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勇  王炜图 《西藏旅游》2012,(9):110-119
提起日喀则,很多人会想起珠峰,日喀则距珠峰300公里,是登山探险、雪山观光的大本营,无数人经由日喀则,争先观赏、攀登珠峰。还有人会想起扎什伦布寺,这座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寺院,是西藏最大的寺庙之一。  相似文献   

2.
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和中尼公路是西藏交通运输的主干线,也是西藏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大动脉.武警交通一总队从七十年代初就投入到这3条公路的建设中,在雪域高原的世界屋脊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先后完成了青藏公路的一、二、三期改建工程,川藏公路的分段整治和中尼公路重点路段的改建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这3条黄金大动脉的通车条件,为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2003年非典期间的珠峰攀登活动在那段时间吸引了所有的人的目光,适逢2005年女子登顶珠峰30周年纪念之际,我刊准备了这篇稿子,以一种仰望的姿态记录人类在对这座矗立第三极上的著名颠峰的探索与征服。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藏族女队员潘多和8名男队员从北坡登顶,成为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第一位女性。这次登山首次在珠峰设置了3.5米的觇标,测绘工作者精确测得珠峰海拔高程为8848.13米。今年3-6月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组织以女队员为主的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9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这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和日程安排。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登山队攀登珠峰,积极支持珠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及测量珠峰高度等活动,是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女性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30周年的一次纪念和庆典,也是中国高山探险运动为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济服务的又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4.
张宏 《西藏旅游》2012,(6):134-135
在拉萨,有很多由藏式民居改造成的客栈,它们大都和主街道保持适度的距离,掩隐在诸多悠然的小巷中,在夜色来临时远离霓虹和喧嚣,独自静谧;它们有着浓厚的藏式风格,带着家常气息,很拉萨,很西藏,让人沉迷。  相似文献   

5.
曹健 《西藏旅游》2006,(3):30-33
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让多少人魂牵梦饶。它有令人玄目的风景;它有让人景仰的藏传佛教;它有世人称奇的藏医藏药;它有让许多游客都恋恋不忘的藏式美食。而将藏药和藏式美食联系在一起的藏药膳又是这众多亮点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6.
六十岁的委内瑞小提琴制造商布兰克最近成功的登上珠峰,成为 登上珠峰年龄最大的登山家。以前的记录是美国人迪克创造的。他在一九八五 年登上珠峰时年龄是五十五岁。  相似文献   

7.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峰形:巨大的三棱锥体所属山系:喜马拉雅山脉主峰著名景点:珠峰大本营、绒布寺、绒布冰川地理概述:珠峰是一个巨大的三棱锥体,拥有西南、北、东三个面,即人们常称的珠峰南坡、北坡、东坡,每个面都对应一条巨大的冰川和沟谷,三条沟谷向各自的方向延伸30~50公里,便会将喜马拉雅山脉中-个相对独立的山区囊括进来,形成一个以珠峰为圆心的环珠峰景观群。这里不但是从平面上欣赏珠峰的最佳区域,还拥有众多令人赞叹的景观,包括14座海拔8000米级独立山峰中的4座,24座全部海拔8000米级山峰中的7座,堪称全球极致风光最密集的区域。珠峰的三面景色迥异:南坡的生机勃勃,北坡的苍凉雄浑,东坡的原始野性,这里是全球极致风光最密集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珠峰文化节     
2002年8月6日在日喀则举行的珠峰文化节开幕式上,各地的游客饱览了日喀则地区民族色彩浓郁的歌舞表演。 虽说表演者都是业余演员,但他们精彩的演出和样式丰富的服饰还是博得了场内如潮般的掌声。这些表演方阵来自日喀则地区各县市,虽然烈日当高,坐在观众席上的人都有些顶不住了,但这些演员表演得还是一丝不苟,每一个动作都力图到位。 珠峰文化节开幕式的门票价格不菲,200元一张,但很多观众看完演出之后,都表示这200元很值得,几乎是不费什么力气就把日喀则地区的民间服务和传统歌舞看了个够。如果没有这样的活动,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到了夜里,日喀则整个城市的歌舞仍然继续,在城市的不同角落里焰火天女撒花一般的美丽。所有的人都在这一刻,驻足观看,欢乐的笑声从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里散溢出来。  相似文献   

9.
庙柱  肖枫  张春晓 《西藏旅游》2013,(7):124-127
在藏地,我们平时所看到的藏式建筑整体风格都比较统一。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藏式普通建筑大多仿照了寺庙建筑的形制和装饰来修建,如:门窗边框多用黑框装饰,门楣窗楣上设香布,大门多以红色为主,上边装饰的图案也与宗教信仰有关。藏式民居建筑的门窗比较简洁,不过多地雅琢彩绘,用色上相对朴素,在使用上十分讲究功能性。藏式建筑的装饰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门窗、女儿墙及屋项等因素综合体现的。其中,建筑的门窗装饰在建筑外型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体现了藏式民居建筑的灵魂。藏式民居门窗的装饰手法,与建筑的功能和环境保持一致,门窗的形式是建筑整体风格的拓展:如门饰中的如意头、角云子、铜门环和木门框等装饰,窗户中的窗饰格、窗套和窗楣等,都是传统藏式民居建筑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sam  哥哥 《西藏旅游》2009,(1):116-119
2007年的农历新年和藏历新年日子很接近。两个年,双重喜庆。我们决定把蜜月旅行地点定在西藏。藏式婚纱照乍一看,还以为我娶了位藏族姑娘呢。到了西藏,又是新婚,我们俩商量着应该留下套藏式婚纱照。太隆重的大可不必,普通的藏装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宝贝了。  相似文献   

