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以河北省为例,详细介绍土地整治项目农民参与现状,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民自身两个角度分析土地整治农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土地整治农民参与"意识和当地农民自觉参与意识;建立相关制度,制定土地整治农民参与具体规范,完善土地整治农民参与的法律要求;细化土地整治农民参与环节,参与方式;建立土地整治农民参与激励措施,保障农民全程参与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提出我国褐色土地整治融资渠道的建议:(1)中央政府联合地方政府对褐色土地整治进行专项的财政资助;(2)由土地管理部门建立开放式褐色土地整治基金;(3)各级政府制定各种税赋减免政策、发行环境债券、鼓励社会各界人士资助.为解决褐色土地整治融资问题,我国应坚持“谁污染,谁负责”、“谁投资,谁受益”、“政府积极参与,主动承担责任”的原则,建立一套主要由政府、污染企业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褐色土地整治费用、各相关利益群体和个人积极参与融资的资金筹措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调研上海督察区域农村土地整治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研法。研究结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研究结论: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4个主要问题是农村土地整治前期工作存在严重滞后、农村宅基地置换难、农村居住点建设不符合节约用地和农耕文化要求、土地整治资金得不到保障。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缺乏统一的规范性政策和措施、土地综合整治与村级规划滞后之间存在矛盾、融资渠道单一、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建立、建设用地不合理增加、对农民意愿重视不够、统一土地市场尚未建立。对策建议是:国际上的一些土地整治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土地综合整治的模式;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强化先市域整体后区(县)乡村局部;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优先;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确保土地收益返还农村。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地整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集中在理论方法、整治技术、管理机制、绩效评价4大领域。结合土地整治行业发展需求,土地综合整治和整理目标多元化受到重视,土地整治过程的公众参与权实现、绩效评价和生态效应研究为当前热点。采用文献分析、归纳对比的方法,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基础,对2012年度国内土地整治领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土地整治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还需要从以下方面深入探讨:构建土地整治主流理论,完善土地整治基础理论;基于整治目标多元化注重差异化设计和土地整治集成技术研究;深入研究与我国经济社会特点相适应的公众参与机制与模式;应进一步走向定量化和评价过程公开透明化,突出生态效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创新管理方式和实施模式,取得了一系列制度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质量管理、加强资金保障、发挥村集体和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目前,多数省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各地以土地整治为平台,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主题,共同投入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治行业由于缺乏针对从业机构的过程监管,导致从业不规范、业务实施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为此规范和完善土地整治行业从业服务机构的信用管理对于支撑土地整治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和总结水利、房地产和土地整治行业从业机构信用管理的典型做法和成果经验,提出从信用管理机制、信用考评体系、信用成果应用和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等角度构建南京市土地整治从业机构信用管理体系的办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河北省承德市、河间市、三河市、涞源县和滦州市五个地区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实施模式的基本做法、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改善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实施模式的制度建议。目前,河北省在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方式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做法不够成熟,需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措施,强化项目过程监管,健全社会资本准入退出机制;针对社会资本不同参与方式确定合理的投资收益;进一步做好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及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内涵、表现形式及其作用于土地整治的实现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厘清了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层次内涵,阐述了社会资本作用于土地整治的两种实现途径。研究结论:(1)社会资本是农民之间合作的基础,体现在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合作为基本特征而构建的社会参与网络;(2)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得以显化,是建立和优化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的充分必要条件;(3)社会资本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对2014年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展望了2015年国内研究趋势,为土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结果:2014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农用地整治、村庄土地整治、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以及土地复垦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结论:土地整治是土地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在本领域的关注重点将主要集中在:推动土地整治与经济建设协调关系研究;不断推进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坚持开展以加强土地权属管理为目标的土地整治研究;加快完善土地整治监督管理机制,从而落实土地整治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0.
