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进程中,通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全心全意依靠企业职工的力量,是办好国有企业的根本动力,当前,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围绕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抓好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把广大企业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不断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实现健康发展。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政企不分,责任不明,管理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以及经营者热衷于“寻租”而忽视生产的现实,正是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严重失衡的逻辑后承。本文试图从企业产权与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两方面入手来思考和探讨如何解决国有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乏力的问题一、国企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国从政府干预企业到对企业进行放权让利,再到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以及现阶段正在进行的企业产权改革,对建立和完善国企激励和…  相似文献   

3.
市场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改革观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指出,传统国有企业存在效率不高、职工工作积极性低、资源浪费等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国有企业的机制问题,主要包括软预算约束问题、委托一代理问题,以及信息、激励、企业创新、集权化等固有的低效率机制问题和劳动产权不明晰等。文章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要硬化预算约束,解决委托一代理问题,改革传统国有企业低效率的根本机制,明晰国有企业劳动产权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4.
实现国有企业脱困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企业改革的奋斗目标之一,它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还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国有企业能否走出困境,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当前,党中央确定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期限已迫在眉睫,但纵观国有企业的现状,许多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的竞争中走向壮大,而有的企业仍进退不前,相当部分还走下坡路,甚至破产倒闭。究其原因,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但根本的是内部因素所致。因此,要实现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目标,关键应从根本抓起。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认识到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但对选择何种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分歧甚大。比如:有管理派、环境派和产权派的分别。实际上,由于国有企业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加之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因素也很多,就使得国有企业改革艰难而复杂,我们...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其中,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历时20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已从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涉入“深水区”,进入破难攻坚阶段,触及到改革的核心。在2005年7月12日召开的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曾培炎副总理提出,要把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对于重庆市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十一五”既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显现期,应选准重点突破方向,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国有企业面临重大改革与转型困境。如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实现国有企业的深度发展,任重而道远。人力资源作为国有企业发展的基础与根本,是决定国有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在瞬息万变的经济一体化时代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的长足进步,就必须努力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企业对市场替代的原因在于交易费用的节约 ,而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部交易费用过高 ,扭曲了企业的根本性质。交易费用越高 ,资源配置效率越低 ,企业改革的阻力越大。国有企业改革下一步的方向应是降低交易费用 ,从根本上提升其效率。  相似文献   

9.
一、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制的有效形式改革前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必须根本改革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高效发展,也必须通过改革解决国有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10.
张亚丽 《南方经济》2000,(12):34-36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只有突破在保留企业的国有性质前提下搞“两权分离”的思维框架,实现企业长期剩余索取权人政府向民间的转移,才有可能人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因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元可回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地界定于同一主体是国有企业元法抗拒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11.
林琳 《特区经济》1996,(11):31-32
<正>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这种企业制度可以解决国有企业现存的一系列矛盾.但是,如果仅用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为基础的公司制理论来指导国有企业的改革,而没有从国有制实质上是全民财产的委托代理制这一根本特性出发,解决作为代理者的经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切度问题,也就是国有企业委托代理者风险的防范问题,那么国有企业的改革将无法深化.  相似文献   

12.
李仲秋 《魅力中国》2010,(32):24-24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目前的重要任务,而其中的薪酬改革是影响国有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不足,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衰退必有一场遭遇战。从全国的改革情况看,重庆的国有企业改革可谓独树一帜。2008年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平均利润下降12%,而重庆国有企业则逆势上扬40%,重庆模式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回顾重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解析其国有企业改革策略,对我国其他区域的国有企业改革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选择方向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志祥 《改革与开放》2014,(4):17-17,19
关于国有企业在完善薪酬管理体系和薪酬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工作在许多管理文献资料中已有论述,本文根据薪酬设计工作实践中的典型问题提出一些框架思路进行探讨,为国有企业的薪酬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徐洪岭 《特区经济》2005,(5):149-150
国有企业改革20多年来相继经历了诸如放权让利、实行经济责任制、利改税、两权分立等一系列阶段,但收效似乎并不显著。国有企业原有的活力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其间还出现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因此,党中央及时转换思路,提出了“抓大放小”的经营策略,其目的在于重点抓好500家大型骨干企业,以确保这些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不致大量流失并尽可能提高其保值增值能力。但这种思路只是从企业规模大小的角度来界定,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围绕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不同程度的试点。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再一次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而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总结近几年来理论界和实际操作的情况而言,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盲点,以引起我们在以后的改革过程中认真研究和对待。  相似文献   

17.
一部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力作———评叶祥松著国有企业改革刘开云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来为中外经济学界所瞩目,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无穷魅力的研究领域。从国有企业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开始,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就一直关注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许多有益的理论见解、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多年来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国 有企业改革之初采用了产权改革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针对产权改革暴露出来的弊端与不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心转向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但这仍然无法改变中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诸如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引入市场机制这两种路径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创新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沿着管理创新的改革路径实践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弥补前两种改革路径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路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被纳入民营化序列。与此同时,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这一领域的改革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股份制改造还是国有股减持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我国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正处于瓶颈状态,需要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决定,今年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江总书记在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明年必须切实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这是在通观改革和发展全局,分析经济工作主要矛盾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国有企业改革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与成败。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魄力,加快和深化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贯彻江总书记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经贸工作会议精神,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加快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是摆在各级经贸委面前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就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配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讲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