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高辉  李玲 《企业经济》2022,(12):151-160
在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日益有利的政策环境下,制造企业仍抱有“不愿转”“不敢转”的心态并面临“不会转”的窘境。为此本文探讨了制度支持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基于管理者认知视角,结合注意力配置理论和高阶理论,引入数字化注意力作为中介变量,CEO认知灵活性和数字化经验作为调节变量,并对240家制造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显示:制度支持对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数字化注意力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认知灵活性和数字化经验分别对制度支持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化注意力的中介作用起正向的调节作用。因此,政府应在制定政策时加强引导,积极塑造高管的数字化认知;企业则不仅要积极获取政策支持,还要重视CEO等高管的注意力焦点,培养和提升其认知灵活性和数字化经验。  相似文献   

2.
季良玉 《财会月刊》2022,(22):135-142
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小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动态能力演化主题,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小熊电器为例,分析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动态能力及演化机制。研究表明:中小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着“探索——发展——升级”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与数字化转型过程相适应,中小制造企业的动态能力遵循着“环境洞察能力为主导——资源整合能力为主导——创新变革能力为主导”的演化过程;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动态能力演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技术、多元需求、企业家精神、数据资产等。本文为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并丰富了动态能力理论。  相似文献   

3.
戴建平  骆温平 《财会月刊》2023,(17):137-144
本文立足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多边价值创造视角,从供应链数据质量、数据透明度以及数据驱动协同度三个层面剖析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平台理论、价值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支撑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核心能力,即供应链数据处理能力、数据融合能力以及数据治理能力,详细探讨能力内涵与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关系。在建构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各主体多边价值共创,剖析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机理,提出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径:一是构建供应链数字化映射,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强化供应链数据质量管理;二是加快数据融合,为数字化供应链提供数据互联共享,提升供应链数据透明度;三是提升数据治理能力,通过数据驱动供应链协同,实现供应链网络化价值创造。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全国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把握数字经济加快转型的重要契机,以“数字经济、工业互联、制造未来”为主题,深入探讨工业企业如何强化创新驱动,加速实现数字化转型突破,提升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扎实举措,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当前市场竞争环境激烈,诸多企业犹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企业若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重视数字技术的运用,将企业朝着智能化、数据化方向转型和发展。对于规模完善的中小型企业来说,财务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诸多企业转型发展的大方向,是企业发展重大的突破口和关键点。财务数字化转型,要牢牢地把握当前企业财务转型的大方向,推动财务数字化转型,通过运用财务大数据,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发展,让价值创造的目标得以实现,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朝着向“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艾志红 《财会月刊》2023,(17):145-151
本文基于TOE理论框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321家嵌入外部创新生态系统的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从组态视角选取“技术—组织—环境”层面的6个因素,探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因果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IT基础设施建设、IT业务拓展能力、IT前瞻性能力、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制度逻辑差异均不构成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第二,存在利用式学习为主导的外部环境驱动型、组织双元学习为主导的能力驱动型、能力—组织学习—外部环境内外驱动型三条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驱动路径;低数字化转型驱动路径有两条,且与高数字化转型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第三,利用式学习作为核心条件出现在高数字化转型的三条组态路径中,说明利用式学习对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翔翔  陈淑云 《企业经济》2023,(12):107-117
数字化转型为房地产企业实现降本提效、适应存量运营模式提供了重要契机,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导致企业陷入了“不会转、没钱转、不敢转”的困境。本文利用2009—202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房地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著降低了房地产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并呈现差异性特征;机制检验显示可以通过减少投资机会、提高交易成本和增强投资同伴效应来抑制房地产企业数字化转型。据此,本文建议政府应积极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的有效预期,房地产企业应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未来存量运营模式的挑战,数字化服务商应提供兼顾行业共性需求和企业个性需求的数字化服务,共同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上下游供应链视角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要素是破解当前数字化转型实践中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的新思路,本文围绕供应链关系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可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展开实证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内生性等问题后,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负向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随着供应链集中程度的加大,一方面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动机容易因弱化的研发动力与简单的业务体系而受到抑制,另一方面企业参与数字化建设的能力容易因密集的专用性资产与不良的信息透明度而受到损害。在动机与能力双重机制的作用下,集中的供应链形态不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提升,且这种影响效应受企业内外部要素的调节,在非国有、处于高度市场化水平环境的企业中更为突出。本文为企业从供应链关系管理维度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小企业》2024,(1):14-15
<正>自进入数字化时代起,制造类企业“顺风掌舵”驶入了数字化转型的蓝海中。对于已经找到转型方向的企业来说,前方是通向先进制造的征途,而对于许多尚处探索转型路径的中小企业来说,现在还是黎明破晓前的漫漫长夜。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牵头并联合麦肯锡启动了“全球灯塔网络”倡议,旨在甄选全球的领先制造企业。五年来,灯塔网络汇聚了153座“灯塔工厂”,他们积极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积极推动工厂、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规模化转型,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2023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以“灯塔工厂”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企业走出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助推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  相似文献   