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的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背景下,土地整治工作专项资金不足和整治任务不断加重的矛盾日益凸显,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巩固和拓展整治资金渠道迫在眉睫。现行《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成为我国土地整治的主要资金来源,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的土地整治投融资格局。随着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转型发展背景下,专项资金不足和综合整治任务不断加重的矛  相似文献   

11.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高效化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连云港市赣榆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状况的调查,总结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经验及面临的困境和不足。赣榆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包括:创新设计理念、因地制宜选址、科学编制规划、及时上图入库、建设生态良田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不足:地块整合不够充分、投资标准不够合理、建设模式趋于固化、土地复合功能不足、规划设计不够系统、建后管护不够到位等。改进建议:(1)优选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加快实现现代化经营;(2)因地制宜进行建设投资,提高项目资金分配合理化水平;(3)建设复合型农田,充分发挥土地生态功能;(4)用户理念与规划设计相结合,显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效应;(5)强化后期管理维护,保证项目长效运行。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建设用地配置中不同政府失灵的成因、影响与相互关系,探索相适宜的综合性改良框架及实现路径,为国家建设用地配置优化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逻辑分析与框架设计。研究结果:中国当前的建设用地配置存在两种政府失灵,并且这两种政府失灵涉及不同类别的政策问题,因而单一的技术性对策无法达到理想的解决效果,故需要依据不同的问题特征,设计构建综合性的政府失灵改良框架进行指导作用。研究结论:中国建设用地配置同时存在政府失灵Ⅰ与政府失灵Ⅱ。前者发生于政府内部,以央地关系失衡下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机制失效为特征;后者发生于政府外部,以政府过度干预市场机制、扭曲土地资源配置为特征。对应于这两种政府失灵,本文设计涵盖6类调控工具的综合性改良框架。其中,针对政府失灵Ⅰ,主要有观念性调控、规划性调控和经济性调控3类,其可行路径包括转变形成目标相容的管控理念、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引入指标交易与管理平台等;针对政府失灵Ⅱ,主要有规则性调控、探索性调控和产权性调控3类,其可行路径包括健全土地市场运行规则、探索创新存量土地开发模式、构建现代土地产权体系等。  相似文献   

13.
日本农地改良事业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日本的农地改良事业起步较早且成效显著,总结日本在农地改良事业方面的做法对推动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文章以大量一手调研资料和数据为依据,梳理分析了日本农地改良事业的发展阶段和成效,总结了日本农地改良在法律保障、政府管理、计划评估、技术支撑及实施主体方面的主要做法。[结果]立足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4点启示与建议:(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到农业部门管理,提高政府决策和资金使用效率。(2)发挥农户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主体作用,明确农户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3)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管理与维护,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4)提高政府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强度,提高高标准农田面积比例,增加单位面积投资标准,提高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寿命。[结论]日本农地改良事业的做法及启示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升农户参与的意愿与探寻有效参与机制。[方法]文章以安徽省寿县4个典型镇的147户农户与4个项目为调查对象,从农户的可行能力视角出发,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参与农地整理规划意愿的驱动因素,运用ArcGIS10.0的空间分析功能检验农户参与对规划的影响。[结果]非农业收入比例、农地整理政策了解度、排灌沟渠布局、田间道路密度及公众参与机制等5类因素有显著推动作用;对规划的影响表现在较大程度优化了规划方案,提高了农地生产率等,但耕作田块扩大效应不显著、排灌沟渠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偏好生产路建设及轻视田间林网工程建设等弊端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忽视规划全局性与环境效应等。[结论]可通过强化农地整理政策宣传力度、完善引导农户式的公众参与机制及基于农户可行能力视角构建农地整理规划效果的衡量尺度以提升农户参与的意愿与探寻有效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patterns of farmland and rural settlements from 1990 to 2006 in Su–Xi–Chang region of coastal China experienced dramatic economic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using high-resolution Landsat TM (Thematic Mapper) data in 1990, 1995, 2000 and 2006, and socio-economic data from both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examin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farmland and rural settlements and their change over time, a set of pattern metrics that captur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land fragmentation was identified. The outcomes indicated that, to a large extent, land-use change from 1990 to 2006 in Su–Xi–Chang reg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erious replacement of farmland with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land, and artificial ponds. Population growth,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of farmland change, and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China's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is an epoch-making countryside planning policy. The focuses of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in coastal China need to be concentrated on protecting the farmland,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and building “clean and tidy villages.”