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对公司治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更加关注大股东控制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与现有研究不同,在承接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公司治理模式的转变对企业内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影响,探讨了大股东控制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大股东控制对企业债权人价值的影响。研究认为,大股东控制会加大债权人的风险,提高负债融资的代理成本。最后,文章从法律层面分析了对投资者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所有权从分散走向集中,大股东的治理活动已经越来越活跃,股东与董事会信任托管关系下所引发出来的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公司治理问题中的突出问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操纵公司、掌握着公司控制权的大股东都普遍存在着侵占小股东利益的非理性行为,对大股东这种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公司治理绩效来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影响大股东非理性行为程度的内外两个关键因素:法律环境因素和股权结构因素入手,对大股东的非理性行为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在债权人的法律保护以及自我保护都比较弱的情况下,大股东会选择很高的负债比率进行资产替代,从而侵害债权人的利益。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公司类别以及债务期限结构都会对大股东选择很高的负债比率进行资产替代的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术研究中通常认为债务融资对企业具有积极的治理效应,即利用债务融资可以降低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提升企业的价值。然而,在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护的条件下,债权人有可能保持沉默,坐视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甚至与大股东合谋来共同侵占小股东的利益。这样势必会减少企业的价值、降低企业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甚至对其他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并最终减缓整个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导致整个金融资源的低效率使用。  相似文献   

5.
公司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为小股东和债权人设定了超越于民法的制度命运.公司内小股东受制并依附于大股东,并不对大股东享有特殊的商事请求权;债权人通过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获得了公司法确保其交易对象具有法人资格的承诺.企业集团立法的问题属性在于解决公司之间通过合同而形成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问题,单纯的股权控制没能溢出公司法的调整范围,不应被纳入到企业集团立法问题;企业集团框架内小股东利益保护不具有超越于公司法的意义,但被支配公司债权人利益维护问题则相反.赋予被支配公司债权人对支配公司的直接商事请求权是企业集团单独立法的内在机理,企业集团单独立法的价值在于进一步实现公司之间契约关系的制度化,以降低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6.
以2004~2006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债务融资及其结构对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中股东-债权人冲突和负债作为治理机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债务融资总体上对大股东侵占行为没有治理效果,但债务融资中的银行债务及短期借款能够对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按最终...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大陆法系的二元制模式,从股权结构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存在大股东操纵董事会的“一股独大”的现象。因此我们的公司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应是考虑如何在“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畸形治理框架下解决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问题。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显然是一剂良药,是势在必行的。文章在分析矛盾的基础上,对建立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提出了建议,以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不同控制权配置风格的大股东,在治理效应上表现出双面性:一些大股东会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损害公司价值而表现出掏空效应;而另一些大股东会给企业注入资源促进企业价值增长,而表现为支持效应。而且双面效应随着大股东配置特征改变而发生转化。本文有别于前人研究,选取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稳定时期2007—2011年的9019个样本数据,设计有效变量控制企业异质性特征影响,从大股东控制权配置视角研究其对公司价值的支持与掏空效应。研究发现国家大股东有明显掏空公司特性;法人大股东随着控制程度的变化,从支持机制向掏空机制转化,对企业价值影响呈现出倒U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股权结构对大股东掏空行为及公司价值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自利性多元化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小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投资和破产政策的扭曲同时也损害了企业价值。本文从民营企业的金字塔持股结构和股权制衡角度分析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民营企业公司价值,研究金字塔持股结构下的终极控股股东的多元化侵占方式。本文收集2006~2009年我国A股市场179家民营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将民营上市公司分为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两种类型,其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0.
师晓莉 《大众商务》2010,(14):95-95
在股权分散化治理模式下,企业没有大股东,企业的经营由董事会聘任的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不会产生大股东操纵董事会行为。一直以来,这样一种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分离的公司治理模式被学者们推崇备至。但股权高度分散会对企业同样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一家股权高度分散企业的治理结构现状、问题及解决思路进行分析,并对该股权结构下的治理结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终极股东控制的广泛存在往往扭曲了公司治理结构,中小股东利益更容易受到终极股东的侵害。从所有权结构的视角,对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通过对终极控制股东的形成和实现机制的研究,运用多重控制链模型解释了控股股东分离所有权和现金流权的方式,并且通过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研究发现,在存在控股股东的股权结构下,无论股权的集中度如何,都存在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公司治理效率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12.
股权结构、控制权的分配与公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中的所有权条件下,控制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有损于公司价值,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匹配则有助于公司价值实现最大化。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与公司价值呈显著性U性关系;控制股东的股权性质与公司价值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非控制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与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大股东拥有的控制权与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所引发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在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环境下,独立董事的有效性难以发挥。引入机构投资者使其与大股东抗衡,可以让独立董事真正独立。通过分析独立董事有效性以及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可以探讨引入机构投资者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影响,结合独立董事制度与机构投资者,可以提出解决公司治理核心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公司主要债权人——银行和债券持有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提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公司债券可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选择2003~2007年沪深股市690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在考虑公司特征和行业差异的前提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对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债务期限结构显著负相关,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债务期限结构显著正相关,国有股比例、管理者持股、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使创业板公司治理进一步规范,并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在借鉴现有研究特别是充分考虑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行业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基础指标体系;运用回归分析得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是否为母公司、CEO是否由公司的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兼任、董事会的专业人士、高管持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在统计上有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公司治理对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取2005年—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数据对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人员薪酬激励等四个治理机制与银行内部控制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银行内部控制的推行具有显著正面影响,但其他大股东的监督效应对银行内部控制没有显著影响。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规模与银行内部控制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难以得到保证。高管人员薪酬激励不能对内部控制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终极股东控制问题已成为当前公司治理研究的焦点,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和终极股东属性是对此展开系列研究的逻辑起点,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对两权偏离、终极股东属性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文献回顾和介绍,并对其作简要评论,指出相关研究的局限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理论面临的三大挑战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20世纪 8 0年代兴起并很快流行的公司治理理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共同治理、最优所有权结构论与大股东治理、中间组织理论与网络治理等三个不同的方面。在一系列崭新的理论和模式冲击之下 ,主流的公司治理理论正在酝酿着转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框架,具体体现在治理中的政府干预、党组织的监督职能、传统文化对治理的深刻影响、独特的内部监督机制等方面。然而国有商业银行还存在国有股份“一股独大”、内部监督机制存在缺陷、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治理模式有待改进、缺乏法治环境和治理文化、外部治理环境与内部治理难以匹配等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改进有赖于逐步改革股权结构、完善内部监控制度、转变治理模式、发展外部市场要素、加强法治建设和培育治理文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