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济增长过程中我国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资不但可以通过工资差异激励劳动力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流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可以通过改变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并为产业结构升级储备高级人才.笔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工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低工资阻碍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工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2.
工资分配是居民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具体体现.工资分配的变动与技术进步使用偏向有关,本文认为,技术进步偏向利用资本、节约劳动时,工资分配比重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偏向利用劳动、节约资本时,工资分配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我国工资分配比重下降是技术进步偏向于使用资本、节约劳动造成的,进而揭示提高居民工资分配比重,必须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使用偏向由利用资本、节约劳动向使用劳动、节约资本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7,(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速调整期、结构调整期、政策调整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常态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现阶段各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文章通过分析江苏省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对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虽然有个别城市的产业结构水平较低,但从整体看,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处于合理状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但经济总量的增长是以各产业部门的增长为基础的。现有文献中主要是采用截面数据对各省份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而我们采用面板数据从截面个体及时间变动两方面,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影响,及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合理的解释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如何带动经济的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拉开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序幕,同时开启了特区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历程。经济特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其产业结构演进呈现出一些不同的轨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也存在显著不同的特点,第二产业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且与特区宏观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对诚镇就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少国 《当代财经》2005,(7):76-81,8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也由低级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由此对我国的城镇就业带来了深刻影响。文章通过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解释,提出降低城镇就业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9.
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利用1978--2006年广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了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产出弹性最大,是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潜力较大。就广东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7,(1)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吗?文章在测量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对我国1984—2014年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显著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本文在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关于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而探讨了二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相对而言,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高级化则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可预测的周期性波动方面,而它们的影响机制却截然不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来源,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有助于抑制经济波动。总体上,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本文认为,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时,应在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积极突破制约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的限制条件,有效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充分发挥产业转型与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对我国1978~2002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考察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的相应变化.实证检验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基本符合工业化发展的演变规律,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产业结构转换仍滞后于总量增长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需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集聚程度和集聚类型两方面描述制造业在我国各区域的分布特征后,基于2000年~2008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GMM)检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集聚程度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多元化相比,专业化的集聚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企业规模过小引起的激烈竞争已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分行业研究时发现,不同技术含量的行业集聚效应是不同的,目前高技术行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以Feenstra等人的三要素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国际外包影响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理论机制,运用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包对我国工业行业总体及分部门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包和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扩大均存在明显的正效应,但外包对劳动力资源密集型部门和中等技术部门的影响效应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15.
现有对于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分析的框架下展开分析,而很少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框架人手进行考察。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当经济增长的结构趋向于均衡时,经济增长质量将会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研究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1978—2007年间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抓手,深刻影响着中国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偏向。结合非连续性技术创新理论与中国现实情景,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构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绿色增长的逻辑框架,并利用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人工智能的绿色增长效应。结果表明,人工智能通过技术红利效应直接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引入地区高校平均科技产出和《中国制造2025》政策冲击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修正后,人工智能的绿色增长效应仍显著存在。机制识别揭示,人工智能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驱动绿色经济增长,二者在人工智能绿色增长效应中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0.33%和8.35%。异质性分析发现,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的结构红利在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更低、创新人力资本水平更高、制度环境更完善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而可以更充分释放其对绿色增长的赋能效果。拓展性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人工智能发展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绿色发展绩效存在辐射带动作用。聚焦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发展双重视角,可为塑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竞争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多样化与专业化之争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长期热门话题,区域经济韧性概念为区域发展产业结构多样化抑或是专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视角。近年来,经济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第四次产业革命兴起等外部冲击后,长期处于下行态势。基于2009-2018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产业多样化与产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结构多样化对本市经济韧性起到提升作用,但会降低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产业结构专业化对本市和邻近城市经济韧性起到提升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竞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8.
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本文运用中国28个省区在1985—2002年间的面板数据,考察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对银行业结构的分析着眼于不同规模的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度量指标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占各地区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例。为了克服银行业结构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文章用1994年启动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政策因素来构造银行业结构的工具变量。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在中国现阶段,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94—2006年间中国各省的经验数据进行分析,考察其与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并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各省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随着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平均规模较大的地区,TFP随着金融机构融资占比的增大而减少;同时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TFP随着金融机构融资占比增大而减少。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银行为主的融资占比结构的逐步下降将更适应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