继续下降。全球炼厂总数达到662座,炼厂平均规模从2008年的653万吨扩大到2010年的666万吨。随着国际油价逐步回升,2010年对石油下游产业的投资开始复苏,一些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暂时搁置推迟的项目重新启动,新兴经济体和产油国提出了更多的新建炼厂计划,中东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新建炼厂,非洲寻求外资扩大炼油能力。跨国石油公司继续调整和缩减炼油业务,新兴市场国家石油公司积极拓展海外炼油资产。  相似文献   

15.
王立敏 《国际石油经济》2011,(Z1):36-43,172
"十二五"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机遇与大挑战并存。截至2010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达到5.04亿吨/年,占全球产能的11.5%。中国炼油能力将继续增长,但总体仍处于国家宏观调控范围内,所谓炼油能力过剩都是结构性的。预计2011年中国炼油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至5.3亿吨/年以上,同比增长5.26%;汽油需求保持平稳增长,总量将超过7500万吨;柴油需求为1.68亿吨,增速回落至7.5%;煤油需求将达到近1900万吨,同比增长8%以上。替代能源对未来国内成品油需求影响较大,尤其在交通用燃料方面,多元化的趋势明显。预计2020年中国各类替代燃料有望替代2800万吨成品油消费量,约占全国成品油消费量的10%。  相似文献   

16.
田春荣 《国际石油经济》2012,20(3):56-66,111,112
2011年,中国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LPG)和其他产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为27286万吨,增长达7.6%.国内石油消费量在2010年大幅跃升12.7%之后,2011年增长5.5%,达到45625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由2010年的58.7%提高到59.8%.进口原油占加工量的比例由2010年的55.6%提高到56.4%.汽柴油出口减少和燃料油进口增多使成品油净进口量达到1481万吨,比2010年增长48.1%,达到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柴油再次呈现净进口.在炼厂气供应增加和天然气消费猛增的冲击下,液化石油气净进口量继续下降1.8%,至224万吨.包括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在内的天然气进口量增幅高达89%.2012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使油品需求增长进一步减弱,加工量增加将使油品供应增长与需求保持同步,对进口原油的需求将继续上升.在进口量继续大幅上升的同时,国内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将由2011年的21.2%升至28%左右.  相似文献   

17.
王勇  王立敏 《国际石油经济》2012,20(4):14-20,125
2012年版《BP 2030世界能源展望》显示:到203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将较2010年增长39%,年均增速为1.6%,几乎所有的(96%)消费增长都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尽管可再生能源增速最快(年均增长8.2%),2030年化石能源仍将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80%的份额.全球液体燃料(石油、生物燃料和其他液体燃料)2030年需求总量将超过1 03亿桶/日,新增需求(1600万桶/日)几乎全部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并主要由欧佩克和美洲国家的供应来满足.天然气将成为消费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年均增长为2.1%,液化天然气和非常规气将在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印发展速度、规模以及中东的供应能力对2030年全球能源前景意义重大.到2030年,南北美洲将基本实现能源独立,亚太地区的能源缺口却不断扩大.这提醒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源强度;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对非常规资源应加强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实现其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并逐步实现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增速、人口变化、汽车保有量增长、百公里油耗下降,以及客货运输等发展前景,预计2015年中国汽油、柴油、煤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9350万吨、17900万吨和2500万吨.根据炼油能力规划,届时中国的汽油、柴油、煤油产量预计可分别达到8950万吨、18200万吨和2600万吨.2010-2015年,中国的成品油市场将由目前的有少量缺口转为基本平衡.但由于亚太地区特别是日本、韩国炼油能力过剩的矛盾突出,且日、韩油品质量标准较高,未来其成品油出口到中国的竞争力将会增强.未来中国将对东北亚成品油供需的增长起主导作用;中国成品油战略储备的建立将对地区供需起到稳定作用;逐步放开的中国成品油市场将对东北亚地区成品油期货市场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10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田春荣 《国际石油经济》2011,19(3):15-25,104,105
2010年,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LPG)和其他石油产品在内的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跃升16.2%,达到创纪录的25367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约为60%,其中原油净进口量为23627万吨,占石油总净进口量的比例由上年的91%升至93%。成品油需求旺盛和新增炼油能力投产使中国原油加工量增加5000万吨,至4.2亿吨,其中56%为进口原油。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为应对柴油需求骤增而大量进口,但全年柴油净出口量仍达到287万吨的历史高点。汽油净出口量升至517万吨的5年来最高水平。新增乙烯装置投产使国内石脑油净进口量增至204万吨,增幅为13.6%。燃料油净进口在2009年增加之后,2010年下降至1312万吨。液化石油气进口因价格高涨和国内供应增多而萎缩21.9%,至319.62万吨。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减弱至9.5%,油品需求增长也将略低于2010年;国内油品市场供需大致平衡,油品出口量可能少于上年,原油进口量将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中国炼油企业生产运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适应市场需求,原油加工量和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全年原油加工量达到4.23亿吨,同比增加约13%,汽、煤、柴油产量达到约2.53亿吨,同比增长10%;产品结构调整效果显著,柴汽比大幅提高,航煤、柴油、化工轻油和高等级道路沥青等产品增幅较大;汽油质量全面升级至国Ⅲ标准,主要技术指标明显提升;由于成品油价格不到位,炼油毛利同比降低了12.7%;资本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投资于油品质量升级、炼油布局调整、劣质原油加工和储运设施等项目。展望2011年,预计全国原油总加工量将达到4.4亿吨,增幅为4%左右;预计2012年中国炼油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国原油加工量将达到4.6亿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