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立了以固相萃取(SPE) 、 气相色谱2三重串联四级杆质谱法(GC/ MS/MS) 测定饮用水源地中 15 中有机氯农 药残留的方法。用 Bond Elut C18 固相萃取柱净化富集水样, 优化色谱和质谱条件参数, 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 定性、 定量分析。该方法对饮用水源地水样中的 15种有机氯农药回收率为 70 1 3%~ 12715%, 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 0 16%~ 1212%; 检出限范围为 0 1 08~ 0 138 ng/L, 满足饮用水源地痕量有毒有机物监测的需求。用该方法测定 天津市某重要饮用水源地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状况, 结果表明该水源地水体 15 种有机氯农药中, 除六六六 和 p, pc 2DDD、 p, pc 2DDT 外, 其他几种有机氯农药均未检出。三个监测站点中, 15种有机氯农药总量从高到低依次 是入库、 库心和坝前, 分别是 1 1 85 ng/L, 1138 ng/ L, 0 1 96 ng/ L。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2002) , 该水 源地表层水体中 15 种有机氯农药均不超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2.
传统提取土壤、固体废弃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方法为索式提取,但该方法存在耗时长、有机溶剂用量大等缺点。近几年兴起的快速溶剂萃取法虽然用时短、耗用有机溶剂少,但也存在着仪器设备价格昂贵等缺点。不利于全面推广。文章就采用低污染有机溶剂对底质进行萃取,并引入了铜处理及弗洛里硅土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对多种有机氯农药的分离度较好。  相似文献   

3.
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不同环境介质中有机氯农药( OCPs)的污染水平及其特点,并分析了其存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我国水体已普遍受到OCPs污染,其中大亚湾和海河等部分水域污染比较严重;沉积物中OCPs大多处于较高的生态风险水平,厦门西港等地污染比较严重;土壤和大气中OCPs含量较低,污染生态风险较小;生物体中OCPs含量也较低,但长期食用仍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4.
有机氯农药都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毒性、持久存在性和生物蓄积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都构成巨大威胁.珠江流域曾大规模使用多溴联苯醚和有机氯农药,为了解珠江水质受其污染的程度,对丰水期和枯水期珠江八大出海口门水体中的有机氯农药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采样断面水体中有机氯农药普遍存在,含量随季节变化显著,枯水期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含量明显高于丰水期.有机氯农药污染普遍,但程度轻,能满足我国水质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5.
《人民黄河》2019,(12):39-42
黄河泥沙是华北冲积平原的主要地层构造成分,是黄河淤地造陆的主要来源。黄河下游长期维持的单股河道输沙方式,存在防洪安全和泥沙造陆之间的矛盾。维持下游河道堤防现状条件下,新增输沙通道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结合管道输沙实践,描述了中下游沿河两岸管道输沙系统布置方式,对实施中涉及的工程规模、挟沙量、流速、输沙成本等要素作了简略计算,远距离输沙通道设计年输送沙量4亿t,水流含沙量300 kg/m~3,流速2 m/s,输沙成本22.86元/m~3。  相似文献   

