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看东亚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亚奇迹的取得是东亚经济在特殊的世界政治、经济背景下实行赶超战略的产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奇迹也是东亚各国政府充分利用了其当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结果.这些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包括:(1)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从全球化中受益,化挑战为机遇,就要注意发挥好自身的比较优势,并通过不断创新使比较优势转化为持久的竞争力。   一、经济全球化为比较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曾说过:“以要素自由流动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正在加速。”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全球经…  相似文献   

3.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欧玉芳 《特区经济》2007,224(9):268-270
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在其追随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即使在贸易理论辈出的今天它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其毫无争议的主流地位。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大概脉络,最后简要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汕头市的环境现状.对其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探讨,提出汕头市应运用其自身独特条件和优势来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理念,是解决传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首先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从技术创新、碳交易、低碳城市以及政策体系四个方面对于低碳经济的体系进行研究;最后站在交通运输的角度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从而为我国未来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也是解释当前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应分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 "两利相对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理论,使每个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成为可能;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要素的丰裕度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格局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7.
以节能环保为特征的低碳经济领域是中日经济关系中最能体现互利和互补性的领域之一.中方拥有广阔的市场资源,日方拥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双方合作将发挥要素禀赋的互补优势,增加企业利润,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进而增进地区收益.低碳产品的外部性,要求在中日合作过程中,协调两国经贸政策,实施政策激励,促进低碳产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粤港发展创新科技产业的优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投资130亿港元发展数码港计划,其基建工程已于9月动工,随后,又启动了沉寂多年的科学园工程和提出兴建中药港,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推进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引起了广东有关方面的极大重视,如何面对香港发展创新科技产业所带来的和挑战,进一步加强粤港双方经济与科技合作,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不过,笔者认为,无论是利用机遇还是迎接挑战,首先比较和认识一下粤港双方发展创新科技产业的优势,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实现安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扩大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浙江、江苏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县域经济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人类发展危机的一种映射,而要解决这种危机就必须解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对矛盾.眼下的全球变暖问题就是一个威胁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发展低碳经济,目的就是要将环境与经济统一起来,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此,治理理论提供了一个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合作的低碳发展路径,其主旨就是要立足于国家的发展阶段,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责任,同时借助社会力量,建立一种低碳治理.  相似文献   

11.
王诺贝  段愿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6):139-142
文章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政策应用争论的系统梳理,从理论脉络上勾勒其基本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各种理论对比较优势原理持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对比较优势的形成原因、作用、内涵等有不同的解释,这是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随经济发展而演变的反映.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现实演变,对于发展中国家利用、转换本国的比较优势,从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本国产业结构、培养国家竞争优势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文轩 《改革与战略》2011,27(9):51-52,75
低碳经济已经在我国全面展开,而我国企业对低碳经营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战略管理层面,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文章论述了基于低碳经济进行战略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战略愿景、战略目标、战略实施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企业战略管理全过程的对策,以期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及其发展路径:一个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昌雄 《科技和产业》2010,10(6):94-98,112
低碳经济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低碳经济及其内涵、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减排的经济成本以及中国实现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覃卫国 《改革与战略》2011,27(11):123-125,132
低碳经济是未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性强、低耗能、低污染等特点,与低碳经济具有高度契合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推动产业向低碳化转型,促进低碳经济的纵深发展。文章认为,在低碳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更加强化低碳发展理念,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低碳制度建设和加强技术创新等途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比较优势理论与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泽宾  陈银蓉 《乡镇经济》2008,24(11):46-49
文章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城市圈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理论分析表明,按照区域间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配置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文章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研究了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武汉市、黄石市在非农建设用地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黄冈市、成宁市农地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分配非农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将是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一国据以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的两种理论,各有其优缺点.绝对的否定或肯定两者中的任意一个,在实践中都是有害的.中国产业结构还不合理,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国力,把两种理论结合起来考虑,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提高我国国际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以绿色金融为手段,如何实现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文章探讨了绿色金融的概念、含义和特征,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了绿色金融的作用机理,论证了绿色金融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了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路径。很显然,绿色金融的实质是利用金融业的杠杆作用,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的日益恶化,促使人类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中国面对"碳减排"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提出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总量中的比例、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范围、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等要求。应该完善可再生能源相关立法,加强法律实施;通过政府积极干预建立可再生能源的主导产业地位;根据能源的自然禀赋条件,建立区域性的可再生能源的产业集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9.
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阐述技术创新的概念、特色及空间架构,分析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郑晶 《科技和产业》2010,10(9):61-64
农地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最接近自然的一环,农地利用与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在对福建晋江的吉隆农场、紫岭农场、鲁东村、运伙村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上述地区的农地利用模式,分别对耕地和林地这两种类型农地的利用新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在现阶段切实可行的农地利用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