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民间金融的制度变迁——立足于经济制度变迁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金融制度的供求失衡,民间金融有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我国民间金融制度的创新同样表现出很强的制度变迁特征,而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中间作用不客忽视.这其中折射出相关利益主体的反复博弈与较量,并最终表现为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推动民间金融从非组织化向组织化方向演进并逐步实现合法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间金融民主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迁是由外部利润引起的变迁需求与供给主体引起的变迁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变迁过程中,由于初始的制度安排使它容易受到路径依赖的制约,此时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对我国家族企业而言,只有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运用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相结合的手段,才能避免锁定在低效率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只有交替运用这两种制度变迁方式,才能保证制度的及时,准确的供给,章运用制度变迁的这一基本规律对我国的农业制度变迁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我国当前必须加大农业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力度,强制性的农业。  相似文献   

4.
作为民营经济支持的主力,民间金融有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我国民间金融制度的变迁同样表现出很强的制度变迁特征,而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中间作用不容忽视。这其中折射出相关利益主体的反复博弈,并最终表现为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推动民间金融通过法治化进程向民主化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5.
土地制度是我国现行经济社会体制中的元制度,土地制度创新受需求诱致因素和体制的约束。在体制约束下自下而上的变革困难,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面临制度粘性,处于体制内夹心层的地方政府中间扩散型土地制度创新成为主要路径。该文在分析成都土地整治、重庆地票、天津宅基地换房、嘉兴两分两换土地制度创新在需求诱致和体制约束下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原则、定位和制度供给基础上,提出在需求诱致下我国现行体制内土地制度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制度变迁过程的研究 制度变迁过程一直是我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杨瑞龙等在其中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假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制度变迁的模型--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杨认为,改革初期,我国的制度变迁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中央政府是主要的制度供给者,此时的制度变迁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地方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日渐扩大,此时属"中间扩散新制度变迁方式";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主体的确立,我国的制度变迁方式将逐渐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这就是中国制度变迁的三阶段假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具有独立利益目标与拥有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的特殊作用,提出了“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理论假说,并作出了以下推断:一个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的国家有可能成功地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过渡的现实路径是,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并随着排他性产权的逐步确立,最终过渡到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与基本特征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主要受初始条件、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及利益集团的要求等因素的制约,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因为金融抑制的存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是一种非农村经济主体需求导向性的机制演进,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强制性供给;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路径相背离;农村规范的外生金融与不规范的内生金融的冲突贯穿于整个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全过程。考察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得出: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滞后于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农村金融制度结构与农村经济制度结构不对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制度变迁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过去40年,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努力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模式的特有内涵决定了我们无法在传统政治经济学逻辑或西方主流制度变迁理论中找到答案,唯有坚持直面现实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和发展现有理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创新。本文提出了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三阶段转换假说,即一个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国家可能成功地向市场经济渐进过渡的现实路径是,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并随着排他性产权的逐步确立,最终过渡到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完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模式是中国经济学的创新源泉。  相似文献   

10.
制度扭曲环境中的金融安排:温州案例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制度安排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一旦由政府决定的强制型制度被确定,诱致型制度变迁也随即被选择,完成制度的整体功能。在金融制度扭曲的情形下,强制型制度变迁和诱致型制度变迁在金融发展中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