6.
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科技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综合利用实际情况,针对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提出在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综合利用中需要研究的科技问题.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指标体系、协调的水沙关系塑造、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治理、水库泥沙处理技术、水质监测及污染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等;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涉水科技需求包括灌区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能源重化工基地节水保水关键技术、水轮机防磨蚀技术等.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进的Ruttenberg连续萃取法对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进行磷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总磷以无机磷为主;弱吸附态磷和Fe结合态磷的含量不高,自生磷和碎屑磷合占总磷含量的89.41%~96.11%;难溶有机磷含量变化不大,与有机质的变化趋势相同;弱吸附态磷、Fe结合态磷、无机磷3种较易被生物利用的形态磷虽然只占总磷的9%左右,但这部分磷参与生态循环,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漓江桂林市区段蚂蝗洲及瓦窑村漓江右岸两处取沉积柱作对比,分析了两处沉积物的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以六六六(HcHs)与滴滴涕(DDTs)为主。计算其含量分别为0-18.8ng/g、0.13~20.7ng信(蚂蝗洲);0-76.2ng/g、0~7.02ng/g(瓦窑村)。研究表明,近年来桂林市区段下游的瓦窑村漓江右岸受到HCHs的轻微污染,可能有农业林丹的投加;而上游蚂蝗洲附近大量餐饮小店的食物残渣无序排放造成了该区域范围厌氧环境,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数据显示,漓江桂林市区段HCHs、DDTs主要来自历史残留的工业污染物。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了解岳阳市地下水有机氯农药(OCPs)污染状况,利用2008年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数据,对地下水OCPs的浓度水平与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OCPs总检出率为72.2%,其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的检出率分别为72.2%和22.2%,七氯、六氯苯(HCB)和五氯酚(PCP)未检出,ρ(OCPs)的平均值为0.0352μg/L,其中ρ(HCHs)为0.023 2μg/L,占65.9%,ρ(HCHs)和ρ(DDTs)的最大值分别为0.0809μg/L和0.1590μg/L,均明显低于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 OCPs污染状况呈现出水田与城区污染水平大于旱地大于林地、岗地污染水平大于平原大于低丘、潜水污染水平大于承压水的特征。尽管岳阳市地下水OCPs污染程度较轻,但考虑到OCPs的难降解性和毒性在生物体内的逐步累积放大性,应对今后岳阳市OCPs的污染趋势加以重视,加强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  相似文献   

10.
根据黄河中下游降雨洪水泥沙特性,采用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模糊聚类法、分形分析法、圆形分布法等多种方法,对黄河中下游主要洪水来源区和控制站降雨、洪水、泥沙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期点识别。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汛期洪水泥沙不仅在时间上有较明显的多分期特点,而且在空间上也有显著的分期时间差异。经综合分析,确定潼关、花园口站汛期洪水分期点为9月10日、10月10日,三门峡—花园口区间汛期洪水分期点为8月20日、10月10日。  相似文献   

11.
马子普  吴保生  沈逸  薛源  覃超  汪舸 《水利学报》2024,55(4):468-480
为揭示黄河下游河道的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及分布特征,对黄河下游1952—2021年间共70年的河段实测冲淤量数据进行了系列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黄河下游河道存在7种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其中全线冲刷、全线淤积、上冲下淤、上淤下冲等4种为基本模式。上淤下冲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孙口附近,上冲下淤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游荡性河段。各模式对河道整体冲淤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两边冲中间淤模式对冲刷量的贡献率最大,全线淤积模式对淤积量的贡献率最大;(2)1952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沿程冲淤分布模式的变化过程可分为1952—1959年、1960—1985年、1986—1999年、2000年后共4个阶段;(3)各河段冲淤量大小以0点为中心近似呈偏态分布,冲淤量在多年尺度下具有沿程减小的趋势性特征以及“冲久必淤、淤久必冲”的周期性特征;(4)各河段整体冲淤发生年数差别不大,反映了河道冲淤的平衡趋向性;70年内淤积于黄河下游河床底部的泥沙有一半左右被冲走,花园口到孙口河段的累计冲淤量接近下游总冲淤量的8成,孙口以下河段很小;(5)全线冲刷模式为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的主要冲淤模式,小花段前期淤积的泥沙基本被冲完,夹高段、高孙段及孙艾段仅冲走了前期淤积泥沙的二到三成。研究结果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的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分析了冲淤分布特征,有助于深化对下游河道冲淤现象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为得到黄河中下游水闸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变化规律,并揭示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利用43座水闸现场安全检测混凝土强度和相对应碳化深度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中下游水闸不同构件的混凝土碳化深度以及不同地区、不同设计强度混凝土碳化深度与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水闸碳化深度自闸底板起随相对高程增加而变大;13~51 a龄期内,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8的混凝土比C13混凝土抗碳化能力强;黄河中下游不同地区的水闸混凝土强度增加量均随着碳化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由此可见,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其抗碳化能力越强,且随着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增加,混凝土强度增加量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下游历史时期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叶青超  师长兴 《人民黄河》1994,17(2):17-22,30
从流域系统角度,论述了黄河集水盆地,干流输沙通道和河口三角洲三个子系统的特征,沉积环演变,沉积结构及沉积规律,相应地计算出中游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和下游花园口至利津河段的沉积速率。前者人三国至1960年年平均沉积厚度为0.021m,其中1573-1960年增大到0.031m;后者从1855-1954年的年平均沉积厚度为0.06m,1954-1959增大到0.14m。以上研究成果对研究今后干流枢纽开发和  相似文献   

