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衍生品作为管理风险的天然工具,对于不断参与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中资企业的风险管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在深刻了解衍生品特性、合理运用不同衍生品工具、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管控体系与考评机制等方面,中资企业仍需补足短板。  相似文献   

2.
安子铮 《海南金融》2009,(10):35-37,55
由于中资企业存在投机牟利思想,金融衍生品合约本身存在缺陷,金融衍生品投资监管缺位,以及企业缺乏金融定价权,使得中资企业在金融衍生品投资方面出现了重大失误。为了应对这种投资困境,从近期来看,中资企业应尽量选择场内交易,杜绝投机牟利思想。金融监管机构和国资管理部门也要加强监管。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应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提升金融业的战略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夺取一定的金融定价权,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并加强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3.
期货惹祸,衍生品交易亏损,从中航油到中信泰富,一个又一个企业栽跟头。究竟是金融衍生品陷阱太多,还是企业艺低技薄?有没有期货业务成功的案例?能否给那个叫风险的家伙戴上控制的“紧箍咒”?请看业内专家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4.
程洲 《国际融资》2009,(5):55-58
是套保还是投机?如何才能套保?这是国企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央企衍生品交易亏损浮出水面2008年9月,国资委就曾要求央企自查并上报衍生品交易的头寸和亏损情况。2009年1月,审计署对20多家央企进行摸底,  相似文献   

5.
在MG风险事件中,最具争议的是企业监事会做出的衍生工具平仓和长期石油供货合约解约这两项决定。这直接导致了期货合约的浮亏和供货合约的浮盈最终都转化为实际亏损。衍生品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对日趋国际化、全球化的中企而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企业因衍生品交易操作不当而出现巨额亏损。复盘过往的失败案例,对当下企业的套期保值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套保案”呼唤期货市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信泰富外汇交易巨亏,深南电深陷对赌合约、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在燃油市场折戟…….这些在境外从事期货套期保值受损的企业均沦陷于场外结构性期权.加上之前的“中航油事件”、”国储铜事件”等,境外场外衍生品已经屡次充当中国企业杀手。  相似文献   

7.
利用期货套保交易锁定价格、规避风险,可以说是大势所趋。那么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满足一致性风险度量准则的CVaR为套保目标函数,采取从期货到期权的两步法估计期权动态最优套保比率,建立了基于尾部风险管理的期权动态套保模型,并以沪深300指数系列衍生品为样本开展了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1)通过两步法建立的期权套保模型估计出的期权最优套保比率,既充分反映了衍生品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动态相依关系,又有效克服了期权价格在不同到期阶段受标的资产价格之外因素的影响;(2)实证结果显示,不管沪深300ETF价格处于上涨周期还是下跌周期,期权动态套保效果均优于期货动态套保,充分体现了期权非线性特点在尾部风险管理中的优势;(3)策略选择上,在市场大幅波动背景下,多行权价期权组合套保效果优于单一行权价期权套保;(4)较宽的调仓阈值设置在市场涨跌幅较大时套保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衍生工具既是巨大的风险源头,同时也是重要的风险规避工具。随着东航等事件的出现,衍生工具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多企业的巨额亏损,是套期保值业务出了问题,还是相关的会计核算有失偏颇?本文以东航股份为例,从业务操作和会计处理两个角度对其运用的衍生工具作具体分析,得出其衍生品交易不是套期保值而是投机获利的结论,并提出有效利用衍生工具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9年2月3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各中央企业对金融衍生业务认真组织清理并切实有效管控风险,这份文件的出台应该说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资委对部分中央企业在从事衍生品交易业务并蒙受巨大损失后采取的重大举措,这不仅让企业深度反思:金融衍生品究竟是企业避险获利的助手,还是企业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1.
阳晓霞 《中国金融家》2010,(7):79-80,83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对金融危机反思的篇章也早已铺天盖地。针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有人说,国际金融危机,它是“罪魁祸首”;也有人说,当前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对我国来说是现实的需要,不能杜绝产品本身的发展。经过金融危机洗礼后的衍生品,我们到底是弃而舍之,还是拿而用之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王亚亚 《中国外汇》2019,(14):23-24
目前,中资企业在SWIFT平台的使用中,更多关注的还是实现海外资金的“可视化”;而随着更多中资企业进行全球化运营,通过SWIFT平台强化区域或者全球财资中心建设,将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3.
黄明 《首席财务官》2008,(12):48-49
次贷危机肆虐下,中资企业衍生品业务一片狼藉。中国中铁、中国铁建、深南电、中信泰富、中国平安、上海实业。香港本地富豪旗下的上市公司也几乎被"一网打尽",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郭氏家族的新鸿基地产、李兆基的恒基地产、郑裕彤的新世界以及李泽楷的电讯盈科均皆榜上有名。这些"倒下的头牌"均折戟于"复杂衍生品"。  相似文献   

14.
套期保值,即衍生品投资,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显然并不是可以用一个或几个案例就能说明的,也不是仅凭一时一事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倾向性趋势就可以盖棺定论的。  相似文献   

15.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家中资企业披露在衍生工具交易中遭受剧额损失,本文选取了几个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归纳了中资企业投资衍生工具失败的原因,并且总结了今后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金融衍生品近年来发展迅猛,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快速的增长,在金融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金融衍生品的定义,种类以及作用进行阐述,并对其在规避风险方面的作用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于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爆发,给正在进行金融改革的中国发出了一个警示:金融业务存在巨大的风险,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但不能因为风险就放弃发展这一市场,这无异于因噎废食,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在监管制度上,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成熟。这对金融衍生品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8.
“九七”之前,为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迎接香港回归,大批中资企业进入香港,各省在港的龙头企业均被冠予窗口公司的名衔,一时间演绎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红色风潮。然而,亚洲金融风暴使广大中资企业经营环境遭受重创的同时,充分暴露了中资企业管理上存在的一些深层危机,成为阻碍中资企业再次崛起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摩根大通日前遭受了逾20亿美元的交易损失,其关键是一个复杂的三步策略。这个策略可能会引起新的疑问:摩根大通是在对冲风险,还是在下巨额赌注?在一些批评者看来,这些交易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说明摩根大通当初可能是想获利,而不是为了防止包含公司贷款等资产的巨额投资组合蒙受损失。  相似文献   

20.
高珊珊 《云南金融》2011,(2X):92-92
新世纪以来,金融衍生品的地位日益攀升,无论是交易规模还是产品种类都得到了迅猛地扩张,我国目前衍生品的主要经营者是银行,衍生品是金融业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发展程度关乎我国金融业的整体水平,对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