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兵 《上海金融》2012,(10):8-12,116
论文选择中国城镇居民1992—2008年间的分省面板数据,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及时序变化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分地区城镇居民都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西部地区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最强,而且全国及分地区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显著的上升,然后出现适度的减弱。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分析认为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总体上强化了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同时,高等教育收费体制和房价的上升也是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将流动性约束条件纳入Dynan(1993)模型对其进行扩展,构建出包含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实际利率变量的新预防性储蓄模型。理论与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更能体现我国收入等级不同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特征;在不确定性存在条件下,新引入的流动性约束变量会对面临流动性约束不同居民的储蓄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甚至不同方向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随居民面临流动性约束的不同而变化。同时发现转轨时期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是抑制我国消费需求增长,加大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预防性储蓄的异质性出发,对海南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偏低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了降低我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强度的建议.研究认为,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和收入差距、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年轻的人口构成和较低的受教育程度是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较低的内在诱...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回顾预防性储蓄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我国城镇数据,从定量角度对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不高,解释了近年来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预防性储蓄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决策中是存在并且显著的,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将预防性储蓄转化为投资性储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1999年6月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591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5%,是自1990年以来同期增幅较大的。在5月下旬中国股市发生“井喷”和第7次存款利率下调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储蓄新增存款额增幅仍偏高,表明调整居民储蓄存款收益率及其他投资手段对储蓄存款分流的难度加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绝大部分的城乡居民储蓄是预防性的,不是投资性的,只要储蓄存款利率不为零,预防性储蓄存款是不会分流很多的。这一现实使得今后中央银行利用降低居民储蓄存款收益率的杠杆来加速储蓄资金分流的力度会越来越小。  …  相似文献   

6.
我国居民储蓄的持续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居民储蓄增长的原因,许多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本文试图从预防性储蓄理论出发,联系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和变革来解释这一问题。该理论认为储蓄的主要动机是预防意外事件,当人们预期未来收入不确定时,就会进行预防性储蓄。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居民预期未来收入不确定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倪克湖 《甘肃金融》2002,(2):3-8,16
一、引言 1995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引导储蓄分流,减轻银行的利息负担,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势头的确得到了有效遏制.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率由1994年的41.54%下降到了1999年的11.64%,下降幅度近30个百分点,下降71.98%,而且这种下降是直线下降,不存在波动.可以说,这次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下降幅度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对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居民消费支出及其作用机制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家庭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支出能够显著促进居民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提高,且对不同类别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系列内生性处理与相关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商业健康保险配置主要通过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水平,缓解由支出不确定性、主观健康不确定性和客观健康不确定性引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促进居民消费支出;(3)异质性分析发现,商业健康保险配置对居民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特征样本家庭中存在明显异质性,在抗风险能力较弱、面临背景风险较高以及所在城市金融可得性较低且受到金融排斥程度较高的家庭中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李博  刘颖博 《时代金融》2009,(7X):52-54
本文使用变系数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通过对各省建立变系数的面板数据模型,着重对我国的高储蓄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降低利率并不能减少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高储蓄在我国是普遍现象,并不存在地区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高储蓄问题由来已久,降低家庭储蓄率、提高消费有助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基于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研究了移动支付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动支付显著降低了家庭储蓄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缓解流动性约束、信贷约束和扩大社会网络是移动支付降低家庭储蓄率的主要途径。此外,移动支付显著降低家庭为应对健康风险、医疗风险、失业风险、收入风险等不确定性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地区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西部地区、四五线城市、农村地区更大。家庭特征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农业户口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中效果更加突出。本文研究为理解中国高储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budget constraint requires that, eventually, consumption must adjust fully to any permanent shock to income. Intuition suggests that, knowing this, optimizing agents will fully adjust their spending immediately upon experiencing a permanent shock. However, this paper shows that if consumers are impatient and are subject to transitory as well as permanent shocks, the optimal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out of permanent shocks (the MPCP) is strictly less than one, because buffer-stock savers have a target wealth-to-permanent-income ratio; a positive shock to permanent income moves the ratio below its target, temporarily boosting saving.  相似文献   

13.
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的正式成立,邮储银行加大力度发展中间业务,开拓工作新局面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结合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谈谈邮政金融中间业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备受广泛关注,对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可针对自身的发展现状,找准发展定位,确立发展模式,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以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G7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七个国家而BRIC是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四个大国,这两类国家对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影响举足轻重,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传统的对比及预测方法建立在绝对数基础之上,受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及汇率的影响,预测误差较大。本文采取独特视角以相对数为基础建立统计模型,对比分析并预测G7和BRIC相对实力及相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变迁,这样不仅消除了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和汇率因素的影响,而且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6.
不确定性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不确定性收入、社会保险的参与情况对中国城镇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界定,并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6)检验了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稳健OLS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的估计结果表明:不确定性收入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可以显著降低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进一步显示:在各分位处,不确定性收入均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强度随着储蓄率分位的上升而下降;而在储蓄率分布的0.5及以上中高分位处,参加养老保险可以显著降低城镇家庭的储蓄率;在储蓄率分布的顶端,参加医疗保险也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杨天宇  朱光 《金融研究》2015,485(11):21-39
资金流量表数据表明,劳动报酬上涨对2008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据此提出了解释国民储蓄率演变趋势的劳动报酬假说,认为2008年以来的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是居民劳动报酬上涨推动的。具体来说,居民劳动报酬上涨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增强了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造成居民储蓄率下降;居民劳动报酬上涨导致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占比上升,企业储蓄率下降;而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占比上升又导致政府增加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支出,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和政府储蓄倾向下降,进而使得政府储蓄率下降。基于2008—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上述假说。基于本文的理论假说和经验证据,我国国民储蓄率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为了对冲储蓄率下降带来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当前稳增长政策的着力点需要由投资数量转变为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8.
杨天宇  朱光 《金融研究》2020,485(11):21-39
资金流量表数据表明,劳动报酬上涨对2008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据此提出了解释国民储蓄率演变趋势的劳动报酬假说,认为2008年以来的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是居民劳动报酬上涨推动的。具体来说,居民劳动报酬上涨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增强了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造成居民储蓄率下降;居民劳动报酬上涨导致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占比上升,企业储蓄率下降;而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占比上升又导致政府增加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支出,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和政府储蓄倾向下降,进而使得政府储蓄率下降。基于2008—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上述假说。基于本文的理论假说和经验证据,我国国民储蓄率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为了对冲储蓄率下降带来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当前稳增长政策的着力点需要由投资数量转变为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