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资源也是稀缺的,所以它也存在有效利用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法规体制下,教育机构是“非营利性”的,这一规定主要是指我国《教育法》第25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此基础上,现行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第6条和《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第5条,都重申了教育“非营利性”原则。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到底具有什么可操作性的含义,并没有一个正式的立法解释。一、教育作为产业产生盈余与教育的非营利性并不冲突。既然教育是一个产业,那就应当对它进行经营。什么是产业?顾名思义,产业  相似文献   

2.
本期关注新闻最近,一些地方媒体,甚至中央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么一件事: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火烧坪乡辖9个村,75个村民组,平均海拔1850米.曾经是长阳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最穷的乡,村民们“烤的是篙子火,吃的是洋芋果,住的是茅草窝”。改革开放以来,恶劣的高寒气候反而成为火烧坪致富的法宝。从1986年开始.他们在山顶上大量开荒,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销往全国各地。1995年,火烧坪蔬菜面积发展到1.1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530元,而带头种菜的青树包村人均纯收入更是达到10026元,一举成为“湖北高山首富村”。一股“走,到火烧坪种菜去”的旋风在1996年骤然掀起,外地人也赶来加入到了垦荒种菜的队伍,全乡蔬菜面积开始连年“疯长”:1996年3万亩、1998年3.3万亩、2000年4.1万亩、2003年5万亩。现在,火烧坪的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楼,不少人还在城里买了房,“夏秋山上种菜,冬天进城享受”。在火烧坪,贫困户是指只有五六万元存款的农户,富裕户年收入已经达到了六七十万元。这就是被吵得火烫的“火烧坪模式”。在火烧坪带动下,长阳已有高山蔬菜10万亩。据说,“火烧坪模式”得到了省、市、县有关领导的肯定。“蔬菜种上天,泥石滚下山”,如今,当火烧坪人正初尝生态破坏带来的苦果时,其脱贫“经验”却以燎原之势“烧”到了神农架林区和五峰、巴东、宜都、恩施等县市,甚至外省的一些高寒山区,而且“高烧不退”。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说,笑并非人类独享的专利,而是人类和许多灵长类“堂兄弟”共同拥有的特性。笑起源于什么?德国人类学家认为,作为一个行为符号,可能是高级灵长类动物和更原始灵长类动物种类“分家”的时候,最初的“笑”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粮食安全”与“粮食安全体系”的内涵是什么呢 ?“粮食安全”是国际社会通行的提法,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解释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起所需要的食品”。“粮食安全体系”则是由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储备以及粮食进出口贸易等所构成的完整的保障体系。这里所说的“粮食安全”与粮食仓储管理中所说的“粮食安全”不是一个概念。后…  相似文献   

5.
南京农业大学的钟甫宁在《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发表《我国能养活多少农民?》的文章,对“三农”之间的相互关系,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三农”问题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应当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矛盾可能是非常尖锐的。什么是农民问题?恐怕所有的人都承认现阶段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问题。什么是农村问题?农村问题的中心是农村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什么是农业…  相似文献   

6.
“小挤大”及与此有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挤大,落后挤先进”作为一个不太确切的比喻,说明某些特定的现象本无可非议。但作为一个普遍的概念在报刊的一些重要文章中占突出位置,反复宣传,影响面又这样广,就值得商榷了。第一,“小挤大,落后挤先进”是一个不好的提法。因为:一、这是一个模糊概念。例如:大、小是就规模而言,还是以所有制来分?是原有的还是新建的?“落后”与“先进”以什么标准区分?是规模大的先进,规模小的落后?是国营的都先进,集体的都落后?怎么个“挤”法?是全体小企业、落后企业都在挤大企业、先进企业?还是某一部分小企业在挤大企业?如果是一部分,那么是地方国营小企业?大集体企业?还是社队企业?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范围内挤?怎么算挤,怎么才算不挤?  相似文献   

7.
“草菅人命”是一则古老的成语,典出于《汉书·贾谊传》。原文为:“(胡亥)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的解释是:“把人命看得和野草一样”。如此,则草菅乃野草。但这是什么野草?今本《辞源》云;“草菅,草茅”;又在“菅”字条下曰:“草名。又称菅茅,苞子草。茎可作绳织履,茎叶之细者可以覆盖屋顶”。关于“菅”,旧本《辞源》说得较具体:“多年生草。一名菅茅。叶细长而尖,有平行脉如白茅。秋开青白花,壳有长芒,实尖而黑,长分许,常黏人衣,根短硬如细竹,可为刷帚”。这段叙述的  相似文献   

8.
<正> 对发展林业的指导思想有人提出了必须坚持三项原则的主张,这“三项原则”就是生态经济原则、永续利用原则和经济扶持原则,我以为这三项原则是不无道理的。(一) 生态经济原则,包含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生态是经济的基础,经济离不开生态。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人类的经济活动才能顺利发展;经济活动不应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过去人类往往把自己放在和自然相对立的地位,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统治者,认为人类可以任意向自然索取,而不必考虑长远的后果。而现在人们  相似文献   

