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进程政策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需要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进程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转变的有利时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速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培育农村劳动力大容量转移和市民化载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相比仍显缓慢,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足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新型城镇化可有效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受教育水平、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因此,发挥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力度,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转移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各地围绕推进城市化和破解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市民化进程,全省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市民。2008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双转移战略,  相似文献   

5.
风险、不确定性与社会资本对促进农民工迁移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新会 《经济论坛》2008,(9):127-130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农村地区发展的层次、农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城乡社会制度的衔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6.
城郊失土农民就业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民市民化、就业非农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扩张,把周围城郊农村农民大量融入到城市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之中,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但是,城市化同时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郊区农用土地被大量征用,城郊农民因城市化失去土地这一赖以生存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条件。尽管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的扩张,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但由于郊区农民特殊的经济、地理和社会背景,许多失土农民未必能…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根本原因,当今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象,既能提高农民家庭的收入,又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农村和城市均得到良性发展。而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合理流动,必须提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农业人口转移涉及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以及社会与经济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英国和日本城市化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会对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美国、英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以城乡关系演变、农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借鉴这些典型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推进广东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9.
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数量、加速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在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无法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来提高农业收入。根据理论上的分析与世界各国的经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与城市化水平决定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无疑可以缩小中国的城乡差距。然而,在现实的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包括现行土地制度在内的障碍。文章在拓展Todaro模型的基础上,基于CFPS(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土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农地需求,从而抑制了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这不仅导致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无法将农地的未来收益充分变现,还增加了农民市民化的机会成本,并进一步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因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给予农民"市民化补贴"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加速城市化进程,是破解城乡差距之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使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也就是要加快农民非农化和市民化的步伐。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平均每年以1500多万人的速度向东部地区大中小城市转移。据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已从1989年的26.2%提高到2001年的37.7%,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正在迅速减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高达62.3%。估计到2020年农村人口比重将降到45%左右。  相似文献   

12.
同工业化、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进展相比,户籍改革进展缓慢,已阻碍了经济发展和以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为重要标志的社会发展.障碍不在企业,主要是在城市政府受城乡分割体制影响而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当前,面对工业化、农民进城就业的发展现实,应该跳出脱离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和社会转变的大环境,孤立看待城市发展的圈子,理清顺应工业化、农民变市民和城乡结构转变趋势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务农走向务工经商,创造了劳务经济,不仅开辟了增加收入新渠道,而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新的亮点 准确把握当前劳务经济的内在特征、积极解决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点问题,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对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4.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主要是强调职业技术与技能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促进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提升,以适应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需求。针对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呈现出流动性大、稳定性不高的特点,为了让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真正进城、实现市民化,就要加强对农村转移人口进行有效培训,达到有效转移的目标,推动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苏南作为中国发达地区之一,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就地就近、集中于二三产业、亦工亦农和城乡统筹为主,但要实现进一步转移,仍受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低下的文化技能、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就业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业等方面,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惟一出路在当今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决定其转移方式必须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转移之路.但是,由于城市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逐渐减弱;农民进城的推力不足,拉力弱化;以及国家财政和农村劳动力难以承受的高转移成本,增大了城市的斥力.而小城镇作为"乡首城尾",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具有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优势,并且,向小城镇转移付出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较低.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要因势利导,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在稳定农业发展的同时,应将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协调一致,既要在农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使大量的剩余劳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又应逐步使农村的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和转移劳力向在农村发展或新建的城市集聚,使农业转移劳力转变为城市市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珍 《经济纵横》2006,(4):74-77
城市化并不简单地等于城市规模的扩张,也不简单地等于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工作;二是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即随着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也发生了深刻转变。所以,农民市民化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要求,而且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观点综述如下。一、农民市民化的内涵姜作培认为,农民市民化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  相似文献   

19.
农民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调整农民就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农民问题并最终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内部,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和城市人口密集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应当围绕中心工作,帮助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帮助农业生产向高价值产品转移,实现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云南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的省份,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其转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数量多、比重大、文化水平低等方面。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可以使云南省农村的人地矛盾得到解决,更能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推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并对云南省的整个经济建设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