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前,新一届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明确提出,要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把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写在湖北"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湖北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基地。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涌现,这些开发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52个国家级开发区星罗棋布在从沿海到内地的大多数省市,为各地的科技进步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和科研基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实力雄厚,教育科技发达,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使上海具备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良好环境与有利条件。本文将就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迅速崛起、政策环境和发展前景等进行研究。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迅速崛起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可追溯到1981年。当时,上海市政府决定在本市西南角的漕河泾地区建立微电子工业区,要以微电子技术为突破口,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1988年,经国务院同意,微电子工业区扩建为上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1年3月,又被确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相似文献   

3.
2005年8月16日,这一天注定将写进历史!经过27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会代表的充分讨论和协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亚市场战略联盟"宣告成立!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次并肩携手"走西口",这是全国惟一的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打,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主体,以中亚市场为拓展方向的战略联盟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以现代化新城区的模式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房健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1988年10月动工兴建,经过五年多的创业历程,现已在3平方公里围内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区的雏形。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热情、高效、至诚、周到的服务,欢迎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合作和建设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毓洲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长春高新技术产业丹友区于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3年被国家科委评为“十佳”丹发区...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发展高新技术带来的技术优势正在减弱,高新技术开发区独有的政策优势正在消失,高新技术开发区优越的发展条件正在被超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已经摆在各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前。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比较优势,对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7.
2011年2月25日,唐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仪式暨建设推进大会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勇共同为唐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宣读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为了纪念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十周年,总结、宣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建设和发展成就,由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企业报社联合主办,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成就交流会,3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9.
襄樊开发区的八大战略襄樊市委副秘书长、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屈启旺位于湖北省第二大城市襄樊市区北部的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1992年11月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二年多来,开发区的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速度快、新型产业不断涌现、入驻企业类型多样化、企业规模大小相差悬殊、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文章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全管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园区发展不同阶段安全管理特点,在园区安全管理工作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方案,以期为高新园区安全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主要载体,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赖以生存的平台.文章从生态管理学的角度以太原高新区为例对我国高新区生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在对高新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结合高新区外部生态环境以及高新区内部资源优势,提出实现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冯步广 《改革与战略》2010,26(8):106-108
南宁高新区是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创新体系的核心和支柱,在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具有产业集群聚集、创新体系完善和服务机制健全等优势。文章认为,南宁高新区应培育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增强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实现与东盟的无缝对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基地,引领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实现蛙跳跨越。  相似文献   

13.
在产业集群能否促进创新这一问题上,存在理论上的分歧。我国国情特殊,产业集群在形成机制上存在一定缺陷,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不确定性。与理论研究相比,国内规范的计量研究十分匮乏。为释疑解惑,利用我国国家级高新区详实的统计数据检验了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与高新区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发现产业集群显著提升了我国高新区创新能力。这一研究结论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金花 《特区经济》2011,(12):119-121
对国内外高技术开发区的基本规律与趋势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国内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即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注重以先进理念引领规划编制工作;政府统一调控土地市场与开发管理;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并注重完善环境;以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未来发展的启示有:加突显城区功能和发展定位;更加突出产业集聚和支撑力度;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更加注重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更加突出国际化和数字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平台,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四川省高新区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并从创新能力、发展质量、开放水平、可持续能力等方面总结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四川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徐代明 《改革与战略》2011,27(8):117-120
高新区与城市的协调互动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发展离不开高新区的引领和带动,高新区发展需以城市的基础条件为依托。文章认为,高新区应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聚集和整合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园区与城市的协同发展。高新区所在地方政府应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和优化高新区发展规划,为高新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促进城市与高新区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5—2013年武汉东湖高新区的相关数据,对研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IFDI)技术外溢效应对我国高科技产业园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选取了人力资本与贸易开放度作为高新区内的吸收能力的衡量指标,以考察这两个因素对IFDI对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新区IFDI对区内的技术创新存在显著地负向溢出效应,而且高新区研发人员比重与I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关联性;而贸易开放度对IFDI对区内的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高新区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凌农业高新产业技术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开发区,示范区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紧紧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资本与知识的对接、科技和经济的融合搭建稳固的支撑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使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取得较快的发展,基本形成了独具示范区特色的产业格局。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示范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而提出示范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及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颖  胡树华  陈波 《特区经济》2012,(9):260-262
在构建了国家高新区竞争力"四力"模型的基础上,从基础支撑力、自主创新力、社会贡献力和国际竞争力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国家高新区竞争力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运用DEMATEL方法定量地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产业集群、人才投入、政策环境、园区开放度和R&D投入是影响高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指出自主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是高新区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并提出提升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绍华 《改革与战略》2012,28(3):111-114
创新型经济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聚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新区理应成为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但其现阶段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文章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新区必须对其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明确主导产业,增强高新区产业协作性及对区域产业的带动促进作用;扩大主导产业规模经济,提升主导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培育发展品牌龙头企业,增强新兴产业发展的带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