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农业实质上是指不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用现代科技、先进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集约化、市场社会化、环保生态化,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农业。其特征包括:现代化的手段、科学化的管理、社会化的服务、优质化的产品、知识化的农民。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与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具有共同性,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第一,以提高生产力总体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农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为目标。  相似文献   

2.
邢玉升 《北方经贸》2013,(11):66-67,69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加快农业机械化是振兴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农业的阶段,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此相比,黑龙江省的农机工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农机工业的振兴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开发新型农机技术和产品,以及充分利用工业基地的先进技术装备和劳动力资源,以打造农机工业强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陈慈 《商》2013,(9Z):235-235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农业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两重性,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经济再生产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壮大,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新时期新阶段,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_Y-,_lk产品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理论来管理农业,以先进的制度举措来解放农业,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使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这种转变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主要从两个部分来论述这一课题,第一部分从基本内涵及特征体现两个方面概述农业现代化;第二个部分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是为发展现代农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农业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完善的农业市场体系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但是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农业市场体系结构不合理,土地市场等要素市场发展缓慢,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市场无序竞争,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完善农业市场体系结构,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农民合作社、加强政府监管是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韩烨 《消费导刊》2012,(5):85-85
黑龙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农业发展上拥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如何结合我省现阶段农业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发挥好金融对农业生产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支持作用,完善农业金融体系对我省在新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2015,(46)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山东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开发条件优越,但农业资源优化利用率低、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力等问题仍困扰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山东省省情,提出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和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强 《商》2013,(8Z):132-133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决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及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传统的农业机械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农业对生产设施和作业模式的需求,大型高端、先进智能、高效环保的农机产品将成为未来需求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江立 《商》2014,(1):326-326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普及,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越高,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单产和总量,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减轻农民劳作强度,提高农作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农业是治国之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广泛普及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也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发展。本文,笔者将从峨眉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做出分析和探讨,从而为促进峨眉山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应尽之力。  相似文献   

10.
《致富天地》2006,(5):4-4
为进一步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重要作用,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这次行动主要有六个方面内容:一是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二是以提高带动力为核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建立完善“四个机制”.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普及程度,既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四川物价》2006,(3):1-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二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厂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必由之路,可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代表了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但在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来保障农民利益,使农民在产业化的经营中真正受益,本文对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村内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一、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农业科学技术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6.
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落后,当前,我国农业已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入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阶段。现代农业是以农机装备为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适应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一是农机服务领域不宽,许多  相似文献   

17.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农户,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融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是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系统化,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提高“一优两高”农业的比重。对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大投入促进了农机的大发展,农机的大发展加快了现代农业的进程,现代农业建设创造了农机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则助力于农机工业提速——作为农业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载体的农业机械,在催生"农"字号经济结构的良性循环链这一时代特征,在黑龙江农机大展上全得到了充分诠释。彩旗猎猎迎风,展场人潮涌动。由黑龙江省农业机械流通协  相似文献   

19.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与竞争力明显增强,农村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农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中国"三农"发展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面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文章指出,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三农"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二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三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