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而今有的企业家感叹“企业难搞,企业家难当”,有些职工又抱怨”我们的领导不行”。那么,企业家究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究竟该用什么样的人格力量魁力去征服世人,去驾驭经济呢? 笔者有一位朋友,也是鄙人的“上司”,他是位高级工程师,也曾是一位优秀企业家,从数百万元起家到他离开企业时已创造了数亿元的辉煌。当我问及这个话题和他的成功之道时,他略一沉吟后说:无他,“三道”而已——“霸道”、公道与厚道。笔者反复琢磨,不禁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2.
梁信军的围城心态常常挥之不去,尽管他本人认为当企业家是个“苦差事”,但还是希望员工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3.
在幽静的咖啡馆里,企业家与银行家像情人约会似地相对而坐,此时他们心里想着各自的问题。企业家想:“他究竟能贷给我多少钱?”银行家想:“他值得信赖吗?”几杯咖啡过后,企业家和银行家起身握手,他们寻找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价码。企业家如释重负地走出屋子,满脸带着微笑;而银行家似乎略有所思,真正的担忧开始了。银行家的担忧自有他的道理,而企业家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多年后的“下马”一直可以追溯到这次咖啡馆的聚会……  相似文献   

4.
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电视连续剧《老班长》人物原型、宁波市慈善楷模、中国优秀慈善企业家储吉旺,是一位有诸多“非常”之处的儒商企业家。笔者称他为“非常儒商”,他的“非常”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他兢兢业业,创新进取,实现了一个食业的成长.他以身作则.充满人情,被称为“职工的贴心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企业家精神,荣膺2011-2012“全国优秀企业家”。  相似文献   

6.
读者     
“另类”段永平《中国企业家》2007年第3-4期合刊看完这篇封面文章,笔者觉得,与其说这是段永平的“美国路”,还不如说是他的“人生路”。段永平的人生路,就是从企业家到投资家再到慈善家,准确地说,他同时具有了这三种身份。看起来,这似乎就是一个商人的完美路线图了。而段的特殊性在于,他并没有像国内一些企业家那样转变成为职业投资人,而是成了一位投资“个体户”,这多少使段显得相当另类。  相似文献   

7.
曾听过这样一个有关“风水文化”的小故事:一位企业家花费了几亿建造了一幢漂亮雄伟的写字楼。企业家把自己的公司搬到18层,以图个“要发”的吉利。他又把自己的办公室布置在写字楼大厦的东南角。办公室宽大敞亮,阳光充沛,清风凉爽。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位企业家就把电梯中标的“18”层改成了“17·1”层,为什么呢?原来他每天上班上楼,电梯员都问“:王总,到第几层啊?”他都回答说:“18层。”久而久之,他突然想到古代民间有个说法是“地狱有十八层”,所以他为了避开这个念头,就把“18”改成“17·1”了。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美国著…  相似文献   

8.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之后,第一时间向《中国企业家》描述了他的心情:“一个是高兴,一个是安心”。  相似文献   

9.
张瑞敏,一个喜欢哲学的企业家,一个读了不少书的学者,他始终走在中国管理科学的最前沿。关于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的回答是“不断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10.
朱丽  刘奔摄影 《中外管理》2013,(11):106-111
这个最不像企业家的企业家无论是遭遇贬损还是被崇拜自始至终,他都被下属认同为企业的精神领袖 尽管人行已20年之久,掌舵着70亿元营业额之巨的生意,他却认为自己的独特之处在于,“我身上是最不具有企业家气质的。”2013年9月10日,第29个教师节。俞敏洪,这个中国“最有钱”的教师坐在与他身价并不相称的简朴办公室里,侃侃而谈。举手投足透露出掩饰不住的自信——所谓“弱”乃或“窝囊”,纯属对这个51岁男人的误读。他韧劲十足,骨子里渗透着强势。  相似文献   

11.
大众从世俗的角度评价企业家,不是看他救国救民的魅力,而是看他个人魅力、世俗的魅力。就是说,你善不善于沟通、是不是有娱乐精神《中国企业家》:能否给“企业家的公众形象”下个定义?张文魁:企业家的公众形象也可以做出一些概括:公众对于企业家的才干、品德和个人魅力的综合认知和整体反映。  相似文献   

12.
王明夫 《中国企业家》2003,(9):C001-C001,C014-C017
“企业家雇佣资本”是一种新的企业所有权配置。它实质上是“股东本位”的企业所有权过渡为“企业家本位”的企业所有权的一次历史性跃迁。所以,“企业家雇佣资本”实质上是一次企业所有权革命。从这个意义上看,伯纳姆在《管理革命》一书中的说法是值得玩味的。他说:“受压迫的农民并不接替压迫性  相似文献   

13.
浙江永久科技总裁温邦彦先生日前参加了搜狐企业家论坛成立仪式暨主题为“探寻企业家精神”的论坛,并在论坛上发表了个人观点:西方的经济学说企业要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我认为企业应该追求合理利润的最大化,加了一个“合理”,内容那就丰富了,至少他是多维的价值观,他可以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融进去,而且还完全可以融进去企业家的个人情感  相似文献   

14.
他曾令企业家们引以为戒,一夜之间负债2.5亿。如今,他成为“东山再起”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林涛 《中国企业家》2006,(23):82-83
“外语培训之外的教育领域增长点还有很多,我会成为其中一些领域的整合者。”“从商业角度,新东方什么都不是,哪有什么影响力!?”第一次进入《中国企业家》影响力排行榜的俞敏洪如是说。俞敏洪与商界的关系有些疏离,他不关心国内和国际的商业趋势,对人民币汇率或中国的对外贸易也毫不在意,关于其他企业家的状况他更是无心了解。“这个跟我有什么关系?”他反问。  相似文献   

16.
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生命的根本。一个企业家什么时候思想僵化,停止创新,那他就会在什么时候结束“企业家生命”。而只有不断创新,他才会永葆青春活力,企业才会有勃勃生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史,在某个角度上说,就是企业家的创新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时,一位听众问:“您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您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但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仟么?”  相似文献   

18.
73%的企业家选择了“税制改革”,这种强烈“渴望”一方面有现实经济环境逼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体现了他他对公平竞争环境的长期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两年没有音讯,乔赢突然来到编辑部,带着他的潜思之作《我对“红高梁”的十大反思》。这是乔赢和他的“红高梁”第二次走进《中国企业家》杂志。两年多前,乔赢曾作为1996年第十期《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向世人发出了他的“红高梁宣言”:人类餐饮文化第三次变革来临,以“红高梁”为代表的中式快餐有可能在与麦当劳等洋快餐的竞争中崛起。两年多后,红高梁快餐在经营时已遇挫折,乔赢本人也华发早生。这两年多里发生了什么?相信读者会从乔赢的“反思”中找到解答。关于企业家的挫败与反思,本刊1997年以来多有报道,诸如姜伟,诸如史玉柱、牟其中。研究失败是为了走向成功,《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广大读者,尤其是一大批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家,对此感受最深。从中获益颇多。然而,最应从反思中获益的,还该是反思者本人。正如乔赢文中所谈,成功者都是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后成长起来的。乔赢和他的红高梁公司目前也开始“第二次创业”,我们祝愿他从反思中走向更大成功。  相似文献   

20.
《山东企业管理》2011,(6):54-55
2011年4月27日,在“2011企业家活动日暨山东省企业家年会”上,莱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启祥荣获第十九届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在接受《企业界》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全球性金融危机迫使钢铁行业甚至各行各业反思目前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