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艳春 《消费导刊》2009,(13):229-229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日益突出。文章论述了加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是提高网络道德文明的必然选择,并提出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
网络休闲以其显著的特征蔓延至人们的现实生活,与人的发展产生了勾连,彰显着价值。网络休闲实现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创新、认识的演进和思维的转变。相对于传统休闲而言,网络休闲实现了休闲的数字化、多样化和普适化,带来了休闲的革命;对于个体而言,网络休闲是一种自我的绽放,个体可以张扬个性和探索创新,使主体性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3.
刘逸竹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0):239-240
在分析了多媒体网络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一些负面影响后,认为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辅助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教学手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多媒体网络教学实现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我国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尺度,如何把这个道德观彻底地渗透的到生活的各个细节,尤其是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让青少年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长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应完善网络道德观教育,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主体地位,预防网络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为道德创造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受网络环境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的影响,也使网络道德受到了新的挑战。网络道德意识是道德主体在网络空间中发展起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统一体。道德主体在构建网络道德意识中的主导作用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如何有效避免网络道德问题的发生,除了关注道德主体所处的外在环境,更在于培养道德主体的内在环境。通过扭转歪曲的道德图示、形成理性的情绪评估、培养网络世界中的责任以及避免网络去个性化的发生,有助于引发道德主体形成关于道德的思考,内化道德涵义,促进积极的网络道德意识的形成,从而培养和发展道德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的广泛与丰富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同时,其中的不良现象也影响了网络环境建设,危害了传统道德,侵蚀了人们思想。为了确保网络环境建设的健康进行,网络道德的建设是一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坚持网络道德自律,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要遵守网络协议履行网络职责。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以其自身的优势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对其既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影响。关注大学生网络行为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可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三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强调在教育理念上要彰显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与公共意识,在教育内容上要以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为核心,在教育方式上要实现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8.
郑宝锦 《消费导刊》2009,(19):211-212
互联网对青少年这一最主要的受众群体的影响,已经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问题等方面深入到了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化,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基于哲学层面的视角,指出青少年在构建"亚道德"生存体系过程中的阵痛与不适,分析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提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陶红敏 《中国市场》2011,(23):245-246
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本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通过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提高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家庭、社会、学校对于网络道德的联动协调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杜乾举 《中国报业》2012,(10):185-186
建立文明的网络话语行为规范和秩序,特别是网络话语行为的道德准则,是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提高网络参与者话语行为的道德自律,在网络传播中,应提倡言而有"礼"、言而有"诚"、言而有"据"、言而有"信"以及言而有"善"的网络话语行为的道德准则,促进网民话语交际行为的规范化、秩序化和文明化。  相似文献   

11.
个体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联姻”的产物,其客观上潜藏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基于信息障碍的客观存在,个体网络借贷机构既丧失了传统民间金融的人身性信任机制,也不具备传统银行等正规金融的制度化信任机制。个体网络借贷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技术性因素、经营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个体网络借贷系统性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完善需要依法构建金融网络安全建设的协作机制,明确监管机构对个体网络借贷实施科技监管的可行举措,从事前事后两个环节构建风险传导管控机制,通过明确受信地位充分发挥民商法的调整功能,以软法治理提升个体网络借贷机构和行业的自律水平。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隐私权向网络领域延伸,网络隐私权具有私人信息数字化、侵权手段的技术性和隐蔽性、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等特点。目前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还不健全,通过对美国行业自律模式与欧盟立法规制模式比较,针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建立以立法规制模式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综合保护模式,同时提高公众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加大网络经营者行业自律的监管力度、逐渐推行网络实名制,才能推动网络的良性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是一个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经济动力结构,肯定个人主体存在的价值,承认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其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应充分肯定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价值,尊重人格的尊严,保障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要增强人们的义务责任心和自律精神,推动人们以自身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把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把贡献与获得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从而保证社会和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自恋形式各异,从群体自恋的网络语言到个体自恋的疯狂自拍以及他恋姿态的网络围观,无不体现着网民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思考。网络自恋的内容和形式挑战着网络自由的极限、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必须从网络技术、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规范方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5.
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网络主体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明确网络道德教育的含义和现状,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对于当前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道德素养,调节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个体是组成社会网络的主体,社会网络是个体之间发生知识流动的媒介.本文首先对社会网络、知识转移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文献探讨,接着对社会网络如何对个体间知识转移过程产生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社会网络作用于个体闻知识转移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公丕亮 《商》2014,(37):258-259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很难厘清。两者关系归根到底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是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准则。自由是人类任何一个时期价值追求的最高内容。获得自由的途径,便是通过道德与法律的规范作用,调整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保证个体在群体生活中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道德的内涵包括选择,选择便是自由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律如果失去道德的支持,便会失去方向,沦为贬损个体自由的工具。因此,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协调很大程度地决定着个体的自由。就人类整体而言,道德与法律都可以作为自律的手段,保证人自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信息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信息伦理问题。一定的网络准则可以对网络主体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培养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网络准则的建立需要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网络应用现状,并引入传统伦理道德机制。  相似文献   

19.
网络金融以其独特优势而发展迅猛,相伴而生的金融风险也时有发生,并制约着网络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从网络金融的风险源来看,要防范网络金融风险,既要明确监管对象,强化监管主体,建立和健全多主体的合作监控机制;又要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力量,不断地升级网络技术;也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依法监管的政策支撑;还要致力互惠共赢,强化网络金融业的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20.
中美网络隐私权保护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成为人的关注的焦点。美国采用行业自律和立法规范相结合的方式 ,有效的保护了网络消费者的隐私权益。我国所采取的未来制度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隐私权及消费者对网络和保护的要求 ,必需对其进行改革与完善 ,使其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隐私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