11.
凌晨5点,我在一片漆黑中混入一群人,这是一群浑身散发着酥油味、嘴里还念念有词的人。黑暗中,我闻着酥油、羊皮和汗混杂的气味,跟他们往一个方向去,但我不知道那个是北方还是南方。周围充满很重的脚步声,听得出来有很多的人从不同的方向在汇集到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雷冰 《西藏旅游》2012,(3):54-59
赫尔曼·黑塞说,圣贤和酒色之裢是人类的两个极端。太多数人做不了圣竖,也做不了酒色之徒.万般无奈之下成了“人人喊打”的小资。在灯红酒绿的世界中自得其乐地生活拉萨的仙足岛上,明媚的阳光和静静渡滴酌拉萨河为来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天然的小资场所,骑上你的车,一边飞驰,一边辗转于各色酒肥和餐厅,吃饭也好.喝酒也罢,都是不错的享受,,但如果你在酒吧喝嗨了,我们劝你直接在附近的藏式旅馆小憩一晚,园为我们要对你负责,坚决不同意你“酒驾”!  相似文献   

13.
<正>民警远远看到高速匝道绿化带内有一群人在活动,靠近一看,竟然在烧烤。经询问了解到,他们都是附近的群众,趁着天好便相约一起外出烧烤,看到高速公路内绿化区域风景不错、光照充足,便把车往附近县道上一停,带着材料就上了高速。刚准备好好享受一下,民警就到了。在民警的批评教育下,一群人清理现场后离去。  相似文献   

14.
正弹指一挥间,吴凌云已经与公路打了42年的交道。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从青藏线到中尼公路,这位汽车兵的人生与公路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因路而更有意义。难忘的青藏线1976年冬天,我参军入伍,来到了青海省格尔木县的542部队。到了部队才知道,我们是修公路的。听部队首长讲,这是一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部队,这支部队于1966年在四川渡口工改兵,先后转  相似文献   

15.
五色经幡出自普松雕版 我们刚推开普松乡曲水村江白老人家的院门,就被一阵狗叫声吓着了,赶紧退出大门。江白的儿子色曲从二楼下来,几声吆喝,黑狗就安静了。走进院子,满地都是草料和牛粪,这是典型的传统藏式民居,一楼关牲畜,二楼住人。  相似文献   

16.
《西藏旅游》2004,(1):66-70
我到松潘时已经是下午5点过,古城所在地进安镇在落日余辉里泛着暧昧的光.用最快的速度在东城门脚下的宾馆里找好房间,提上东西出了门.  相似文献   

17.
衍生 《西藏旅游》2012,(6):70-75
在拉萨的纳金路尼霞花园小区内,我们见到了年轻一代的勉唐派画家——丹增平措,跟着他,走进他那开满花朵的藏式小院里,我们不禁赞叹,艺术家的家就是不一样,生活在如此美好之地,怎能不兴致盎然地作画。年轻的丹增平措,对我的来访非常欢迎,桌上放满了各种藏式食物,主人的热情也尽显其中。不过羞涩的他,面对我们的问题,只是非常简单地回答,面对这个并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青年艺术家,我们只能慢慢地聊,慢慢地听他从他家的勉唐派唐卡绘画历史讲起。  相似文献   

18.
孙艳 《西藏旅游》2012,(4):112-113
在拉萨,有众多星级酒店、宾馆,它们装潢华丽、大气庞然,但最能体现拉萨市井生活,有着真实质感和肌理的,是那些坐落在小巷里的客栈。团结新村是拉萨最古老的城区,也是最能代表拉萨生活的村子。这里满布着大大小小的藏式小院,每栋院子的屋顶都插着风马旗,在风中猎猎飘扬。穿过几条青石小巷,一路走到尽头。一座三层楼的小院独立在阳光下,这就是在旅途驴友客舍(又名牧马人青年旅舍)。  相似文献   

19.
藏漂常年浪迹于西藏天地间、拉萨市井街头,只为寻找自己理想中的“香格里拉”,然而此次我们来到南京,却发现这里也有一群独特的藏”漂”。藏式餐厅里,石锅朗玛鱼汤挑起你对鹾藏的思念,酥油茶伴着青稞炒牛肉的藏味飘荡在空气中;满足味蕾后,再逛逛大街,惊奇地发现在这里也可以买到正宗的藏饰、绿松石和红珊瑚耀眼的光彩恍然让你回到了拉萨让我们带你一起藏”漂”南京吧。  相似文献   

20.
“空中廊桥”横亘“天上” “看!那就是藏式伸臂桥!”同行的朋友指着小溪上的一座木桥这样告诉我,我们在甘南的山路上穿行,走过一个路口就看到了这座不起眼的“彩虹之桥”,我循着他手指的方向,一步一步靠近这座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藏式伸臂桥。我跟藏式伸臂桥缘起于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哈里森·弗曼(Harrison Forman)在藏区穿行时所拍摄的几张照片,我被这种独特的桥梁建造技术所吸引,这种艺术的美融入当地的风景中,或伸臂深山溪涧,或横卧浅滩溪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