10.
<正>将底层能力与关键能力有机整合,转化为市场洞察力、统筹协同力、战略领导力和综合运营力,推进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运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企业生产运营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数字化转型涵盖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链条,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将微观企业层面的数字化转型速度与宏观政策层面的“降成本”和“去杠杆”任务相结合,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速度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速度能够有效抑制代理风险、信息风险及声誉风险,从而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有助于实现“降成本”的目标。对于非成熟期、供应链集成与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速度的“降成本”作用更明显。基于数字化转型速度优化的研究发现,一方面,相较于数字化转型匀速与减速,数字化转型加速显著降低了债务融资成本,数字化转型减速提升债务融资成本的原因在于数字化转型的边际递减效应而非管理层自利行为;另一方面,反映外部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宽带中国”政策与内部数字化转型速度在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方面具有“互补”效应。基于“去杠杆”视角的债务结构优化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速度能够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风险结构及资本结构,从而实现“去杠杆”目标,其中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去杠杆”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齐头并进、交融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出台,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单位——企业,自然成为国家战略实现的执行单元。作为传统企业如何响应宏观政策、如何紧跟智能制造时代步伐,甚至如何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都需作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转型探索。对于离散型、工业中间品制造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路径是业务数据化、架构中台化、数据业务化。  相似文献   

13.
李凡 《企业文明》2022,(9):86-87
<正>近年来,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昌钢钒或公司)党委聚焦数字鞍钢建设重点攻坚,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5G和生产制造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生产经营数字化水平,数据要素赋能增效作用凸显。2021年,公司钢铁板块经营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21.36%。“西昌钢钒ET工业大脑”等3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优秀案例。公司获得2021年度数字化转型“标杆工厂”荣誉。2022年上半年,公司39项关键指标对标行业先进,其中23项较上年优化、8项达到标杆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实体经济是江苏的“看家本领”,江苏制造业规模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新形势下,江苏如何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当前,江苏正全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省进行数字化转型工业企业有3万多家,形成了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江苏全省制造业比重的70%。截至2022年底,江苏“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以“智改数转”为关键抓手,2022年江苏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万亿元。  相似文献   

15.
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存贷双高”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抑制了其“存贷双高”,且对不同类型“存贷双高”的抑制作用有明显差别,即表现为抑制异常型“存贷双高”;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弱化代理问题、强化内部ESG治理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弱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等途径作用于企业“存贷双高”;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显著抑制企业“存贷双高”。鉴于此,应大力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抑制当前较为普遍的“存贷双高”现象,降低企业运行中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小企业》2024,(1):28-29
<正>随着“工业4.0”时代深入发展,智能制造正成为推动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在此背景下,“灯塔工厂”作为引领制造业变革的典范,以其独特的创新实践和卓越的绩效表现,引起了全球制造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摘编了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灯塔工厂”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展望,以期为制造业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曾红艳  郁玉兵 《物流科技》2024,(8):100-103+107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构建“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策略、数字化能力)→供应链弹性→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基于PLS-SEM对210家中国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数字化策略对数字化能力、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弹性、供应链弹性对创新绩效均有积极影响,且供应链弹性在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数字化转型通过供应链弹性提高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为企业更好推行数字化转型以构建供应链弹性,从而提高创新绩效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治理效应”“信息效应”和“融资效应”,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可显著提高盈余持续性,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真实盈余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缓解融资约束。从异质性视角来看,“底层技术运用”和“技术实践应用”均可显著提高盈余持续性;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低的企业中,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更加显著。企业应该坚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信心,增强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以谋求持续稳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转型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绩效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探讨数字化转型的模型及其应用路径。以厦门航空公司数字化转型实践为例,提出构建“一轴两翼、双发驱动”的数字化转型飞机模型,其最终目标是建立“智慧企业”;“两翼”是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业务数字化和数字业务化,犹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双发”是对“两翼”提供动力支持,包括信息技术(IT)驱动和数据技术(DT)驱动;“中轴”是对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整合、能力重构与路线指引,提供基础功能支撑。整合利用“两翼”“双发”的全新数字化飞行能力,能够完成更多更好更远的“载客”飞行任务。通过该飞机模型,具体分析数字化转型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阐述核心要素的管理和技术要点。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动的,只有通过IT+DT“双发”驱动,业务数字化与数字业务化“两翼”齐飞,以及“人机数法环”的主轴打造,让各要素协同发力,才能共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基因,借鉴成熟企业的先进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数字化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20.
周慧  崔祥民  张子煜 《财会月刊》2022,(22):125-13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制造企业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多重制度逻辑对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影响。以三一重工为例,从多重制度理论视角,研究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多重制度逻辑的动态演化以及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具有阶段交叉性特征,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性是造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复杂性的主要原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制度逻辑组合,政府逻辑在数字化转型阶段跃迁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市场逻辑和政府逻辑的协同更加有利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