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非线性平滑转换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以及变化趋势,实证结果如下: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民居均具有稳定的消费习惯,且稳定性随着收入水平递增;人均收入与居民消费率负相关;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率的挤入效应随着收入水平增加逐渐变小;城市老年抚养比和少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均为正相关,农村少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负相关;利率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随收入水平增加呈倒U型形状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信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消费信贷的因素加以定性、定量分析,并基于1997年-2007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影响消费信贷的因素,从而得出有效发展我国消费信贷的对策与建议.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消费需求;转变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完善的居民信用评估体系;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大力开办消费信贷业务;完善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背景分析目前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中国居民消费能力也不断升级。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家庭每百户拥有汽车及其它耐用消费品现值已达1.15万元。中国居民消费升级历经了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移过程,消费升级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上海居民消费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并利用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使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分析了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0年,上海市石油加工炼焦及燃烧加工业、金属加工制品、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服务3个部门的碳排放强度、碳排放乘数因子均处于各部门前列,是能源消耗高度密集型部门;上海市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城镇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结构分解结果显示,上海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也是影响上海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总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调整居民消费结构、降低部门碳排放强度是现阶段居民消费碳减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齐峰 《魅力中国》2010,(23):56-56
消费倾向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率,消费倾向分为两种形式: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总消费与总可支配收入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率。可见,在收入和收入增量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倾向的大小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大小,因此研究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特点以及影响消费倾向的相关因素,也可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政策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提供良好决策和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徐子健 《中国经贸》2014,(11):138-139
一、引言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来说,消费价格指数CPI能够为各级政府管理机构了解民情,体察居民的生活成本,从而分析和制定相关的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以及工资政策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也能为每年的国民经济的核算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收集了全国居民人均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支出,以及潜在的影响因素在1997~2016年间的数据。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后,对变量之间建立回归模型,通过结果分析潜在因素对居民收消费水平的影响。最后,文章从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两方面出发,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中国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8.
居民消费结构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变化和社会经济状况改善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居民消费结构的特征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既能把握居民消费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又能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南京市居民的消费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把握南京市居民的消费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赵宏 《发展》2003,(7):60-61
1998年以后,商品供给短缺状况基本结束,需求不足成为主要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的政策转向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经济杠杆扩大内需与对外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投资启动紧密结合,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投资与消费双向启动,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投资的快速增长,同时,启动消费需求,通过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延长节假日,清理完善消费政策和消费环节,扩大高校招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有效地扩大了居民消费。到2002年底,城…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和储蓄、通货膨胀和社会保障等都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论文主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为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冀申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1):1-3
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和人口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居民消费行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述因素显著变化,导致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发生变化。文章运用误差修正模型,从实证角度验证了三十年来上海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并考察了消费信贷、老龄化等新情况的出现对上海市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主要运行特征有六:一是总体涨幅趋缓;二是结构性特征明显;三是少数品种价格涨势突出,对总水平影响较大;四是农村涨幅高于城市;五是服务项目价格涨幅偏高;六是我省在全国排位靠前。导致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一是食品;二是服务收费,其中主要是上年翘尾影响。目前的价格涨幅恰好在1%-3%国际公认的比较理想区间,有利于经济发展。如无重大市场变动,预计下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低于上半年,全年涨幅将会低于年初制订的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王珏 《特区经济》2007,226(11):277-278
一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线性增长态势,形成通胀压力。经过建立数学模型测定,以及定性分析对定量分析结果的修正,可以预见,CPI增幅将会突破4%,且今后一段时期内,CPI仍会处在增幅3%以上的高位波动,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但CPI的上升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14.
在整个经济学界视野中,消费问题和经济增长问题一直都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结构并不合理.特别是近些年来,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拉动,消费的贡献越来越小.较低的消费水平和过高的储蓄率已经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障碍.文章以辽宁省为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深入研究影响消费水平的各个因素,探讨居民消费水平变动趋势,进而采取有效的、符合实际的措施拉动消费,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LMDI模型,以2001—2012年中国经济人口发展及石灰产业碳排放数据为样本,从5个方面对石灰产业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发展效应、经济增长效应以及人口规模效应是影响石灰产业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且影响趋势有所不同。基于GM(1,1)模型对中国石灰产业未来碳排放量进行预测,2030年排放量预测将达到4.48亿t。基于影响因素分析及碳排放趋势预测结果,从技术创新、政策制定等方面对中国石灰产业的低碳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智杰 《发展》2004,(1):39-40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西北内地居民的消费不断升级换代,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未来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物质消费为主转为非物质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体现生活质量阶段的特征,各种高消费品,如住房、汽车的有效需求上升,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和质量要求意识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稳经济关键在于稳消费。要以收入侧改革为前提,创造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新平衡,为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和消费增长注入强劲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稳定的存在,也是最有潜力的存在。在刚刚解封的兔年春节,大江南北、街头巷尾,处处被“憋坏了”的男女老少的消费热情所引爆,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中国经济蕴藏的巨大潜力。正是这种潜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将有望超预期复苏。2023年,面对疫情减弱、政策加码、经济企稳的新变化新形势,居民消费呈现出六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2002—2009年的经济数据为依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经济因素中食品类生产价格、房屋销售价格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并建立无约束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食品类价格和房屋销售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冲击的传递效应,从而对居民消费价格的长期趋势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0月份以来,在货币流动性过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国内资源、土地、劳动力要素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全国、自治区一样,出现了新一轮的上涨,处在高位运行。特别是粮食、肉、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价格涨幅较高,给居民生活带来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