14.
《人民黄河》2016,(7):44-48
针对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形势,基于黄河下游河段概化图并综合考虑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建立黄河下游多目标河段优化配水模型,选用线性加权和法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虽然各河段缺水率略有差异,但河南、山东两省总缺水率相等,并且各重要节点的流量都在适宜生态流量范围内,证明所建立的黄河下游多目标河段优化配水模型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人民黄河》2013,(12):24-26
利用量纲分析原理讨论了黄河中下游河道各种水力要素及边界条件对推移质输沙率的影响,建立了反映河床形态因子的综合无量纲水流强度指标,同时分析了各水流强度指标与推移质泥沙输移强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无量纲综合水流切应力指标和无量纲综合水流功率指标均与推移质泥沙输移强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在水流强度很低、无量纲水流功率综合指标W*2<600时,水流功率综合指标与推移质输移强度的关联度有一定的波动性;随着水流强度增大,无量纲水流功率综合指标600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水资源空间配置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同倍比配水,按权重配水和用户参与配水等多种方法,综合解决黄河下游水资源空间配置问题,同倍比配水简单,实用,按权重配水考虑了土壤墒情,预报降雨,作物综合缺水敏感指数等主要配水影响因素,具有科学性,用户协商配水考虑了用户参与,可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决策支持。由于考虑了水流传播时间影响,因此河段配水模型实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小浪底大坝以下至山东阳谷县陶城铺之间的黄河河段,是黄河下游从逐步形成到具有明显特征的“二级悬河”河段,其中长约163km的东坝头-龙湾河段已全线形成“二级悬河”。“二级悬河”的基本形态是主槽平均高程高于滩地平均高程,具体可分为突变和渐变两种形态,突变形态的水道两侧滩唇部位明显高于滩地,渐变形态的水道两侧滩唇部位较高、向背河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8.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与传统分析方法,采用改进的BP网络算法,利用黄河陕县水文站531 a天然年径流时间序列,建立了黄河中下游年径流长期变化的BP网络预测模型,并以此模型对2001—2050年黄河中下游天然年径流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①中下游天然年径流在未来50 a变化的大趋势是丰水时段比枯水时段略占优势,要经历2001—2020年相对丰水时段、2021—2026年相对枯水时段、2027—2037年相对丰水时段及2038—2050年相对枯水时段;②黄河中下游与上游的天然年径流变化的大趋势基本一致,但中下游出现连续枯水时段的时间较上游长。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的岸滩侵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下游的滩岸侵蚀相当严重 ,尤其在游荡型河段。本文首先提出了滩岸侵蚀的概念及其侵蚀速率的定义 ,同时提出了利用现有水文观测资料研究滩岸侵蚀速率的方法。然后以三门峡水库建库前和蓄水拦沙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滩岸侵蚀情况为例 ,讨论了滩岸侵蚀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后以实测资料为依据 ,经分析得出了不同河段滩岸稳定性系数及其侵蚀速率的变化范围 ,并建立了滩岸侵蚀速率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