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央政府实行国债转贷政策,实质上是对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发债筹资政策的一种替代方式。与中央无偿拨付地方使用的国债建设资金比较,转贷资金具有明确的信用本质和直接的效益本质。因此,针对转贷政策下国债资金特质改变,对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做出适应性调整,使之与管理需要相匹配,已成为地方政府对国债转贷资金实施效益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控制国债规模,防范债务风险,对于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意义重大。本文从介绍国债规模监测指标体系出发,对我国国债规模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得出从财政承债能力来看,我国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指标都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财政债务重负不堪忍受,国债风险较大。为此,从控制财政赤字等角度着手,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债务依存度、债务总规模和政府的隐性债务等指标分析得出,我国现有国债规模适度,发债空间有限.国债政策效用的充分发挥必须要注意防范国债的挤出效应和规避财政风险.近期积极财政政策的走向应是减税以刺激民间投资需求;加强项目监管,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税式支出应重点放在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上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具有两大属性,一是实现财政逆周期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二是政府投资的融资工具.专项债在实际运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风险隐患,主要表现有与地方基建融资需求的匹配度不够、与土地市场不确定性叠加的风险、显性债务隐性化的风险以及与PPP融合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基于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继续发挥专项债对稳增长的激励作用,探索专项债与PPP的搭配使用方式、优化专项债分配结构、建立专项债的全面风险报告制度、完善专项债的绩效管理制度、推动专项债的市场化运作.  相似文献   

5.
从变化趋势来看,如果不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有效控制,债务风险将危在旦夕;从区域分布来看,除北京、上海、天津和海南外,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表现为"权、责、利"关系失衡,包括债务权力缺失、债务责任不清和债务利益扭曲。纠正这种失衡的核心是防止地方政府债务私人利益侵蚀,实现地方政府债务行为"忠诚"地为公共利益服务。为此,抓住债务"权、责、利"关系是构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治体系的关键,具体包括:一是确定赋予地方政府债务权力的时机;二是基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设计地方政府债务责任约束体系,解决新增债务、无效债务和逾期债务膨胀问题;三是提出实现地方政府个人利益向社会利益收敛的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特别国债是针对特殊事项而专门发行的国债产品,与一般国债相比,其审批和发行更为便捷,资金募集更为迅速,预算管理更具弹性,资金投向也更为明确,有利于快速弥补财政资金缺口,有效应对突发危机或处理特殊事项,但也存在冲击市场流动性、增加国家债务偿付风险以及破坏债券定价机制等潜在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行的前三次特别国债主要是为国有金融机构注资,发行方式从单期发行向多期发行、从定向发行向定向发行与公开发行相结合演进。抗疫特别国债是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全额公开发行的特别国债,其政策框架整体审慎,资金投向明确,有利于更有效地防控疫情和快速恢复经济;同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全额公开发行,也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国债收益率短期内较大幅度上升。特别国债政策的应用,应注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稳定短期流动性,引导中长期利率,匹配总量性与结构性,统筹常规政策的有效性边界与非常规政策的应急性适用,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同时,特别国债资金的投放应体现时效性、针对性和结构性,要加大风险管控力度,完善资金投放监督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充分发挥特别国债资金的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7.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外在压力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需求,利用公共债务成为地方政府的趋同选择,但其风险也不容忽视。本文以2015-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为研究对象,依托全生命周期理论和风险危机传染理论对其进行博弈分析,发现在地方政府专项债运行流程中有风险隐患,审计在预警及化解多重风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揭示专项债风险的运作模式、方法程序、实务应用中存在不足。为稳定金融市场、降低地方政府专项债在借用管还中的单一风险,避免多重风险交织集聚,从识别苗头、评价风险、协同监督、联合阻断的流程重构审计治理框架,以期为监管部门防范风险及治理地方政府专项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不仅规模庞大,而且结构分散,且由于缺乏统一的地方债务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地方政府债务实际上处于失控状态。针对此现状,应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以此来促使地方债务透明化、增强对地方财政行为的约束力。此外,还应建立相对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架构及地方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债务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并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换以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相似文献   

9.
表面上看,中央财政实行国债转贷,似乎仅仅是国债投资资金运作方式的改变,但是,只要对这一政策作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转贷政策在改变政府信用资金运作方式的同时,还引发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的制度性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拓展政府债务融资空间 启动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债融资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国国债规模陷入了“财政债务重负和国民应债能力宽松”的悖论之中,不能仅仅依据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地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及居民储蓄率较高这些指标就简单地断定我国国债市场容量与发行空间;两全其美的出路是在振兴财政和优化国债结构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债务融资力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债规模的统计分析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当前经济状况的影响,我国国债存在着财政本身的债务重负和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的矛盾,致使我国国债规模管理存在着严重的风险性,有可能导致债务危机,进而引发财政危机。因此发现、预见和预 防债务危机,合理确定未来几年我国的国债发行政策取向应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国债是财政政策的重点实施对象,对拉动经济增长起了积极作用,但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势必会相应加大政府的偿债风险。国债风险的大小主要通过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和国债偿债率三个指标来衡量。努力降低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稳定国债负担率是防范国债风险,更有效的利用国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这样才能迎来国民经济的新一轮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大,加上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政治激励的负面影响,以及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政策,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利用“资产净值”分析后发现,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资产净值”为正,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尚可持续,但债务风险依然存在。因此,地方政府应当防止债务规模持续扩大演变成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14.
自 1998年开始我国连续 5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这一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对这一结果 ,国内学者说法不一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问题上。本文着重说明积极财政政策要想淡出 ,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政府应拿出一整套的政策措施 ,保证这三个条件的实现。只有这样 ,积极财政政策才有可能顺利淡出。  相似文献   

15.
熊鹭 《西部金融》2011,(6):43-45
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已连续多年居发达国家之首,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增长之中.通过分析日本的债务困境,对我们有几点启示: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二是通缩环境中要有意识的控制政府债务规模;三是经济危机过后要警惕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16.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自2009年开始爆发,至今仍然在继续并有着向世界范围扩展的趋势。通过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一系列原因,并基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视角,对美、日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认为美、日两国由于具有欧洲国家不可匹敌的经济实力、对主权债务的可控性相对较强、两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能有效减轻债务负担,因而可以幸免于主权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后我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出现了梗阻,所起的作用远不尽如人意。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一个间接货币政策工具。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体的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依托,也是货币政策效应发挥的基本通道。我国国债市场在规模、流动性等方面发展滞后,仍是一个不成熟、不发达的市场,这使得1997年后我国“积极的”货币政策传导产生梗阻,严重抑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提出资产负债率区间这一概念,并利用2000年上市公司的主要经济指标对资产负债率区间与财务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企业财务能力与资产负债率区间呈倒“U”型关系,理想的资产负债率区间应为40%~60%。  相似文献   

19.
三元悖论揭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体系内部所蕴含的矛盾,为宏观调控当局的政策选择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一些国家经济固有的缺陷凸显出来,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就是因为制度设计的缺陷导致的,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其政策组合的选择。而我国今后的政策目标应该是增强汇率弹性,促进资本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20.
在有关论述政府债务经济效应的理论中,李嘉图等价定理提出了和凯恩斯主义不同的观点。通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是否成立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目前经济转型阶段,尽管李嘉图等价定理不成立,但它提醒人们注意在使用财政赤字政策时,政策工具使用的限度,因此李嘉图等价定理对我国的财政政策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