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胡佶熹  李龙 《企业家天地》2009,(11):125-126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无疑是实现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萍乡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萍乡市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总体规划、产业升级、产业园区建设、企业改造和引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入手。发展循环经济是个立体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绿色成本核算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并没有在国家所提倡的“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环境下得到有效的遏制。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确立成本核算体系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践行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考察国外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基本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企业实践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竞争优势,需要努力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争取环境认证.  相似文献   

4.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等的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客观需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节约资源。节约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建设等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森林工业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资源依赖型产业。森林担负着生态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如何在保护和改善现有生态环境条件下.实现循环型森林工业良性循环与发展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依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调整森林工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型森林工业.是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森林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陵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资源趋于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的问题。2005年10月.铜陵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城市,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首批试点企业。目前,铜陵市委、市政府已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社会和谐的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需要深入实践,加大试点和示范工作,需要自主创新型的技术支撑,需要制定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加快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8.
当下,资源型城市面临着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需要策略创新,基本策略包括: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创新体制机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多元;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优化;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能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有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层次,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基础。而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经营资源在管理组织下的集合体,经营资源的不同增长特性决定了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将最终通过知识经济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王文飞 《现代经济》2007,6(10):43-44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模式朝着绿色健康的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区域循环发展措施主要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构建全面的绿色经济指标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吕梁市是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是最主要的课题,这关系到吕梁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全国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甘肃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导致资源部门持续扩张,以采掘和能源加工等资源性产业为代表的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但经济快速增长在带来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导致资源日益短缺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力.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体,甘肃必须尽快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并从资源依赖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甘肃更好发挥资源优势、缓解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引擎,以新能源和科技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低碳经济,将成为甘肃经济复苏和重塑竞争力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3.
浅论韧系统方法分析铜川循环经济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铜川市的各种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等全面纳入循环经济场,将循环经济模式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进而综合平衡建构一种以循环为核心内涵的场态经济体。在循环经济场中,涉及的问题往往都有极其复杂的巨系统问题,其中软、硬要素交织缠绕。在这种情况下,韧系统分析方法则融合了软、硬系统分析方法的长处,将二者的优势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其成为循环经济场系统分析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费、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可以进一步消减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动力,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经济建设长期以透支资源和破坏生态为代价,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正逐步走向枯竭,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刚性因子.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当前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是21世纪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运行,遵循减量、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核心是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再循环利用。伴随产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河北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财税收政策是优越于其他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手段,可以促进循环经济,进而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阐述了循环经济视野下河北省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在分析循环经济视野下河北省产业经济发展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中国今后发展经济的模式。国内外实践证明,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模式。本文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结合天津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以及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和建议,促进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能源安全既是一国国家安全的核心构成部分,也是一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尽快摆脱主要依赖高能耗与高碳(污染)排放的方式而转向低能耗与低碳(污染)排放的低碳经济,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能源安全约束日益强化趋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受制于能源资源、自然生态环境、能源技术、能源建设发展等条件的约束。应通过创新能源技术、转换能源消费模式、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以及能源管理体制等措施来确保能源安全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理念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要求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最终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20.
试论循环经济与现代政府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和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到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应该积极发挥政府作用,为循环经济创造优良的内、外部环境,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