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consolidation are two important ways to achieve the building objective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it is fundamental to lay out a scientific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which need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making the rural have certain functions serving for the urban. In addition,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idyll and the rural landscape need to be reserved and respected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in coastal China, instead of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which looks more like a city.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明确耕地整治建设等别目标研究,确定各分等因素的现实和自然等潜力,并准确识别项目区的主控因子及其可提升程度,便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措施,并对整治建设工作效果作出科学的预期性评判。[方法]基于2010年农用地分等补充完善成果和中江县集凤镇、南华镇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通过加权求和得到项目区不同作物各分等因素的平均质量分值,运用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模型得到项目区耕地的理论潜力与现实潜力,并识别耕地质量提升的主控因子。[结果]中江县集凤镇、南华镇土地整治项目区的主控因子为灌溉保证率、有效土层厚度、坡度、岩石露头度、有机质含量,项目区的省级耕地自然等提升现实潜力为1.33等,理论潜力为1.48等;国家级耕地自然等提升现实潜力为2.46等,理论潜力为2.62等。[结论]耕地质量提升的现实潜力可以作为土地整治建设的耕地质量等别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从耕地外部性角度运用经济学模型分析耕地占用税的功能定位,并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角度出发阐明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占用税设立的标准应实现基本的功能取向,包括保护耕地、遏制土地不合理利用、实现耕地外部效应内部化、为农业发展筹集资金、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等方面;(2)各省市耕地占用税占农地取得成本、建设用地出让平均价格比例差异性较大;(3)耕地保护作用日益凸显,但仍受到执行效果不显著、税率调整频率偏低等问题的限制。耕地占用税对耕地保护具有可行性,强化耕地占用税对耕地保护的约束力,宜从改进计税依据、合理确定税率、突出税收的主导地位、改变税收隶属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措施,在粮食安全问题重要性凸显的背景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非凡。通过分析机构改革后农田建设管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将为政策完善提供方向和依据。方法 文章选取4个粮食主产省的8个粮食大县进行调研,组织省、市、县各级农田建设管理部门人员、新型经营主体等,采用半结构性方式进行访谈,研究分析农田建设政策落实及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农田建设在提高粮食产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增加农民收入、新增耕地指标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成效,但机构改革后的农田政策执行中还存在机制不全、体制不顺的问题,在组织协调、资金管理、项目内容管理和制度标准方面都有体现。问题根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及相关主体存在的“路径依赖”“重管理、轻服务”“一刀切”等倾向。结论 需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农田建设管理政策,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更高效,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Construction land plays a vanguard role in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However, confront with massive loss of farmland resources, the highly centralized land-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1998 stipulates that the red line of 1.8 billion mu of farmland should be guarantee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A series of land management system innovations such as “the replacement of basic farmland in different places”, “the compensated supplement of farmland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the land conversion quotas transregional transac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under the premise that neither dissipa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iciency nor breaking the constraints of various planning quotas. Inspired by the “three-phase” efficiency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known as the “adaptive efficiency”, this article first proposes the inherent policy shortcomings as incalculability, inseparability, and uncontrollability. Then, adopt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 derivation and economic analysis tool,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general allocation + competition allocation + rewarded allocation” of new construction land quota allocation scheme has improved the three-stage Pareto efficiency. Relying on the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cross-regional trad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time hotspot”, “regional hotspot”, Siphon effect, price fluctuation and 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re also observed in the process of trading. The authorities should play a quasi “wedge-like” blocking role in due course. It is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a differentiated management scheme should be adopted considering the variance in regional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social ecosystem. This paper expected to shed light on improving construction land-use efficiency for China and other similarly placed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耕地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区域统筹、生态环境以及规划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了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区域土地利用调控、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完善规划实施体制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