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邢毅 《山西金融》2002,(10):7-9
货币政策传导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使用及其效应的发挥而得以实现的。就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实施体制来讲,基层中央银行是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实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体。但从近几年的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来看。再贷款、再贴现作为基层中央银行主要的,使用最为广泛的,以及政策效用反应最为灵敏的货币政策工具,由于经济金融领域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2004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从“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方面“深化金融改革”。商业银行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密不可分。调控机制的改进既为商业银行改革提供了良好基础,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当前经济金融形势,2004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取向,既要抑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又不要有过高的利率变动.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工具是为实施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各有特点,也各有长短,对它们的运用必须考虑影响其发挥作用的经济、金融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有法定存款准备金、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中国经常使用的除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业务外,则以存贷款基准利率替代贴现率。这是因为我国票据流通规模相对较小,对票据贴现  相似文献   

6.
7.
当前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对某市金融机构执行现阶段利率政策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对某市金融机构执行现阶段利率政策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升业 《金融博览》2011,(15):28-29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有法定存款准备金、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中国经常使用的除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业务外,则以存贷款基准利率替代贴现率。这是因为我国票据流通规模相对较小,对票据贴现融资需求也相对较低的缘故,因而通过运用调整贴现率以影响市场资金供求的作用受到限制,改用存贷款利率则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并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其中,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广泛使用需要有发达的货币市场作为依托,而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滞后制约了这两项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上,而存款准备金政策通常被视为一项作用效果比较猛烈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执行情况从执行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除建设银行3个月至1年期存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8%~10%,其它行各类存款均执行基准利率;农村信用联社及包商村镇银行各类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在金融机构存款竞争方面,利率市场竞争作用加强。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执行情况(一)贷款利率浮动分布及区间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邮政储蓄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胡伟强 《金融纵横》2003,(12):29-31
中心支行辖区内实施货币政策与总行、分行的最大不同点在于目前不能够通过观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来确定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只能通过监督管理手段来确保各项货币政策措施的正确贯彻执行,观察一个时段内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化情况是否与预期一致。为了解监管职能分离以后,货币政策在中心支行辖区内执行和传导会产生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将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过度膨胀;继续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对冲手段;继续增大汇率弹性,进一步发挥汇率调节作用;加强对公众通胀预期的引导;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优化信贷结构。本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