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会是一个牛市吗?这几乎是每一个在熊市苦苦挣扎近于无助的投资者心中的疑问。从2004年国家相续出台券商融资、保险资金入市等相关利好政策来看,管理层似乎急于营造一个牛市,但管理层又不得不正视中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的重要事实。因此,在假设2005年仍不进行国有股减持的条件下,证券市场2005年的走势近乎更多地取决于管理层的政策。 资金投入还看信心 从资金的角度来看,基金大规模扩  相似文献   

2.
2005年9月以来、股权分置改革等基础制度建设的成功推进,证券市场内在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加之人民币升值以及国民经济持续强劲发展等为2007年初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牛市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股民都沉醉于牛市的狂欢之时,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机问题再次进入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徐忠、马洪潮、刘志伟、成思危等学者都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行为进行了分析,既然投机的问题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快讯》2007,(50):30-35
2007年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争议和讨论。 年初某主持人撰文要“赶走”故宫里的星巴克,于是引起国人对中西文化冲突的讨论;股市的大涨让股民在享受财富加速积累的同时,也在担心奥运后的牛市是否还会这么“牛”;“中国制造”在遭遇到了一场“世界讨伐战”后,终于向世人证明,“中国制造”并不是“粗制滥造”;在广泛听取了民众意见后,“五一黄金周”终于向大家挥手告别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周刊》2007,(50):30-35
2007年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争议和讨论。 年初某主持人撰文要“赶走”故宫里的星巴克,于是引起国人对中西文化冲突的讨论;股市的大涨让股民在享受财富加速积累的同时,也在担心奥运后的牛市是否还会这么“牛”;“中国制造”在遭遇到了一场“世界讨伐战”后,终于向世人证明,“中国制造”并不是“粗制滥造”;在广泛听取了民众意见后,“五一黄金周”终于向大家挥手告别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五年前的中国证券市场泡沫时代,大部分理性的声音一直被淹没在投机的浪潮中。不断有各种研究报告从低利率的角度、从成长性的角度“证明”中国证券市场60倍的市盈率是合理的,投资者也对此深信不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是政策设置上限,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价格绝对不止20倍。A股市场不仅是投资和投机的乐土。也是国内公司股权资本融资的首选。然而,如今不仅中国证券市场本身从“泡沫”市场转化为“负泡沫”市场。连市场主体的角色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非牛市的惟一和必要因素 展望2015年A市股场,我们概括为“旭日东升”. 首先,伴随反腐力度加大,投资者对改革、创新带来的盈利改善信心也更充分.我们对二战后海内外(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A股)典型牛市分析的过程中也发现,经济增长不是决定牛市惟一的因素也不是必要的因素.利率下行或低位是必要条件,盈利改善可能来自经济增长,也可能来自改革转型、技术进步等,而股市管制放开等制度建设有助于抬升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7.
张霓 《辽宁经济》2000,(12):27-27
随着加入 WTO时期的日益临近,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着开放的巨大压力。当然,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证券市场近期直接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们最终要承担金融开放的义务,在若干时间后要全面开放证券市场。目前的问题是 WTO对我国证券市场开放有什么要求,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开放目标和策略,这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 WTO对其成员国开放证券市场的要求  第一,中国证券市场最终对 WTO成员国必须完全开放。《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除非在义务清单中明确规定,否则任何缔约国不得限制外资进入本国证券市场,包…  相似文献   

8.
《中国合作经济》2013,(5):10-57
梦想是宏大的.但论及你、我,梦想又是那么具体。细枝末节都充满喜悦。我们的梦想,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亿万农民兄弟,它承载的一切.一直作用于我们的语言与行动。正是对梦想的追求决定了今天我们内心的笃定.也决定了面对未来,我们无限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三友 《新财经》2001,(7):68-6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步履维艰,资金紧缺始终是一个紧箍咒,国有银行的现行体制决定了国企不可能象从前那样从银行那里得到无限的资金支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能够吸收大量社会剩余资金的证券市场逐渐被政府有关部门所关注。如何充分地使用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不仅成为国企进入证券市场的原动力,也成为各级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尺度。  相似文献   

