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斌 《经济纵横》2012,(9):9-1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尽管这一规律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理论总结,但其还是遭到后来的一些学者的非议,如日本学者置盐信雄针对性地提出了置盐定理。但是,这些非议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本文在简评相关争论之后,给出了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一个模型分析,探讨了平均利润率必然下降的一个根本原因,认为现有资本的贬值也要归入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马克思-斯拉法联合生产的角度明确了包含新、旧固定资本的生产价格与活动水平均衡方程,其次通过斯拉法-置盐-中谷的方法把此类联合生产体系简化到一类增广列昂惕夫体系,同时对斯拉法-置盐-中谷的方法进行了一般推广,最后明确了仅含有新品固定资本的简化体系下只有通过毛利润来定义利润率和积累率剑桥方程式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柳欣  曹静 《财经研究》2006,32(12):87-95
瓦尔拉斯把资本形成方程引入一般均衡体系后出现了内在的不一致性,从而在异质资本品的假设下,一般均衡体系只存在“差别利润率”。在斯拉法体系中,不同的资本品部门却拥有“统一利润率”。两种类型的利润率体现了两种均衡体系的对立。与“差别利润率”相联系的一般均衡体系只研究一般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体现技术关系;而与“统一利润率”相对应的斯拉法体系则涉及特定市场经济关系下的总量分配,体现社会关系。而后者才可以更好地解释市场经济中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置盐定理的成立依赖于四个前提: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成本节约型准则、实物工资不变,以及不考虑固定资本与联合生产问题.通过放松实物工资不变的假设,并在置盐定理的框架中纳入固定资本建立了一个新的数理模型,该模型分析表明,资本有机构成更高的技术可能会降低利润率的上限,但在实际工资率提高的情况下,单个资本家会出于追求更高的利润率目的而采纳该技术,从而长期会导致利润率下降.因此,置盐定理并不能否定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  相似文献   

5.
利润率非平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润率非平均化是指各行业或部门的利润率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差异 ,它是同利润率平均化相反的一种趋势。各行业的利润率受多种作用方向不同的因素影响 ,有些因素引起利润率平均化 ,还有些因素引起利润率非平均化。这两类因素的作用方向相反 ,部分地相互抵消 ,但引起利润率非平均化的因素作用更强 ,使得各行业的实际利润率并不平均。而且利润率不平均是经常的、长期的 ,平均则是偶然的、暂时的。等量资本通常并不能获得等量利润 ,即使某些时期某些行业的等量资本可以获得等量利润 ,也不能证明这是一种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6.
严金强 《财经研究》2015,41(1):96-106
目前流行于理论界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存在两大缺陷,而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又缺乏全面性和动态化分析.本文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出发,阐述一般均衡理论的价值基础、基本原理和实现机理,继而通过引入竞争和供求因素,构建基于资本流动和统一利润率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资本量—产量—价格—利润率—资本量”的闭环一般均衡的动态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基于资本流动和统一利润率的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较之基于供求均衡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更能够揭示长期均衡的现实特性和资本关系的本质;“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是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原理,是确保一般均衡解唯一性的重要条件;在完全竞争和资本趋利性动力的作用下,受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形成机制的影响,基于资本流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是收敛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韦斯科普夫曾在1970年代提出了一个研究利润率动态的方法,即将其变动归于产出资本比率、利润份额、产能利用率这三项因素的变化,并将它们与三种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相对应。他采用计量方法检验了三项因素对于60年代末利润率下降的不同影响,并据此以维护"利润挤压论"针对1973~1974年危机成因的理论解释。韦斯科普夫的研究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利润率动态进行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的重大尝试,但其研究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为了进一步精细地解释劳动份额的变化,韦斯科普夫区分了两种劳工实力,这实为其分析中的败笔。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韦斯科普夫在研究一般利润率规律时,试图用产能资本比、利润份额和生产能力利用率三要素去解释利润率的升降。实际上,不能够将产能资本比与资本有机构成等同视之;利润份额的下降在经济周期的繁荣后期施压于利润率,并非是利润率下降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而产能利用率的降低不过是利润率下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置盐信雄提出了一个一般利润率决定体系。这个体系之所以能够提出,是因为置盐信雄把简单再生产平衡条件拉进转形分析领域,并且进一步导致他把原本等价的"生产率准则"和"成本准则"看作是两个不同的"准则"。置盐信雄对马克思的两点批判均不成立,因而"置盐定理"也就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10.
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理论存在逻辑悖论。按照传统的加总方法,异质品模型会出现威克塞尔效应、技术再转换和资本倒转,这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两个核心命题相悖。柳欣教授认为,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斯拉法在其模型中加入了统一利润率的假设,悖论破解的关键在于放弃新古典经济学的技术分析,重新回归社会关系分析。然而,在柳欣教授的经济思想中,明显存在着货币经济和实际经济的“二分法”缺陷。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研究》2014,(11):J0002-J0002
<正>书名:《马克思经济学与数理分析》编著者:[日]藤森赖明李帮喜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SBN:978-7-509-76307-0出版时间:2014-10定价:79.00元内容简介:本书针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学说史上比较著名的转形问题,以及置盐定理、复杂劳动的还原问题、斯拉法的标准商品理论、资本家经济体系的动态不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整理、数理重构  相似文献   

