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主要包括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政策、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毛泽东国际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演变得失,把握其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的自主性和务实性原则,对于我们在全球化条件下,正确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主要包括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政策、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毛泽东国际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演变得失,把握其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的自主性和务实性原则,对于我们在全球化条件下,正确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在1919—1928年这一时段,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受制于外国列强,尤其是来自于邻国日本的对华侵略扩张,使得中国大量主权旁落,政府的外交举措亦常常损及国家利益。在这种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国民的外交参与意识得以激发,同样,以中国商人团体为主的民间经济外交意识也因此继续强化。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跃成为债权国、国际收支的顺差国,且民间资本也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几乎形成对中国市场的独占地位。但是,随着对中国市场的扩张这一过程,也面临着两个严峻的问题。一是日本与西方列强围绕中国市场上的争夺日益尖锐化,二是中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反日高潮。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商人团体积极展开了对华的民间经济外交,以摆脱实业界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何茂春 《中国报道》2012,(11):22-23
近年来,中国涉外经济贸易争端不断升级,经济外交系统的交涉能力、争端解决能力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中国经济外交在商务部牵头、各大部委的协作下,构筑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防线。  相似文献   

5.
今天东亚安全持续变化的核心问题是中美关系性质的变化。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已经从传统的双边议题导向型的关系,转向了以在东亚地区的地缘战略、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影响力为导向的竞争关系。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已经实质性地转移到了亚太地区。为了保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外交与经济等领域的主导地位,"锁定"中国作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竞争者"的针对性战略步骤正在不断推进。地区安全秩序究竟将如何演变,亚太国家如何重新接纳或者对待已经变成区域战略利益竞争性关系的中美两国,整个亚太区域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国外交必须站在中美关系发生"质变"的这一新高度,对中美关系和中国的区域外交进行及时和战略性的调整,理性而又务实地规划和执行中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主动、积极和建设性地塑造东亚安全的新秩序,这对重建中美两国战略互信、在竞争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规范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的后发展国家:国家认同遭遇“去中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过程中 ,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后发展国家面临着“去中心化”的威胁 ,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国家认同与国家安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对公民而言是认同危机 ,对国家而言则是安全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后发展国家不得不同时完成构建民族国家和融入全球社会这两大任务。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先后经历了两次外交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其核心是从屈辱外交向革命外交转型,目的是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国家主权独立和尊严。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了中国外交的第二次转型,中国外交从革命外交向发展外交转型,目的是为中国现代化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随着中国日益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作者认为,中国外交需启动第三次转型,其核心是从发展外交向领导外交转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成为扮演建设性领导者角色,但中国不会挑战或者取代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角色,而是从中国国情和能力出发,在全球经济和社会问题上努力做一个建设性领导者。  相似文献   

8.
张旗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4):103-121,158,159
人道主义干预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有一些变化。作者从中国外交理念、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和国家利益三个维度来解析这种变化。冷战结束以来,这三个维度的因素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们在特定时空下的交错互构塑造了中国的行为逻辑,由此导致中国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迥然不同。具体而言,当危机涉及中国核心或重大利益时,中国将捍卫自身利益,反对强制干预。如果不涉及核心或重大利益,中国将采取灵活的应对政策:在人道主义干预规范认可度高的阶段,中国倾向于遵循国际规范行事;在干预规范认可度低的阶段,倾向于从自身外交理念出发设定立场。中国外交理念从"韬光养晦"、"负责任大国"到"奋发有为"的转变,对其在人道主义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和介入力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道主义干预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有一些变化。作者从中国外交理念、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和国家利益三个维度来解析这种变化。冷战结束以来,这三个维度的因素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们在特定时空下的交错互构塑造了中国的行为逻辑,由此导致中国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迥然不同。具体而言,当危机涉及中国核心或重大利益时,中国将捍卫自身利益,反对强制干预。如果不涉及核心或重大利益,中国将采取灵活的应对政策:在人道主义干预规范认可度高的阶段,中国倾向于遵循国际规范行事;在干预规范认可度低的阶段,倾向于从自身外交理念出发设定立场。中国外交理念从"韬光养晦"、"负责任大国"到"奋发有为"的转变,对其在人道主义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和介入力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35年前后,中国的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过美国。中国的发展目标是经济规模超级大国而非综合超级大国。中国的长期发展面临诸如台湾问题、美对华战略问题与和谐发展问题等的困难和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现在和未来中国在国际舞台要发挥的作用,合作、和谐是其崛起和发挥作用的模式,多边外交和发展外交是其作用的领域和形式。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维护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和发展,通过联合国相关活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各种犯罪活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发展援助和扶贫开发,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上,中国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合作和谐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57-81,157,158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2.
“中”的思想遍布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它根源于中国的自然国情,演变与丰富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于如何定义“中”,作者在提出其基本内涵之后,从中原、中庸、中道以及“中间主义”等维度对“中”进行延伸理解,以实现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概括。总结来看,“中”体现了中心、平衡、道德、全面、稳定等状态。对于“中”的表现,可以从中国地缘政治、外交及内政等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相联通的视角来综合把握,尤其需要对中国外交的“中”进行系统分析。同时,作者把“中”与西方的“制衡”一词进行比较,进一步体现了“中”的独特价值。如何理性看待“中”在中国内政外交中的优势和难题,其实就是如何摆正“中”的位置、逐渐走到“中”的位置进而发挥“中”的最大价值。今后,中国发展将继续在“中”的道路上前进,即通过不断改革来释放内部压力与促进更好的开放,进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稳中有进”。中国将在不断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克服自身不足的道路上创造人类发展的更大辉煌。  相似文献   