10.
赵晓 《宁波经济》2011,(3):39-40
“通胀经济”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以前还没有被人系统的认识。“通胀经济”的概念有利于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经济形态,也有利于我们判断市场的变化和走势,同时也有利于政府部门来进行监控。我们通常关注通胀、关注CPI的人比较多,但是其实CPI并不是衡量通胀经济最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刘书 《辽宁经济》1997,(4):29-29
中国证券市场的战略选择国际化●刘书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历史不太长的发展中的证券市场,这个市场还不是国际化的市场,但它处在市场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处在国际性大金融市场的辐射范围内,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必须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国际化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战略选择。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制度经济学:全新的分析视角 1990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整整10年的发展,我们发现,蓬勃发展的中国证券市场与证券市场中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并存并不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众多新兴国家的证券市场甚至包括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违法违规行为.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此类事件大量存在并屡禁不止,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现象了.红光事件、东锅事件、大庆联谊丑闻等不一而足,这些仅仅是中国证券市场10年沧海一粟而已.  相似文献   

13.
《首都经济》2011,(10):93-93
在股民眼里,汇市比起股市,交易相对公平、市场相对透明,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操纵如此巨大的市场。而且交易商提供的保证金交易,充分利用了以小搏大的杠杆效用,使资金较少的投资者也能用较大数额的资金炒汇。这就是炒外汇的魅力。要想炒外汇,必须要选择一个外汇平台作为您交易的中介,而选好平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下面我们来全面了解一下外汇平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周刊》2004,(50):72-73
2005年会是一个牛市吗?这儿乎是每一个在熊市苦苦挣扎近于无助的投资心中的疑问,从2004年国家相续出台券商融资、保险资金八市等相关利好政策米看,管理层似乎急于营造一个牛市,但管理层又不得不正视中国已经进入息周期的重要事实.因此.在假设2005年仍不进行国有股减持的条件下.证券市场2005年的走势近乎更多地取决于管理层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末期的时候,我们的大多数国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露出明显的不适应症,举步维艰。这时候,我们的媒介几乎千篇一律都喊出一个论调,说是“中国呼唤职业企业家”。老实说,即使今天喊出这个口号,我认为都不是错误。但是我们做事极端,所以多数时间正确的东西也由于我们的极端而变得不正确了。那时候我们不光喊,还付诸行动举办各类企业家培训班,我想那目的无非是想造就一批能统领中国企业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我就想什么人是职业企业家呢?后来终于找到了原型,那就是美国的亚科卡。亚科卡无疑是美国的…  相似文献   

16.
杨杰 《魅力中国》2013,(6):47-47
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不是既成的,而是创造的;不是预约的,而是发生的;不是静止、重复的,而是生动的、变化发展的。这是我们对袁演艺术的基本认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还应该在不断地艺术创作实践中去感受,去检验,去再发现,激活戏曲演员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信息》2007,(9):46-49
仿佛是—种情结,每到5月,股民们便在一种期待中度过。 以1999年5月19日为起点,中国股市爆发了长达两年的牛市,也经历72002年绝望中的暴跌,以及2006年狂欢的“红五月”,这其中承载了证券市场所有参与者太多的喜乐与哀愁。2007年的5月,期待、恐慌、迟疑,各种情绪与猜测弥漫股市。  相似文献   

18.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工作近年来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制度、法律和手段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比我国要长得多,也比较成熟,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这些旨在确保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监管“选择”对我国证券市场不失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证券市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几年持续的制度创新和市场化改革,发生了一系列深刻而积极的变化。综观去年以来的市场走势,期间虽有调整波动,但总体保持了稳步走强的态势,表明我国证券市场进入”全新发展期“。出现了新一轮牛市行情,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已经具备了进一步腾飞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展望未来几年,我国证券市场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将实现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我国无论是在经济界还是科技界,人们大都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并不一致。今天,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已被确立为国家战略。但是,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还远未结束,这一国家战略的真正贯彻落实更需要经历相当漫长和艰苦的过程。纵观目前理论界的争论,批判自主创新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中国当然需要自主创新,但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们还不具备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能力:第二,自主创新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利于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即无限供给且极端廉价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