9.
《诗经》章中关于“农人”和“众人”该作怎么解释?笔者对此有不同于一般的看法,现将拙见提请学术界指正。《诗经·小雅·甫田》中的“农人”和“农夫”,不是同一种身份。在《中国农学史》(初稿)上册中却将它们都释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的直接劳动者。这似有其片面性。这篇诗中,共用了一个“农人”三个“农夫”,而且可以看出,“农人”是取报酬于领主的。即(“我取其陈,食我农人”。但“农夫”的劳动所得,没作明确交代。由此,笔者认为:“农人”同“农夫”的身份是有区别的。“农人”是领主使用的小官儿,也即是管理农事的小头目。所以取得领主给与的口粮,而“农夫”,则是如《豳风·七月》中说的“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的一般种田人。如果是同一种人,那为什么在一篇诗中,用两种不同的称谓呢?这里分明有贵称、贱称的区别。我们说“农人”和“农夫”的身份不同。但又认为他们的等级是相近的,按《甫田·毛傅》:“尊者食新,农夫食陈”。  相似文献   

10.
“两委”不能合一,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协调好“两委”的关系,显然,在法治社会,这种协调有赖于法律。 事实上,很多专家、学者都留意到,“两委”关系之所以紧张甚至不可协调,主要原因就在于“两委”都没有很好地依“法”办事。然而,依法这个法又是什么法?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是《中国共产党基层工作条例》? 我认为这个法不单要划分清楚责权,而且更主要的是规范好行政法律程序。农村自治过程中亦必然要与乡镇政府、乡镇人大、乡镇党委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必须通过法律予以确认。而这些法律不  相似文献   

11.
“0”的联想     
在数学天地中,“0”是一颗平凡的小石子儿;而现实生活当中,“0”是给予人们众多的启迪和希望。小学时期,老师提过这样的问题:5个人分5个苹果,每人1个;2个人分0个苹果,每人有几个?什么都没有怎么分呢?那不就是“0”吗?是的,是“0”什么都没有,没有重量,没有密度,只有位置确实存在的“0”。可它却是源头,是基石,是……也许,从今以后就可能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富翁。我们每个人所做的每件事,都是从“0”开始的。“高楼万丈平地起”,“0”是一个先锋开拓者,又是一个奠基人。“0”是原点,是基点,在一条直线上可找出在“0”不同位置旁的正负数,所以“…  相似文献   

12.
“筻”字是什么意思?请先看看三种重要工具书是怎么说的。《辞海》:“筻:筻口,地名。在湖南省。”《汉语大词典》:“筻:用于地名:筻口,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境。”《汉语大字典》:“筻。筻口,地名。在湖南省岳刚县。”可以看出,这三种工具书都没有回答“筻”字的意思,只是对地名“筻口”作了地理位置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吉士 《中国改革》2003,(3):71-71
广东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志高”)在南海市民企中堪称一颗耀眼的明星,2002年上缴利税近亿元。《南风窗》曾把其发展总结为“南海模式”,2002年《商界》第四期上申伟君先生概括道:“志高空调的创业发展是南海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南海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党的政策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的非议和“政策不兑现,一年变三变”的责难时有所闻,使改革中政策的完善和新措施的出台缺乏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怕政策“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深化改革的一大心理障碍。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政策的“变”与“不变”呢?政策“不稳”的原因在哪里?又有什么防“变”的良策?  相似文献   

15.
年初,笔者参加了某县联社召开的信用社主任年度述职评审会议,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反思造成工作中某些失误或任务指标完成不理想时,有不少主任往往用一句“由于各种原因”的话来掩饰过失。初听,感觉并无不妥,仔细琢磨,不禁纳闷:“各种原因”是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维《相思》绝句中的红豆,其原植物究竟是什么?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蜀中红豆树;有的说是岭南红豆树;有的说是相思子;有的说是海红豆;有的说是泛指红豆树、海红豆、相思子。这些说法何者正确?笔者以为只有对照《相思》来检查有关文献,充分体会“南国”地望,并对汉唐间文人的用词惯例做一番考察,才能求得确切的解答。《相思》中的红豆,其原植物应该最有可能是第一种说法指出的蜀中红豆树—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et wils)或称鄂西红豆树、何氏红豆树。这是红豆树属分布最北的一种。考虑到红豆树的某些近缘种也在“南国”存在,因此要说《相思》里的红豆是红豆树及其近缘种的种子,笔者认为也并无不可。  相似文献   

17.
如今,官员“织围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由此也催生出一个新词组“微博问政”。然而,一些官员在赶这个“时髦”的同时.一不小心把现实世界中的恶劣“官风”带进微博世界,举止失当,贻笑万众。(3月30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8.
<正>农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可持续"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个"热词"。《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在众多期待中正式发布,这个被称为"纲领性文件"的《规划》,其发布的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什么?将会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哪些深刻的变化?我国农业将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农民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相似文献   

19.
<正> 近段时间,笔者经常到各农业分场、生产队及农户中进行采访调查。很多农户、技术员都对《渔业致富指南》称赞不已,说:“《渔业致富指南》杂志办得就是好!”问好在什么地方?都说:“这本杂志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及时、详尽地为我们提供各种致富信息;提供养殖产前、产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的提法值得商榷》一文发表的前前后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心的人们一定会注意到,6月25日中发[2003]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没有出现“生态环境”的提法。“生态环境”曾经是被人们惯用的词语,常常堂而皇之地见诸于多种媒体,多种宣传场合以至中央的文件和领导讲话。那么,这个用语究境有否合理内涵?存在什么问题?广为使用后出现了哪些消极影响?为什么9号文件中没有出现“生态环境”一词?今后在相关场合应使用什么词语?欲了解个中原委,请阅读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黎祖交教授的这篇文章。相信文章严密的逻辑、科学的阐释与客观的叙述会令您心悦诚服。愿我们共同关注科学用语,规范用语习惯,为纯洁中华语言尽些许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