13.
国际体系作为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是中国实施对外政策的环境与舞台。在国际体系中,身份是决定中国的利益、立场和实现利益之途径的一个基本因素。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在当今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大国"。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参与国际互动有迥异的机制与结果,因此中国面对着双重身份的困境。事实上,中国被赋予的"大国"形象和外部世界针对中国所开始的权力政治互动,已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凸显了消极的影响。要破解这一困境,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主观上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不同互动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恰当解决客观上两种机制并存所带来的困扰。在对外关系中,中国需要应对国际体系所内含的权力政治、国际制度与观念建构等主要影响机制,适宜地开展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中国只有利用体系的系统效应,趋利避害,处理好实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资源类境外投资国际宏观促进机制在资源外交、国际法律、联合反恐及国际军控等方面尚存在诸多弊端,不足以真正有效促进中国资源类境外投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基于此,我们必须采取如下措施完善中国资源类境外投资国际宏观促进机制:一是持续改善资源外交,奠定良好合作基础;二是完善相关国际法律,创设稳定国际规则;三是强化国际联合反恐,提供有效安全保障;四是妥善应对国际军控,营造世界非战环境。  相似文献   

15.
400年的现代国际体系是一个西方国际体系。历史上由于西方的兴起,欧洲或西方的政治制度、国家利益与霸权排他性地塑造了现代国际体系,深嵌的西方权力一直是该体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现在,随着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现代国际体系已经进入转型的前奏阶段,"西方的衰落"和"东方的兴起"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国际体系是一个后西方国际体系。在后西方国际体系中,国际政治权力正在东移,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标志着东方正在回归国际体系的中心,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群体性衰落,为西方世界向东方世界的权力让渡创造了条件,虽然权力让渡会导致国际体系产生某种紧张状态,但总体上国际体系不会失序,因为新兴经济体的意图在于和平渐进地改变世界权力的结构,同时反体系的革命会造成争霸战争的历史悲剧重演。显而易见,资本主义性质的世界市场仍然是后西方国际体系的一个遗传基质,西方权力持续弱化和东西方地位渐趋平衡将成为后西方国际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正在走向一个没有霸权、力量相对均衡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6.
议题是外交的核心概念。国际政治即是议题政治。当前国际政治中,议题即是一个权力工具,同时也是追逐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议题的设置,反映着国际政治中权力的分配状况。有效地开展议题外交,根据本国利益对国际政治议题进行设置、诠释、引导乃至控制是现代国家谋求战略利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议题及其在国际政治中重要性的缘起进行分析,力求识得议题外交"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7.
周琳 《特区经济》2012,(6):237-239
现代国际私法的实践表明,意思自治原则已在法律适用的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采纳,从经济学成本收益理论和交易理论分析,它不仅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还存在相当的合理性。但国际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并不是彻底的自治,它依然要受各国国际私法的规范和调整,"限制"不等于"抑制",它依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8.
田野  张晓波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93-111,158,159
政治经济学文献表明,通过将货币政策交给具有独立性的中央银行来管理,政府可以增强货币政策承诺的可信性。但是,具有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在政治过程中也构成了一个否决行为体,从而有可能限制国家(政府)的自主性。根据"结构导致的均衡"的分析视角,如果国家偏好与中央银行偏好不一致,何者可以转化为权威性行为将取决于该国的政治制度。在国内政治制度的变革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制度与国际谈判来改变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既有均衡,并使这种均衡朝着增强国家自主性的方向演变。作为世界上独立程度最高的中央银行之一,德国联邦银行担心欧洲货币合作会干扰其维护国内币值稳定的目标,更不愿通过放弃本国货币马克来推进货币一体化。但是,德国联邦政府通过其在国际制度与国际谈判中享有的信息优势与合法性,克服了德国联邦银行对欧洲货币合作的反对,推动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和欧洲货币联盟。  相似文献   

19.
贸易政策是政府与产业界博弈的结果。政府是商务外交的主体,产业界是商务外交的关键角色,欧美产业界以商务外交策略参与政府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从而实现其国际化目标。中国产业界应当加强与政府的商务外交合作,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商务外交获取政策优势,推动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经济外交凭借经济性、和平式和高效率的特点,被许多国家、政府和组织运用到对外政策当中。中俄两国在发展国内经济和摆脱国际经济困境的双重考验下,选择和采用了经济外交,并不断扩展和充实经济外交的目标。经济外交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而中俄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也促进了两国经济外交战略目标的实现。但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尽管中俄两国在彼此经济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很重要,且这种重要性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但并不居于首要地位,经济外交仅是两国处理国家关系的一个手段,是总体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一些现实因素也影响着两国运用经济外交发展两国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