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剪子湾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移民村庄,分析其人口变迁的过程,可为观察与研究城郊农村社会转型尤其是20世纪以来农村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标本。采用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和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对剪子湾遗留的地契、清队登记表、口述资料展开了历史考察与成因解释,其中晚清至民国期间的人口发展与变迁是这一考察的核心。剪子湾的人口变迁由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诸多因素构成,是一个时间和空间上逐渐变化的过程。在来自不同方向的推力和拉力的综合作用下,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剪子湾,并由此形成了剪子湾独特的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2.
冯翠 《中国市场》2010,(36):36-38
1860—1875年粤海关丝织品贸易的情况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以1864年为界,1860—1864年为贸易复杂发展时期;②1864—1870年为贸易回暖时期;③1870年以后为贸易繁荣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3.
《商》2015,(5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中国梦这一开放又通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扩大不同社会群体的共识,高压反腐败,传递正能量,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典范。为了顺利实现我国四个全面战略,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态度客观公正地审视和研究前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实践,尤其是要深刻总结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经验教训,探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规律。此为本项研究价值所在。目前史学界一般都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正式爆发这一段时期称为建国后十七年或新中国十七年,本文简称十七年。  相似文献   

4.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海关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海关税款收支保管权的先后丧失标志着海关主权的沦丧,这成为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善于团结一切力量,制定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不断完善海关职能机构,最终在1949年彻底收回海关主权。回望百年的斗争史,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海关坚持和传承这些历史经验,对强化海关政治建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关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中观层面入手,把中观层面的广告经营观变革分为五个阶段:产品力阶段(1979-1983)、文化力阶段(1984-1993)、媒介力阶段(1994-1997)、营销力阶段(1998-2003)和品牌力阶段(2004-2008)。在对广告界多位资深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问基础上,从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5个经典案例或事件。考察各阶段广告传播的微观波动——消费观,并从宏观角度寻找其与中观、微观律动的深层原因——时代观,以此管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机制。  相似文献   

6.
7.
8.
9.
在渐进的市场改革和开放进程中,长三角地区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为表现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并没有遵循城市化进程的国际经验,即城市化主要来自工业化的推动,而主要由于工业企业集中、政府干预和市场促进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人口城市化发展的演进特征则是上述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确切地说,不断增加的工业生产活动并没有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发挥明显作用,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市场开放进程中不断向市区集聚的工业企业的集聚行为(而非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考察和分析了不同阶段长三角人口城市化发展的不同特征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1912-1937年间中国的机械进口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整体上呈起伏波动状,由此反映战前中国工业发展的周期主要由政治因素所决定。机械进口作为技术引进的重要途径,似未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较显著的外溢作用。受工业实力与政治因素影响,中国的机械进口市场由英、美、日、德四大列强支配。20世纪初日本从欧美进口机械的态势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但日本通过战略干预,在战前创造了对自己有利的东亚机械贸易结构,其主导的东亚产业结构亦延续到战后。因此,战前"亚洲间贸易"对中国工业是不利的,东亚工业化存在着两条竞争性道路。  相似文献   

11.
陈曦 《商业研究》2006,(15):61-63
晚清湖南商业是资本主义运作方式产生较早的行业,在辛亥革命前湖南的商业领域内已经出现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商业公司。但绝大部分商业企业在组织形式上资本主义色彩较弱,在管理上资本主义色彩较强,许多商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能够做到讲究产品质量,聘任内行管理店务,热情接待顾客,视顾客如上帝,采取商品促销手段,严格管理店员等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姚锡光是清末民初一位有着多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从外交随员、督抚幕僚、地方官员,到考察教育、传播西学的教育家,以及锐意革新、兴办海军的军事家,关心边疆民族问题的中央政府官员,其一生经历丰富,著述颇丰。他的代表作有《东方兵事纪略》、《东瀛学校举概》、《吏皖存牍》、《筹藏刍议》、《筹蒙刍议》、《筹海军别录》、《姚锡光日记》、《姚锡光文稿》等,这些著作对军事、地方事务、民族问题都有不俗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汪鸣銮,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寓居吴门,先世由徽经商迁苏,幼有夙慧,七岁即通小篆,同治四年进士,曾四任学政,官至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乃"翁门六子"之首,是"后清流"、"帝党"中坚,与翁同龢等人极力为清王朝网罗海内方闻硕学,择贤纳士,在清末维新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是翁同龢、李鸿藻"反对条约、反对割台、拒和再战"主张的具体实施者,却因上书直谏,"切直奏对",被革职永不叙用。他擅长金石目录之学,尤喜藏书,其藏书楼"万宜楼"多藏宋元明善本。  相似文献   

14.
续书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阐释和生发,它既扩大了原著的影响,又从文体类型上巩固和强化了原著的文体特征和审美规范。作为《西游记》的衍生物,明清之际的三部续书对原作的接受主要表现为主题思想、题材、叙事结构和艺术风格等的步武摹写。但由于时代环境的变迁,续书又表现出与原著不同的时代新变,这主要体现为思想主题上的“收心”实用”倾向、表现手法的“意识流”倾向和艺术形象上的进一步虚化等,而这正是三部续书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张士尊 《商业研究》2008,(4):213-216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东北一直是农产品的输入地区,这种情况在康熙三十年前没有什么改变。康熙三十年后,随着移民的涌入,土地的开发,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高,东北终于从一个农产品的输入区转变为输出区,从而与全国的市场密切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晚清人士指出,政府应该通过发行公债为新式企业筹集资金,通过建立银行金融机构汇集社会闲散资金、扶持新式企业发展,为新式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哲学从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转向进程。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知识使得中国哲学初步实现了由格心穷理向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转向、由道德经世向科学经世的实践论转向以及由主观臆测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转向,这些资源也是我们今天重建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光绪二十二年(1896)成立的武昌舆地学会是中国第一个地理学会。该学会译印了大量的外国地图,并用西方先进的测绘方法和印刷技术编制出版了700余幅中外地图,在晚清地图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论述了邹代钧与武昌舆地学会的创立,武昌舆地学会编制地图的特色及其科学价值,以及武昌舆地学会的经营特点等,以期对现代地理学会、地图学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提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值 ,而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先验的数值 ,而是系统决定的综合结果。建立了一个适度人口规模的概念性框架 ,即EFL模型 ,就是说合理和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与之相联系的资源环境因素、功能和经济方式、空间区位状态共同决定的结果。生态系统的变动 ,综合决定了一定时期、一定标准下的城市人口适度规模 ,并决定了这一适度规模的变化趋势。基于这一思路 ,讨论了影响上海人口规模变动的积极因素和阻碍因素 ,从资源环境变化、城市功能变化和城市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对上海适度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作了基本判断 ,提出上海人口规模将出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根据动态适度人口规模的观点 ,对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和城市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