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视角,运用2010年全国2258个县域统计数据,从全国县域和东部、中部、西部县域的角度,实证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全国县域的角度来看,县域区域经济发展每提高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0.7737%的贡献,相邻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空间上的互动效应;从东部、中部、西部县域来看,东部地区县域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空间互动效应作用明显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制定区域性的相关政策,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西部、中部地区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及城镇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现有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吸纳;另外,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机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流向和产业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范围表现为省内就近转移和跨省异地转移并存,并更多倾向于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地域流向主要表现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尤其是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集中.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多数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生活服务业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  相似文献   

3.
广东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四化"背景下,针对近年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用工荒、招工难"等问题,本文在分析2003-2012年广东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就业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基础上,根据该十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获得了广东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关联影响规律,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质增效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地区结构的调整;加大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引导力度;重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新趋向推动培训工作转向就地就近服务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从主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逐步转变为向东部地区和劳动力转移输出所在地内部同时转移。一是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力度的加大.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劳动力转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流向主要表现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在劳动力异地转移过程中,流动的劳动力同时实现了乡城迁移和产业转移;农村人口的非户籍迁移是主流,形成“候鸟式”劳动力迁移模式,东部对中西部地区总体上尚未形成明显的选择性移民倾向。  相似文献   

6.
深入研究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1.19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1.48亿人,扣除重复计算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在2.1亿人左右.今年上半年,外出劳动力同比又增加867万人,增长8.1%.从结构看,外出劳动力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平均年龄为31.3岁,男性占6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高1.3年.从流向看,主要是中、西部流向东部,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占87%.农村劳动力转移,既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就业结构不平衡,就业压力大。要突破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瓶颈,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建设。本文以欠发达地区湖南邵阳市为例,探讨了邵阳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及特征、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及劳动力市场社会服务体系等,并从政策上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建设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和非农业部门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天津人口分布与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收入结构等方面出发,对天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展开分析.经分析发现,天津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呈现出兼业性、区域性特点,并由于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技能的缺乏,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互动影响,也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流动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促进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动的新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讲 ,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农村非农产业不发达 ,农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为农民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较少 ,农村剩余劳动数量多。农民外出打工逐渐成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就业的主要形式。本文通过对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的实地调查和利用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资料 ,分析了这几年来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新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为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供依据。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基本状况近年来 ,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数量逐年上升 ,无论是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农民理性行为分析框架下,吸取Carrington模型的分析思路,从理论分析中得到启发,认为城乡收入差异、农村劳动力流动性以及农民在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集聚效果应该成为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随后,笔者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作了经验检验,得出了有益的结论:从农民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上看,城乡收入差异并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在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转移就业呈现出大规模集聚的趋势,同时,这种由地区就业集聚所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对农民外出就业的帮扶效应则显著地影响着农民的就业行为。由此,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转移动因、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家庭财富由于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异质性而存在巨大差异。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RIF-Gini回归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劳动力转移率对农村家庭财富不平等的作用呈"U"型关系,劳动力转移率超过拐点值59.07%会加剧农村财富不平等,并且劳动力转移对中下层收入家庭的财富效应大于中上层家庭;(2)考虑转移就业的异质性后,"创业"明显提高了平均家庭财富,但同时也使财富差距扩大。"正式工作"和"临时工作"对不平等的影响仍呈"U"型关系,对应的拐点分别为53.1%和62.61%;(3)在地区差异和时间趋势上,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转移就业更容易加剧家庭财富不平等。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就业"(正式工作和临时工作的合并)对应的拐点逐年上升,然而"创业"对应的拐点平稳下降,这表明"创业"给家庭带来的财富效应在增强,而"就业"的财富效应在减弱。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率会随着贫困深度的增加而加速下降,这导致最贫困的一部分家庭并没有享受到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改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在稳步进行,我国正处在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振兴崛起的脚步,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会受到国情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由于区位因素的影响,我国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地区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般,而西部地区发展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这种格局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如何平衡好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会决定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只有协调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才能使我国更快地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因此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新乡县目前有农村劳动力16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0万人,而且每年都要新增劳动力0.4万人,而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只有6个,培训任务十分艰巨,加之一些地方认识不到位,工作进展不平衡,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不大,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不稳定性.如何有效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卓有成效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系统培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角度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数据及其对城镇化影响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是不同质的,未来需要积极推进城镇化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在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几个重大问题,即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深入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扩大就业为目标,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高城镇的人口和产业密度;以农业为侧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城乡两个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出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调整城镇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优化城镇区域布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消化城镇化成本,增强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历危机冲击下的被动返乡.在经济缓和后,部分经济发达区域又出现"用工荒"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反复性被供给不足问题替代,但农民工就业的脆弱性仍然存在.为分析劳动力供给波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本文对劳动力供给现状进行调查,从返乡农民工就业决策、困境与经济考量视角展开分析,进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外地劳动力向乡镇工业发达农村转移,是发达地区乡镇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发达地区乡镇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造成这种流动的三个基本原因或条件是:①农民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愿望;②劳动力输入地社区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快于社区内劳动力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③社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向乡镇工业发达农村的转移、流动,体现了某些新的趋势:①发达地区乡镇工业的发展已进入有资金、缺劳力,只有招到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山东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动者的家庭规模、家庭身份、年龄、受教育年限,农村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劳动者的务农时间、外出就业的收入和外出就业的目的,都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异地就业方式选择的重要变量.我国要解决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就目前来说,应该通过发展农村要素市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生活的期望值和把农村劳动力从家庭的羁绊中解放出采等措施以增加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的供给;从长期看,政策着力应该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相对减少对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东部地区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后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浙江省为例的研究表明,劳动资源供给总量将继续增长,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会持续加剧,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二者的互动发展、第三产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对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政策评估,可以发现,统一的城乡社会发展政策、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专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应该是东部地区工业化中后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