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60年的常态。当前以内外需失衡为代表的经济结构问题再次凸现。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深层原因在于传统体制,其中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滞后是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防止结构失衡需要从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政府效能提高、市场运行优化、科技体制改善等多方面入手,从体制机制上研究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3.
4.
<正>中国在出现产能过剩的同时,通胀压力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却难以削减。出现这种奇特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投资行业结构和投资主体结构出现不均衡,进而加剧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其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为高投资率提供了强有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失衡与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立新 《当代财经》2001,(12):11-13
目前中国经济系统的地区结构状况很不合理,对此可以用地区结构失衡的测度模型来加以衡量,导致我国地区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公平竞争及要素自由流动来实现我国地区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发展战略、金融制度、社会政策三个维度,对影响经济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中选取六个解释变量,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模型,实证考察了1991~2017年中国经济失衡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率、金融自由化(金融管制放松或解除)、美元储备份额对于中国经济失衡具有正向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政府研发资助、社会保障水平对其影响为负。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失衡的影响最大。这些实证发现对于中国治理经济失衡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为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失衡、要素投入结构失衡、空间结构失衡和分配结构失衡。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入手,从内需驱动、创新驱动、均衡驱动三方面发力,明确主攻方向和政策举措。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支撑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要素结构改善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协调发展,以缩小城乡、区域两大差距拓展经济持续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8.
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是所有国家经济政策追求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根本。产业结构的失衡,必然引起经济的衰退。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造成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在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的“残缺”。国有企业的主体-企业家产权的“残缺”以及企业产权交易制度的不健全,分散割裂的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潮 《当代经济》2010,(5):12-14
回顾建国60年来经济发展的道路,屡屡受到结构失衡的困扰,调整经济结构多次被列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文革期间的抓革命促生产,70年代后期的洋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经济高增长与结构矛盾并存的原因与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需求扩张措施拉动经济恢复到高增长状态,但笔者以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所投入的产品结构与出口产品结构不同,因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需求扩张无法有效化解因出口下降所导致的严重过剩。出口部门的严重过剩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扩张,使得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和增长粗放等问题进一步恶化,并产生资产泡沫膨胀等风险。财政金融政策的结构化是当前政策的必然选择。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的结构化,把需求扩大、过剩化解与结构升级协同起来,在保增长的同时把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和动力激活起来,以加快实现中国经济的增长恢复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际间的产业梯度转移更替是中国对外贸易失衡的内在原因,而失衡引发的诸多问题则会削弱中国目前的劳动比较优势。本文探讨了通过产业梯度策略来解决失衡问题并保持长期增长的合理性和现实条件,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的基础,应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逐步转移至中西部,在避免失业冲击的前提下进行产业梯度升级。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国内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研究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多数研究认为,中国区域发展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区域差异稍有缩小,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发展理念、战略和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七五”开始实施的促进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宏观区域战略,在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同时,导致东中西地带性差距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急剧扩大。城乡间、区域间和社会各阶层间差异越来越大,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大量研究,分析了差异的现状、变动趋势、成因,提…  相似文献   

14.
经济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地相互作用最频繁的一个子系统。而经济结构研究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本文在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经济结构进行研究时,首先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结构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指出产业结构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骨架。第三,分析指出空间结构反映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要素的分布格局。最后指出要素流成为联系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媒介,共同构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生育率的大幅下降,特点是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我国人口自身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等,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表现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要符合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其重点不再是保护民族工业,而是培养国际竞争力;经济结构调整应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既不能满足于国内市场,更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注重生产领域的调整等。考虑这一影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应该确立开放的产业发展模式,调整产业政策实现机制,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间协议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张纯威  罗瑞琼 《财经研究》2007,33(10):40-49
文章对造成我国外部失衡的原因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定量分析显示,我国目前的外部失衡主要是内生性和外源性的,是国内外实质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在短期内不可能靠调控政策完全消除,强行消除反而不利于经济稳定运行。面对外部失衡的政策重点在于尽力阻断外部失衡向国内经济传导和对国内经济协调运行构成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8.
土地政策的偏向性对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明显差异,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为避免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失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宏观区域政策,力图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而其中重要政策之一就是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优惠政策。本文将土地要素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各省区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应政策并没有加快地区间经济差距缩小的速度,反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收敛。这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利用土地融资的能力远低于发达地区;在土地供应指标倾向落后地区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土地供应也有差异,较落后的省区市没有获得相应的土地供给倾斜政策红利;落后地区的划拨用地所占比例过大,且相较于发达地区上升较快。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需求不足(包括需求意愿不足和需求能力不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及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导致的农村金融需求不足三个方面。对影响农村金融市场不均衡性成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