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比较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制定了第一个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性制度框架——《京都协议书》,欧盟、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低碳经济战略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实践经验。比较分析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主要策略和经验,可为我国碳减排经济激励机制的建设提供如下借鉴:一是尽快实施成功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二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并使之成为亚洲的交易中心之一;三是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使中国的碳交易与国际其他国家的碳交易市场对接,吸引国际技术资金投资于我国的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及政策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调研,重点对河北省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市场机制的基本框架,并结合河北实际给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为以后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碳金融市场,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的总称,它为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支持,同时也成为潜力巨大的金融交易市场。我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兴起,未来的碳减排潜力巨大。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存在着交易价格过低、开发项目领域过窄等问题。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碳排放权的低价出售,可能会给我国带来风险。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碳交易市场短期内将经历低谷,但长期看前景依然乐观。因此,应加强碳交易方法学研究,尽快培养碳交易专门人才,加快相关中介咨询、金融服务机构的建设,尤其要部署争取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本文首先对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机制和碳金融的情况做一基本介绍,详细阐述了国内国外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的现状,最后写了本人在参考资料后对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的前景的想象。  相似文献   

4.
公司信息披露是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从自愿信息披露和强制信息披露角度,对国外学者研究进行了评述。评价了两种披露方式对资本市场所产生的影响,总结了前人研究方法,提出了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6.
中国试点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配额分配是碳市场机制设计的重要内容和碳市场交易执行的前提条件。除重庆采取企业自主申报外,中国其他6个已试点碳市场城市均制定了明确的配额分配方法。通过对6个已试点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的比较分析,发现各试点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但又各有特点,目前还没有出现统一的配额分配方法。未来跨区发展、行业交融和评估方法日新月异,各试点碳市场需要及时评估已有方法并进行积极改善,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也需要在统一的配额分配方法上做出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建国 《物流技术》2014,(19):352-353,370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了我国煤炭供应链引致的环境足迹和社会足迹问题,其中环境足迹主要包括:碳、水、氮和硫等,社会足迹主要包括事故数量和放射性足迹。最后提出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烟气脱硫系统和脱硝系统等煤炭供应链足迹减排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河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现状,利用排放系数法对全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能耗与碳排放总量、能耗与碳排放强度等方面的关系,结合情景分析法预测行业碳达峰时间与碳排放峰值,最后提出全省交通运输从结构性减排、运输组织效率提升减排、低碳装备应用减排、智慧生态设施建设减排、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减排降碳措施。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温变暖使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变得十分必要,由《京都议定书》催生出来的以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权为主的国际碳市场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本文从经济理论出发,分析了国际碳市场的形成基础和运行条件,通过对该市场现状的研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并对我国如何发展碳市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中国省域碳配额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标:基于2030年碳达峰目标,将公平、效率、责任、发展等多项原则纳入区域间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中。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空间联立模型、零和博弈SBM模型、熵权法等构造不同原则下的碳配额分配方案。研究发现: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的综合性碳配额分配方案因地区间减排成本差异小而容易被更多主体所接受,最适合中国当前情况。研究创新:设计的碳配额分配方案在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融入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效率性原则的基础上融入零和博弈的思想,兼具公平性、效率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研究价值:制定区域间初始碳配额的合理分配方案,对于推进省际协同减排战略、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碳预算控制下我国新能源行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技术开发》2016,(10):76-77
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间乃至于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为发达国家和处于经济转轨期国家的历史碳预算透支买单,这预示着发展中国家在未来世界整体碳预算中获得的实际初始碳预算值会处于一个较为紧张的范围,文章就碳预算条件控制下对于新能源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作为视角对于能源行业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从而建立起更为合理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为将来的低碳管理与发展事业做好未雨绸缪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增强,国家“双碳”监管趋严,企业在绿色转型阶段可能会遇到来自政策、技术和监管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影响,即“碳风险”,碳风险及其管理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首先总结了碳风险的概念及衡量方法,其次从企业内外部视角分析了碳风险对企业的经济影响,包括投融资决策、创新活动、资本市场表现等,然后探讨了碳风险管理及其经济影响,最后对碳风险及其管理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近年来采用了一系列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政策,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中国的减排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了"拉闸限电"等突出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碳管理信息披露的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发现,目前,不存在统一的披露框架,企业的碳管理信息披露主要属于自愿披露的范畴,所披露信息的可比性不强.碳管理信息披露的国际趋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建议应进一步关注制约碳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并加强研究碳管理信息披露如何通过资本市场的信号传递影响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国际碳期货价格的波动特性,考虑到国际碳期货收益率序列的条件异方差性,文章构建了ARFIMAEGAR CH联合模型,选取2013年12月至2017年11月国际碳期货日交易结算价进行实证研究。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国际碳期货收益率序列具备长期记忆性和弱平稳性,收益率序列存在明显的波动聚集效应,且表现出基于均值回复过程的长期记忆性,可以看作是碳现货市场与碳期货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杠杆效应存在且估计系数为正,表明来自市场的正向价格冲击对国际碳期货价格产生的影响显著大于负向价格冲击,符合理论预期。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对国内外碳审计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发现:国外碳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碳审计主体、标准,不同碳审计主体的优势和作用,以及碳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国内相关学者主要对碳审计的含义、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但碳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定义不清或者不一致,在研究中容易造成混乱,相关研究未能联系实务,审计主体模糊,没有分析我国现有的碳审计市场主体和结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白雪 《活力》2024,(6):193-195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九项重点任务中提到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推出,碳金融市场的建设进程在稳步推进,围绕碳金融的创新活动不断推出。一方面,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积极通过各类组织推动绿色金融的国际交往;另一方面,国内绿色金融在政策制定、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不断丰富、逐步完善,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相似文献   

19.
国外碳金融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际上有关碳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金融概念、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及碳市场风险管理和政策安排等方面。这些理论成果对我们更好地认识碳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可以从建立功能完善的碳交易所、规范发展碳交易市场、拓展碳项目融资方式、多方位提高人们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等方面尝试构建中国碳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4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技术进步与结构转型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在显著增加城市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规模的同时也降低了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在推动绿色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其原因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能源回弹效应超过了绿色技术效率改善的节能效应。数字经济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同时增加了城市电力消耗,但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其中,制造业结构转型具有减排效应,而农业和服务业由于产业结构低端化,其转型导致节能减排效果并不理想。异质性分析表明,良好的政府绿色数字化治理环境能够强化数字经济的节能减排效应。研究结论可为“双碳”目标下城市经济数字化转型及节能减排行动方略的制定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