12.
学界围绕利润率下降规律的长期争论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马克思自用本边注的“提高”更是令人迷惑,这些现象构成了“利润率下降规律之谜”.其实,利润率下降规律的重点不在于利润率有没有下降,而在于生产率有没有提高,在于利润如何对象化为新的资本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单个资本的不断对象化最终必然推动社会总资本质的变化,即资本积累和社会生产力提高.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秘密在于它是价值增殖出发点上的一种趋势性规律,资本积累理论是对这一规律的深层的、本质的第一个证明;社会生产力提高是对这一规律的现实的、现象的第二个证明.  相似文献   

13.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定理,即正的剩余价值率是正的平均利润率的充分必要条件,最先由置盐信雄提出并加以论述,后来又由森岛通夫和其他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但是,在他们的证明中,存在一些重要的缺陷,如错误地断言从每个部门都有正的利润可以推出每个部门都有正的净产出,以及不必要地假定所谓增广投入系数矩阵不可分解。这些缺陷意味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定理的证明实际上并不十分成功。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和价值构成的理论,重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定理。在这一重新证明中,无须假定每个部门都有正的净产出,也无须假定增广系数矩阵不可分解。就此而言,本文的证明适用性更广,也更加具有一般性。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赖特回应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利润确定观点,但是却受到斯拉法主义者的进一步批评。实际上,赖特对于马克思主义利润确定模型的辩护,是在错误理解马克思价值转型理论的基础上做出的。他完全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因此对于不能提供因果解释的批判不知所措;他没有理解马克思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型理论,从而不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价值理论体系如何揭示了利润在质和量上的确定。赖特对马克思利润确定模型的修改实际上放弃了利润是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不仅不能有效回击斯拉法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批评,反而损害了马克思原本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化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梯度演进,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局面,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运用马克思利润率理论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本质,科学阐释了产业分工竞争的实质是等量资本追逐等量利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一个批判性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和新熊彼特派分别构成了两类各具特色、具有明显互补性质的派别.在马克思主义一派中,又有曼德尔、调节学派、SSA学派的理论.后两种理论试图把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运动规律与具体历史相结合,发展一种中间层次的制度分析,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检讨了SSA学派和调节学派的理论,在强调其功绩的同时,也力图指出其方法论上的局限.并从技术、经济、制度协同演化的角度,对以佩蕾丝为代表的新熊彼特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建立一种新综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李嘉图曾经提出过谷物比例利润率理论,这就是他的利润理论和社会平均利润理论。后来他摈弃了从物质形态考察利润以及以某一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决定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方法,提出了以劳动价值学说为基础的利润学说或剩余价值学说,这是他在理论上的质的飞跃。但他一直没有办法以劳动价值学说为基础,来说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这个问题是马克思在对李嘉图的全部理论加以扬弃中解决的。在马克思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后,经济学家凯恩斯和斯拉法,重新拾起李嘉图摈弃的方法,从物质形态考察某一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再以这利润率来说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这在方法上不仅是反对马克思的,而且也是反对李嘉图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研究特定的经济性质关系,而且研究经济一般和经济运行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认识中对经济一般理论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巨大空间。我国经济改革中的资本经济转轨,使资本运动扩展到社会主义经济过程,形成体现现代大生产运行的资本经济一般关系;挖掘并升华资本经济一般理论,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生产价格理论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均衡价值理论 ,是当代经济学中两个影响最大的价值理论。这两种价格理论都是按照“利益竞争—利益均衡”分析框架寻找理论价格 ,只是他们研究角度和路径不一样 :马克思是从劳动从属于资本且只有资本之间存在竞争的角度 ,考察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流动规律及其利益均衡结果—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则从劳动、资本等要素平等竞争角度 ,研究所有经济主体效用最大化及其利益均衡结果—市场均衡价格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斯拉法学派从生产技术系数和实际工资直接推导出价格,进而否定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价值理论的作用。“新解释”学派是为了和斯拉法学派相抗争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学术派别。新解释学派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不但没有对劳动价值论研究作出什么新贡献,相反,却曲解和庸俗化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